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映后 | 历史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现场是一幕又一幕的《村戏》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 2019-03-30

书本放映

3月18日,大象&书本放映18期映后记: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2017年最好的华语电影《村戏》


《村戏》里有不少台词值得玩味。 比如:村戏,不是戏。 奎生,他不是牲口。 …… 一部村里的大戏,延伸出特殊年代里一个小山村里,人们生存的悲剧,奎生的“疯”带有一些时代的隐喻。


 看完《村戏》,奎生让我想起了北方老家乡下的那位“疯老人”。 


在我小时候,村里总有一位老太太,每天早早起床,站在乡下的路边,用拐杖指着一些“特别住户”骂骂咧咧,唠叨着一些陈年旧事,那会我们也称呼她为“疯子”。 


可是她对我们这些小孩子却特别友好,带我们去她家,拿糖果给我们吃。不过,每次被爸妈知道后,总会训斥我们,严厉禁止可能的“接触”。 


后来念大学,读历史学专业,才意识到这位“疯老太”可能存在的“口述史”价值。


可是,当我再回乡,老太太已然过世了。 在那个家族势力此消彼长的特殊年代里,她们家被“整治”,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抬起过头来。 


时过境迁了,人们的心思已被物欲裹挟,忙着生活,忙着赚钱,谁还会在意过去的那些事呢? 与家里长辈聊起过去的事,他们总会说:那会很苦,就这个样子,都这么过来的。 


我们那个小山村,几年时间里也有“焕然一新”的气象了。 家家翻盖了新房,修了水泥路,车库也越来越多…… 可是我更注意到,在村里,一些村民们是从来不往来的,这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家族交恶”留下的裂痕在延续。


 只是年轻一代,已经没有机会去了解父辈们、祖父辈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与自然抗争、与土地抗争,更有与人的抗争。


 去年休年假时,特意去了“疯老太”留下的那处房子:仍然保留着北方古旧的建筑式样,院内杂草丛生,仅有一条小路清晰可辨。只是与周边的建筑相比,已经格格不入了。


以上是本场映后观众、报业编辑刺猬优雅所写,我觉得说得很好。


总之,讽喻也好,锐利也罢,《村戏》它深深刺痛了我。


文/818

公众号/抛开书本


就像片中被请来评理的长者们不置可否的态度一样,管制放松的(也许是出人意料的)结果之一是主导价值观的缺失,我们今天常常听到的诸如“中国人没有信仰”之类的抱怨,实际上也就源于这种缺失。进而,因为主导价值观的突然缺失,从经济环境上来看,彼时的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然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拥有和其他人相等的自然权利,再加上逐利这个充分的动机,于是便出现了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描述的那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具体到电影中,就是包产到户引发的冲突。


我们看,蛋糕就那么大,每个人都还要吃一口,吃得比别人少还不行——这样一个局面让我们嗅到的是和此前的三十年完全不同的气息,是时代精神的转变下集体主义的消散,以及个人主义的猛然浮现。



个人主义的底色是利己,或者说,利己既是个人主义的特征,也是市场逻辑的出发点——在分田这个事情中,因为获得了合适的养料,它被发扬光大。电影通过儿子最终绑了老子要求九亩半这种极端戏剧化的处理,凸显了个人主义在浮现的过程中所引发的荒诞。我觉得,这就是它对时代所作的批评。


让我们说回霍布斯。作为一个哲学家,《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本恶”这个观点,他相信趋利避害是自然人的永恒特质,所以人的自私自利、贪婪残暴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避免的。据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契约论,主张自然人将部分权利交付给国家,而由国家维持社会的和平。


按照此种观点,来自一个最高权力的管制就有了合法性。不负责任地说,《村戏》在这一点上也许暗合了这种国家主义,所以是有一些危险的。



我没有资格去质疑霍布斯,但脱离理论而具体到实际的情况,而且仅仅基于常识,我还是觉得人的、以及市场的理性并非如此脆弱。


比如说,改革开放释放的能量,的确会催生丑陋,但相对自由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期的狼奔豕突不可能成为常态,而更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市场经济中的博弈各方并不在一盘零和的棋局之中,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人,博弈之后的平衡并不处在坐标轴的哪一个极端,而应该在某一个中间点,所以儿子绑老子的事情我们才甚少听说。


相反的,这种情况更像是可能发生在前三十年的事情。因为有一个极其明显的分界点,前后两个三十年,我们应该用不同的逻辑去分析,所以我对用在电影海报上的那个老子把枪递给儿子的画面,是持保留意见的。



