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李睿珺:对于一个导演,他想说的话都在他的电影里面

悦谈 抛开书本 2019-03-30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路过未来》导演李睿珺专访

//////////////////////

导演 李睿珺(左一)

代表作《路过未来》,《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


    想跟每个观众说艺术是自由的,应该是你自己去看完这个电影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亲身经历,以及对电影的美学喜好,都决定了他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的时候观众希望能从导演这获得一种肯定,但是其实完全不需要。


    而且有一些观众,对自己的观感没有自信,假如他的理解跟导演想要表达的不是一个电影的话,他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没看懂。当导演说“是”的时候,他会很高兴。但是我觉得每个个体的思维应该是独立的,他不应该因为是导演想要告诉你什么,或者导演想要说什么,而你就随着导演去。因为所有的艺术,应当鼓励多元和自由的表达,而不是局限任何一个观众的想法。


Q

   很多导演是这样的,不仅仅是电影,很多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家,在对观众交流的时候,一种反馈往往满足不了被提问者。


    因为观众就是普通观众,他不是搞电影的 ,不是搞电影理论的,也没有受过电影的教育,你当然没法指望观众能提出很专业的问题。比如一个高中生,他可能没法理解这个电影中女孩为什么这样说,甚至可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人的生活,那你怎么跟他交流?我们完全无法交流,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亿六千万的农民工存在。


   也有观众会觉得,电影中两人偶然的相遇,是不是就是从一个虚拟到现实的相遇?是不是太过于巧合?但是我在影院里的时候,有一个女观众,看了电影,她哭得稀里哗啦,我说你为什么会那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她说,耀婷和新民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特别像她跟她爱人,因为他们就是通过微信陌生人打招呼的功能上认识相互聊天开始加为微信好友,然后变成了生活中的伴侣。但是她的爱人觉得应该给她更好的生活。于是他去了深圳,就住在电影里新民所住的地方。他住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每天晚上老鼠咬自己的柜子,起初他想要吓唬那只老鼠,但是那个老鼠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他觉得他跟那个老鼠一样,都是两颗孤独的灵魂,那就不如自己学会和平相处。于是我就问她要了她爱人的联系方式,两天后去到深圳,我请他来看电影,但我不确定他有没有来,电影结束后,他给我发了一个私信,说了说看过这个电影后的感受。


   我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能就是平安健康吧,希望你一切都顺利。


   可能只有在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处境更加相似的时候,才会对别人的生活感同身受。这就好比我在深圳选景的时候,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性,她趴在马路边,面前放了一张半开的白纸,上面大致说,自己失业了好几天,没有吃饭,也没地方住,想要点钱吃饭。她身旁有背着LV的各色行人经过,但是不会有一个人的目光停留在她身上,片刻之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穿着蓝色工服,骑着他的自行车,自行车后边跨着一个很大的液化气瓶,他就这样站在那个女生旁边,长久地把目光停留在那个人身上的时候,他给了我心中无限的刺痛,这个刺痛说,为什么停留下来的是他?其次是感觉无限的温暖,只有身处同一个阶层的人才能理解他人的不易,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是无法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有些东西是我们闭上眼睛就可以假装一切都不存在的。



Q

或许艺术的力量可以把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打开。



   或许吧,但是会有人觉得这样真实得更像一个记录片。因为太过真实他接受不了,有的人觉得还有这样的人在过这样的生活,太假了,他接受不了!


Q

无论是电影或者是文学,很多人都会纠结于它是否真实,但其实只要它是合理的,这个世界足够大,它一定会发生。我看到这部电影的编剧也是您,那您的灵感最初是来自哪里?



    差不多五六年前吧,我回老家过年,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在我小时候离开这个村子去了外地打工的叔叔,他们现在已经老了,他们在相应的务工城市留下来的时候,没有别的技能,只能到那个城市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当人老的时候,你再无法依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的时候,你的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覆盖了你的生活成本,其实那就是一种消耗。他们想有没有可能回来,但是他们发现回不来了。这个群体的尴尬,包括他们出生长大在那个城市的子女的尴尬,心灵和精神,以及现实层面的这种归属的问题,是控制着整个两代人的问题。它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如此巨大的一个群体关于他们的情感,或者生活的影像,在我们今天很少看到,是谁把这个群体屏蔽在了这个荧幕之外。


   同时,有很多的记者和观众,一直都在说这个电影里面的人底层,这是一个边缘题材的电影。我就特别惊讶,如果这里面的阶层能占到中国总人口很大的基数量——2亿6000万的人口——他们要变成边缘,那谁是主流,是谁把谁边缘化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所谓的底层。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底层吗,谁又比谁高级呢?只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罢了。就比如我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有服务员,送快递的,出租车司机,当然也有写字楼里的老板。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或多或少或近或远,都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追寻那个更好地未来,或者更好生活。只不过是我们的职业属性决定了通往那个路的经过不一样,那个过程和方式不一样。但是,我们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有这个所谓的底层之说呢?谁又是高端的?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Q


大众一直固执地认为你在拍少数电影,而你却认为我拍的是最主流的电影。


   

  你想中国有将近两亿的老龄化人口,中国有八亿的农业。中国留守儿童的基数和留守老人的基数,就远远超过了欧洲某个国家人口的总和。只是说从数据上来讲,我们今天的电影院,在这个荧幕上放映的电影,大多数跟我们的现实和生活没有关系。


长久的在这样一个观影的场域里面看到这样的东西,我们恰恰认为跟我们没有任何生活关系的电影才是主流。当一个电影跟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反而认为是疏离。


Q


会不会大家觉得痛,所以躲避这个痛。

   

  当然我能够理解,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不易,大众会愿意把电影当作是一种消遣,或当做一个纯粹的娱乐消费品。我们会在观影的时候,选择相对轻松愉悦的方式去度过那段时光,乃至让自己短暂的忘掉生活中的艰辛,借助电影帮我们实现生活中无法成真的梦想,达成一个短暂的抽离,但是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两个小时之后,依旧还是要面对自己,对吧?只有我们去正视苦难,正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它才会得以改变。改变是从关注开始的。当你把目光投在那儿的时候,就像我所说的那个小伙子,当他把目光投在马路边的女人身上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Q


什么让您看见?什么让您关注着正确?什么让您关注这个地方?

