查看原文
其他

庆幸中国还有这样的导演,这样的电影!

力挺好导演的 抛开书本 2019-03-30

他一直是中国最棒的艺术电影导演之一,即便你之前没听说过。

——虹膜



他,是郑大圣。


出生于1968年,属猴,所以取名“大圣”,连微信头像也是“顽猴大圣”。


在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中,他是一个远离商业、远离争议与话题,专注电影本身的“另类”。

 

看过他电影的人,忍不住惊叹:三代出贵族,所言不虚!


郑大圣的外公是戏剧电影大师黄佐临,外婆是舞台银幕双栖明星丹尼,母亲则是著名的第四代导演黄蜀芹,父亲郑长符是影坛屈指可数的顶级美工师。


生在电影世家,但你肯定想不到的是——在他家里,压根没人会说电影:外公总在书房看书、写文章;外婆会用好听的英文念童话书给他,不管考几分都高高兴兴地签名,还夸;最苦的大概就是,父亲逼他画速写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郑大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和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2000年,他才开始做导演。


那时是电视的黄金时代,导演们都忙着拍电视连续剧,而中国电影几乎处在历史的最低谷。央视电影频道,有一个很小的比例给艺术片、探索片,郑大圣的运气便归在这很小的比例里,得以尽情实验、自由表达。



郑大圣是一个历史故事、历史风物的爱好者,喜欢读历史当中的故事、人和一切东西,尤其喜欢搜集历史背景中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小人物、小故事。


大圣导演的大多数电影,都是历史题材。



从《王勃之死》、《廉吏于成龙》,到《天津闲人》、《危城之恋》和《蚀》五部曲,没有一部大制作,却都独具风格,堪称精品。(温馨提示:大象会陆续上线这些电影)


大圣导演在艺术电影圈内有口皆碑,但观众却没什么机会在影院看到他的电影。


做导演18年,最近口碑爆棚的《村戏》,是他第一部有机会被广大观众在大银幕上看见的电影。



《村戏》改编自贾大山的三篇短篇小说。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贾大山是以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见长的短篇小说作家,一度与贾平凹并称“二贾”,声名显赫一时。



这照旧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这一次大圣导演把视角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实施之时。


电影的三家出品方——上海电影制片厂、深圳电影制片厂和百城映像,给了大圣充分的自由:不在商业上有所贪图,只求在艺术上得做到有力度、有所表达。

 

为了真实还原80年代初北方农民的形象,郑大圣提出了一个堪称“天方夜谭”的标准:


演员不能是影视演员,最好是能表演、会唱戏的农民;

他们要说自己的土语,最好彼此还是熟人,主场景得在他们最熟悉、最亲切的老家拍。


最后,还真被他们找到了!



在河北井陉县,有一个唱山西梆子的草根戏班子,他们常年在乡镇村落间巡回演出,农忙时回家打谷收麦。巧的是,在这个戏班子中,《村戏》需要的主要角色都有。除了来自当地县高中、县技校的三个学生外,三四十个成人演员都来自这个戏班子。


主拍摄地是戏班子的艺人推荐的,一个连在井陉县城都少有人听过的地方——井陉梁家村。


郑大圣花了一个月时间将演员“做旧”:每天早起,按点集合,搞民兵训练;唱红歌,念报纸、学习文件、背老三篇,看样板戏;开大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批斗;让他们完全沉浸在那个年代的感觉里……


在太行山深处的皱褶里,大圣带着剧组,探墒情种花生,历经冬夏两季拍摄;改了十七稿,历时八个月片审,最终拿到了龙标,获得了公映许可证。




看过电影之后,有些观众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极端年代里发生的个体悲剧。


其实,这个片子初衷并不是为了描述那个特定的年代,导演想呈现的是一个集群对一个人的关系。


那段历史不过是舞台的幕布。


设身处地地去想,身处相似的情景,我们恐怕会做出与电影里村民一样的行为来。这才是这个故事让人细思恐极的真正面相。


大圣导演拍摄的朴素动机,是想着如果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形发生时,我们起码有一个机会可以做更好的选择,而非因为不知道,而重蹈覆辙。



自从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前夕试映后,《村戏》先后在金马奖、金鸡奖、塔林黑夜电影节上展映,好评如潮。


很多人在各种渠道问,《村戏》何时上映?

 

这几年,大奖加持、口碑上佳的艺术电影公映后票房惨淡的情况,屡见不鲜。


大圣导演非常清醒:打网球的怎么能进足球场比赛呢?艺术电影的发行放映和商业电影完全是两种模式。


作为一个导演,自己的电影拿到了龙标,他当然希望尽可能多放一场,可以见到更多的观众。


但他更希望,《村戏》能通过精准的渠道找到最对的观众——对电影有好奇心和要求的人,对现实处境有问号的人。


最后,郑大圣和三家出品方选择了大象点映。




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影宣发平台,大象点映一直致力于“让好电影遇见对的观众”,更不愿辜负这样一部佳作的信任。


但我们也深知,在一个IP、流量明星横行的时代里,这个故事可能不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毕竟“80年代初的北方村庄”、“联产承包责任制”、“山西梆子”这些词,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如此有距离感,乍看卖相的确不佳。


因此,我们做了非常长时间的准备,去年年底邀请我们部分城市的老发起人提前鉴片。年后,正式启动了百城首映礼。


它果然因为不讨巧的卖相遇冷了——看过片、知道它可贵的发起人,一个个筹备着数百人的大场次。但报名组织的新人并不是很多。

 

但我们并不为此忧虑——


3月17日百城首映礼之后,情况果然反转了:


口碑炸裂,观众惊叹于它的立意、视听、深刻的人性和精湛的表演,纷纷把它奉为年度最佳;一个个化身自来水,在朋友圈、微信群,想把它安利给每一个人;10800名首映礼观众,超过1/4的观众,在豆瓣、大象写下了精彩的观后感;为了满足观众想二刷的呼声,不少发起人在首映礼结束后选择了再次发起……



我们钦佩于郑大圣这样的导演,庆幸当下中国有这样的电影人,能看到这样的好电影。


我们相信,中国数亿观众中,并不缺乏识珠的慧眼。缺的只是让大家看到它的机会,一个让真影迷触达它的通道。


大象点映这样一场一场的点映如星火,规模虽然无法与全国公映相比,但可贵在点映聚集的人,一个个皆是对的观众,是知音;有想看的观众,就可以有黄金场的排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播火种的人。


延伸阅读


无锡第二场点映正在发起,余票不多,赶快抓紧!戳此阅读原文:

无锡|《村戏》:《活着》之后最好的(后)文革电影



END


 欢迎关注、转发,点亮朋友圈!





书本映后记:

映后 | 历史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现场是一幕又一幕的《村戏》

我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日常对话》:她和她的T妈妈,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阳光下的情感教科书

中国也能拍出不输英国的历史片

那一刻,我被这个男人迷住了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 我们是X 

我只认识你村戏



豆瓣/微博:刘小黛  微信:darlingtudai

艺术电影放映和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