电影确实非常成功地讲了一个在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奇妙转变中,分别被这两种力量所异化的父子二人,各自命运遥相呼应的唏嘘故事。只是在对前三十年集体主义的痛苦记忆的障目之下,我们非常容易忽视后三十年里——不管是以什么样的理由——我们对霍布斯式利维坦的自发地呼唤。


能够分到自己的一块地,这样的幸福来之不易,不能因为个中人心太杂,算计太多,就对幸福畏首畏尾。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无锡百丽宫《村戏》首映礼现场,我们招募了127枚影迷


书本短评:


正经外星人 (文艺影迷)

9分 观影过程像是在翻读一本《狂人日记》,最喜欢疯子扮钟馗那一段 像是一口气全凭一根绳子提着 老鹤那句话一说完 这绳子也就被抽走了,村戏便是戏中戏,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好一场《打金枝》阿。

刺猬优雅(报业编辑) 

8.5分 一村戏,不是戏,是大历史洪流下的政治。2017华语最佳。

刘小黛   

8.5分 村戏,花生,问路。贾大山小说,影像更生猛。集体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不仅是那个特定年代,更讽喻当前。冬天红色夏天绿色,闪回变换鸡飞蛋打,回忆像冲破屏幕般躁狂。想到一个小短片《红领巾》,非黑即白颠倒是非,集体荣光灰暗利益。不太喜欢“善”的角色处理。但刻意也好,锐利也罢,它深深刺痛了我。

大状(律师) 

8分 【疯子醒了吗】历史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现场是一幕又一幕的村戏,村戏演的是地球村村里的历史。历史是如此地残酷、不堪和嘲讽,但身处现场的你我仍可以保持纯真,无论在别人眼中是痴或是疯。

copy123(影迷) 

8分 《村戏》从头到尾随着鸡鸣、狗叫、牛哞、羊咩声丁当作响,听起来本身就跟唱戏一样,人与戏的结合把困境说透,一个是现实的,要给领导看的《打金枝》,牵扯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命运,这其实只是一个层面,一个引子;而更深层的,故事中最击中人心和牵肠挂肚的还是奎生,一个被逼疯者的命运。影片的主旨还是直白且辛辣的,导演就是那个暗处的打光人,照亮剧本,照见了你我。

俞敏武 (书本作者,江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8分 很难想象,这是拍过谍战剧《代号》导演郑大圣的作品,与电视剧相比,完全是两个相反纬度的创作,一个塑造伟光正角色,为了民族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一切,典型性的正剧路数;一个却抛弃了所有商业元素,甚至电影摄影技法都格格不入。非职业演员,黑白色,浅焦,方言…一切似乎那么违和,却又那么统一。80年代初,从安徽开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帷幕,集体主义幻灭,个体私欲豪毫无遮拦地迅速膨胀,“破四旧,立四新”,老戏可以重唱,一场排了最终也没有上演的村戏,一个疯子奎生,困在不断被时代牺牲的认知当中的受难者,上演了荒诞的《钟馗捉鬼》。值得一提的是,这出捉鬼戏,不仅是本片的题眼,更是导演成长记忆库中的重要素材,他的母亲正是拍出《人·鬼·情》的导演黄蜀芹,这部80年代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中,被压抑的女性和时代创伤,暗合了作为一名女导演的身份指认。大圣把母亲电影中的钟馗捉鬼戏作为麦格芬植入,并没有显得刻意,却充满了多义的巧思。农村题材电影,已然成了被抛弃的荒地,没有人再愿意去开垦,消失的乡村和那段历史,尘封的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的天劳动者,现如今背井离乡,去探索不熟悉的城市然后又一次被异化。那九亩半地,早已被征用。感谢郑大圣,这才是真正的“捉妖记”,让我们谨记:历史构建了个体的同时,每一个人也构建了历史,警惕平庸之恶。

刘毅(影迷) 

8分 《村戏》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电影里对色彩对群体意识对情感回忆都有不留痕迹的描写。通过对80年代一个小型宗法村落里每个人的描绘,体现生活的恶意,环境的污染,不过最后有那么一束光照亮了一个人。我想这样也够了。

胡源(医生,爱未来公益)

8分 无锡能参加《村戏》的大象点映全国首映礼,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所有的偶然都是顺理成章的必然。很高兴那么多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已知的或未知的朋友们在为这个城市文化的丰满而努力着。“抛开书本”加油!