   

  其实没有什么,就是我自己。只不过是我选择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这个世界,没有把它屏蔽在我的大脑或接收信息的循环之外,我只是选择记住这个事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看到的,而有些人会选择闭上眼睛。只不过我没有办法做到我看到了假装说我没看到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就好比刚才那个事情,很多人可以选择从那个女生身边经过,假装没有看到,跟自己没有关系。但是还是有人会停下脚步,即便没有给她一毛钱,但是那个目光的力量远远超越钱的价值。同样,自身的价值跟你有多少LV,戴多少劳力士一点关系没有。


Q


什么力量能够让人把目光投过来?让你关注的东西,让你接受的东西,让大家假装看不见的都愿意关注?


   

  这个我不知道。我唯一能做的是把它呈现和记录出来。至于有多少人能接受它,能看到它,这个东西我不敢要。因为今天的大环境我们自己都清楚,我并不乐观,也不指望所有人都能接受它。我们也不要强迫喜欢吃快餐的人去喝粥,因为市场就是多元的,就应该相互都存在,而不是一边要去牵制另外一边,这不是市场的规则,市场规则应该建立在一个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不管是影城的经理排不排它,观众选不选择看,都应该是自由的。他不应该被任何道德的东西去绑架。


   比如我们一生经历的过程,说它是一个艺术片,它关注了现实,你就必须得排片,说他这个艺术片它跟我们生活有关系,我们关注是必须得买进去支持。不是这样的,这个有悖于我们做艺术的精神,做艺术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度,而不是反自由的。所以说这个电影在今天的市场里面,它是什么境遇都没关系。假如20年之后,我们有一些观众想看到20年前的电影,想通过这个电影了解一下2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属性,我希望他还有一些电影是有这样属性的。要不然的话,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失误。


Q


你的这一部《路过未来》和前几部完全是农村的或者是草原的题材是有一定区别,对你来说,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改变吗?


   嗯,当然有改变,从场地上来讲,它是从农村的空间平移到了一个城市的空间。其次,你要知道前面的电影,我们一直在讲老人跟孩子,源头是什么?为什么会讲?是因为父母出去打工,他们被迫变成留守儿童和老人。那到这儿,我们是在讲中间缺失的那个父母,他们到底在外面生活的怎么样?他们的子女到底在外面过得如何?他们离开土地再次回来之后,他们对土地对家乡对故土的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


   当然很多人觉得,导演你是要转型吗?你是要商业化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特别容易把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标签化,我们都特别容易形成某种狭隘的主观判断。我觉得他最大的问题仅仅是人不够包容和不够具有自我的思考和自我表述的能力。今天有很多人失去这个能力的。不要看每个人都光鲜亮丽的,其实每个人都不会用大脑去思考和观察的。如果说真的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个世界的话,那他一定不是这样,他一定比现在好得多。


Q


戛纳电影节上有什么让你比较满足的沟通和交流,又有那些收获?

   从评分就能看出来差异。就是IMDB的评分是6.9,我们豆瓣评分是5.5。


   有一个中国观众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说: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旁边坐了一个老外,从电影一开始就一脸尴尬地盯着我,直到电影结束,他问我说:“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看完这个电影的?”


Q


这是个笑话吗?因为我刚刚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感觉叫:欲说无言。

   因为该说的都在里面了,还说什么。所以当一个导演,每次路演之后观众问的有些问题,你不回答吧,他就觉得你不尊重他,但是你回答吧,对于一个导演,他想说的话都在他的电影里面。


Q


你这种性格会很苦恼吗?

    不会,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做艺术就是这样,包容很重要,你要去理解这个世界,世界永远都是这样子。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一样。假如真的有一天所有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就太无趣了,反而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


   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它在照进自己的时候也照进了别人。影评也是如此,他就是那样的人,也别指望他说别的话了。


Q


《路过未来》这个名字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其实在写剧本的时候它一直没有名字,我只是关注一个家庭的去留和生存状态。


   从我这个角度上去考虑,未来,首先是个时间概念。此刻我在跟你交流的时候,其实时间已经从我们生命中划过,我们已经是在路过未来了,只是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交谈上,我们忽略了时间的存在。从世俗生活层面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试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另外一个城市,去追寻心中更好的未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偏差的抵达,有很多人可能只是跟自己的未来擦肩而过。


-FIN-




采访|悦谈



整理 |关耳

行动派里最会做白日梦的






书本专访:

专访|书本×郑琼:我从来都不认为有客观的纪录片

专访|书本x杨瑾: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

专访|书本x周圣崴: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专访|书本x康宇琪:我喜欢的电影是缓慢带入的,随意在电影构架上


书本影评:

《我不是药神》:“穷病”怎么“治”?

在遥远的叙利亚有这样一群《战火中的女神》

火焰过处,才知道《燃烧》的是你不曾拥有的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我们是X |我只认识你村戏 |第三度嫌疑人清水里的刀子|中邪|暴裂无声

我的影子在奔跑|太阳总在左边塑料wg黄金花犬之岛路过未来

FIRST主动放映造化 | 小智慧|出路 |那年八岁 |日曜日式散步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