    因为并没有带着很多期望值,也没有像自己办活动时那样必须预先做功课,于是,影片各方面的优秀放大了我的惊喜。抛开内容剧透的那些剧情细节分析和充分渲染的学院式画面运用,甚至不去纠结于那些渐渐远去被禁忌被遮掩的民族近代大变革时代背景和群体思想行为的悲凉无奈,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对主要人物的人性刻画鲜明嶙峋、声色戏画处处可圈可点,真是太棒了。观影中第一感觉是想到了那部祥林嫂,演员们在特写镜头前出色的表现让我似乎回到了黑白片的年代。影片中段稍显缓慢的情节推进和部分人物关系欠缺的故事背景铺垫,都不足以给影片减分。在一百分钟的叙事框架里,我们不该追求面面俱到的圆滑。作为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心里其实不免会把它与贾导的《小武》甚至张艺谋那一代导演的农村题材影片作比较,于是被部分人诟病的过于美丽深刻的画面,也成了我喜欢它的缘由。艺术需要真实,更需要美。

    如果有机会,还会再看一遍,去欣赏那些细节,去思考那些观众从自己世界观出发而联想到的可能的隐喻。

Андрей(理工博士)  

8分 故事是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生存环境被挤压崩溃的悲剧,而影片中甚至略显刻意隐喻也将悲剧指向时代迷思。然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人性。在小农社会,自私利益与集体暴政随着时代更迭只是以不同面貌出现,疯子被除掉不仅是为了分地的利益之争,也在于人们迫不及待地抛弃丑陋的过去。

未央(语文教师) 

8分 比恐怖片还恐怖的片子。疯狂的时代,疯狂的人。戏中戏的设置很刻意,但反过来说也是一种匠心。醉打的是时代,昔日的钟馗却成了如今的鬼。最后,儿子大义灭亲那段太可怕。众人皆疯,疯子独醒。还是众人皆疯,疯子不想醒。唯一的光是——小芬。所以,面对她时,疯子才不疯。讽刺的红和荒诞的绿。看完有点晕。

圈哥 (早安胶片摄影爱好者) 

8分 第一次参加映后交流会,文艺女神圈圈帮我圈了《村戏》重点:1.痴傻疯癫、被家人和村民送进精神病院的奎叔,恰恰是整部电影中,面对现实唯一清醒的人2.在前往精神病院的车上,陪伴着奎叔的小芳就是纯洁的希望,一点点火苗,但很亮。

飘(英语教师) 

8分 为了村里的救济粮,踩在女儿的尸体上被成了大义灭亲的“英雄”。带着光荣花,不停地演讲、叙述,内心的伤痛最终崩溃发疯。最后那一刻世人都是“疯子”,唯有疯子清醒着。“永远不要回来”到“回来吧”两句话,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从《大佛普拉斯》到《村戏》,头一次看了一遍之后想二刷三刷的片子。都是以黑白为主色调,情节的发展中,穿插彩色画面作为故事发展的调色板,这抹亮色让人无比憎恨,那是带来痛苦的色彩。从没想到《村戏》的黑白色会带来这么美的画面,喜欢它的光影拍摄,但相比《大佛普拉斯》,画面好像显得过于精致,特别像戏台上的一幕幕场景,但内心似乎还是更偏爱《村戏》点!

怼怼(影视从业者) 

7.8分 最近看过与《大佛普拉斯》一样让我很想再看一遍的电影(这部前面一段没看…)红绿灰真的是那个时代无法被擦掉的颜色,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语。电影拍的非常“刻意”所以非常好看!配乐在好几处都刻意加重;几个村里的老人来商讨时自下向上的取景(那个时代,哪几位老板在墙上就不说了);男主在片中撒花生的剧情等等都依然活灵活现地在脑海中划过痕迹,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特地放大了个人在时代中的特写真的很有意思。这是一个由体制将人性无限压榨与扭曲的时代,而电影也是对现实最好的反讽。



书本均分:8.1(豆瓣目前评分8.2,V淘推荐度82%)





编辑  ▏刘小黛

更多精彩文章:

《魅影缝匠》:当我们不谈论爱情,应该谈论什么呢?

《普通女人》为什么会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三块广告牌》:开着卡车讲故事,边走边想吧

这部柏林金熊奖,是《肉与灵》的完美结合

原来《水形物语》可以这样解读

大象席地坐,灰烬从天降

这部电影,绝对要列入年度十佳!

这部去年口碑一般的电影,却入选了《电影手册》2017年度十佳


书本映后记:

我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日常对话》:她和她的T妈妈,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阳光下的情感教科书

中国也能拍出不输英国的历史片

那一刻,我被这个男人迷住了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 我们是X 

我只认识你村戏




豆瓣/微博:刘小黛  微信:darlingtudai

艺术电影放映和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