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牌实战专家李倩:为意识到品牌红利的人提供价值

知识星球 知识星球 2022-10-27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品牌经历过以产品为中心的卖货、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以人为本的体验经济的阶段。目前在市场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多以这 3 种方向,作为品牌营销战略的指导。


但很少人注意到,当下一种新型的品牌形态也正在兴起——


“未来的品牌不再只是一种商业符号,而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社群、价值观而养成的。”具有 16 年品牌实战经验,同时也是前腾讯新闻主编、前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的李倩,如是说道。


△ 星主李倩




.1. 

品牌的台前幕后


2021 年,李倩创立的「关系品牌事务所」正式投入运营,客户里很多是技术企业的 CEO。大家线下聚在一起聊天,他们经常和李倩吐苦水:


“李老师,我们觉得做好了产品,品牌营销没必要特意做。真正的好公司,都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或者是:“李老师,我们还没到品牌传播的时候,不出动静是因为我们低调。”


李倩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总会无奈一笑。反问:“酒香很好,努力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哪里的酒最香,不是更好吗?”


大家总是会把品牌营销和低调做事,理解成矛盾的对立面。其实“低调”,只是诸多品牌特性当中的一种风格。即使低调,也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很低调”。


早在 2013 年,李倩业余时间在「在行」一对一为别人提供品牌营销咨询时,就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作为曾经的腾讯新闻主编,专业的新闻人,李倩对很多事情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她带着这个疑问,留心观察很久,才知道“不好意思做品牌营销”的心理从何而来。


谦谦君子也要学会自夸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里一个词语,叫:谦谦君子。


“这句话给很多人带来的认知是:如果你是君子,应该是谦虚的,谦虚就意味着不主动夸自己。”


李倩说,“而品牌营销,自带‘自夸’属性。”如果认同「谦谦君子」理念的企业主,心理上自然不好意思宣传自己的品牌。其中,尤其是做技术、产品背景出身的企业主尤甚。


除此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个原因。


过去,在品牌营销市场上,很多品牌依靠“流量至上”的营销手段,铺天盖地地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但产品质量却很低劣。久而久之,消费者对品牌营销产生一种偏见——只要声量大的产品,质量就不好,是在骗钱。


在这种恶劣的市场情况下,好的品牌往往很容易被绑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旦它们尝试营销自己,消费者便会先入为主地恶意评判:“你这么牛,竟然还营销自己?你是不是也想「割韭菜」?”


这时候,用心做品牌的 CEO 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负面反馈从何而来,没有洞察到「谦谦君子」的文化心理,很容易认为——好品牌不应该做营销;一营销就不是好品牌,从而被迫陷入「道德洼地」。


但实际上,李倩见过很多顶级的品牌,往往都是「聪明的老实人」。他们的品牌战术非常聪明——营销方法和工具高效;但他们的战略却非常厚道——不急功近利,实事求是地「自夸」。


“以小米手机为例,以前有人说:‘小米,没有品牌传播,它的 CEO 雷军是个工科男,人家一直在老老实实地做事情。’但小米真的没有品牌传播吗?在品牌营销里,有一种技巧叫做: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很低调。”


“低调”


这样的营销技巧,不追求一时的巨大利润,声量也不大,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所以,李倩认为,没有人规定,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不需要被品牌营销;相反,用心做好品牌的 CEO,更应该重视、「好意思」去做品牌营销。


只有这样,良币才能驱逐劣币,才能消除消费者对品牌营销的偏见,还品牌市场一个良性竞争的生态圈。


但干过品牌营销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门精细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对外,在市场上找准定位,战略得宜,是问题之一;对内,统一老板、员工对品牌的认知,是问题之二。


但很多时候,人们只注意前者,却忽略了后者。


不赚钱的捣乱分子


2015 年的时候,出于交流学习的目的,李倩创建了一个品牌学习交流社群。当初跟着她学习的几千人,不少是各企业里品牌部的员工。


学习之余,他们经常和李倩抱怨一种尴尬且焦虑的工作情况:“作为品牌部门的员工,我经常觉得其它部门的人不支持自己的工作。”


李倩曾参与过很多大型 To B  企业和供应链公司的品牌营销工作,对群友们吐槽的情况非常感同身受。


以一家供应链公司为例,非品牌部的员工经常有一种看法:


给采购部门 10 万块钱,他们能买回来一堆看得见摸得着的原材料,但如果给品牌部 10 万块,他们能带来什么?


“只花钱,能不能不赚钱还要打问号的部门,它的价值是什么?”每当面对这样的疑问,很多品牌人给不出有说服力的回复。


而没有内部人的信任,品牌人在执行营销方案就预算、方法、重要性等各种问题,试图和整个公司达成一致时,就显得步履维艰。


“每次和其它部门的人打交道,都会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最终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成就感不高,觉得自己是一种很尴尬的存在。”很多群友和李倩坦诚地说道。


当然,某些公司的老板很重视品牌的建设,但有时候也会说:“我也没办法啊!其他高管/合伙人不同意!”


即使领导们全都同意,可能到具体执行方案时,品牌人还是很有可能成为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渠道部门……眼中不赚钱的捣乱分子。


该怎么办?


在李倩看来,品牌人得不到内部员工支持的情况,其实来自一个他们经常忽视的问题——品牌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习惯论》里说过: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对于品牌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家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品牌,对它的认知不准确、不统一,费尽心思想出来的营销行为,很可能就会像失了准头的箭,再怎么用力拉弓也射不中靶心。




.2. 

品牌是一种关系


“品牌是什么?”做品牌研究的时候,李倩经常在思考,“我们的品牌在运营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


无论是在 10 年前开始研究品牌,还是此前在 2017 年离职创业,尝试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李倩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要溯源品牌的发展历史,翻看历史资料,我们很容易知道「品牌」起源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群牧民,以放养牛羊为生,为了区分各家的牛,他们都会准备一个烙铁,在自家的牛屁股上烙一个印,古挪威语叫“brander”,后来转译成英语,变成“brand”,再翻译成中文,就有了“品牌”一说。


所以,品牌从一开始就有“符号”的意思,有「辨别」的作用。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品牌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企业家借助它的力量,向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争夺市场。


比如大家熟知的一些广告语: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保护嗓子,请用金嗓子喉片。这是品牌的 2.0 阶段,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


再后来,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消费者的信赖,有些企业开始提供免费体验服务,比如小米、华为手机的线下体验店;美妆护肤品牌提供的试用装或化妆服务。这时,品牌步入 3.0 阶段,变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体验经济。


目前,我们仍可以在市场上看到这 3 种类型的品牌。但哪一种品牌认知,就当下而言才是最准确的?才是更行之有效的?


因为有过参与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线新闻事件的记者经历,李倩对环境里的信息动向非常敏感。


她注意到,除了以上 3 种品牌类型以外,像「茶颜悦色」这样在消费者一步步“调教”和“养成”下成长起来的品牌,正在得到市场的青睐。


而在对「不好意思做品牌」,「品牌人难以得到内部支持」的困境进一步研究后,她还发现,品牌与社会文化、环境、公司内部组织的关系,也会影响它的发展。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近几年,有 90% 的 CEO 为了做好品牌这件事,已经开始研究价值观、组织革新、组织变化、 LTC(Leads To Cash)流程 —从线索到现金的企业运营管理思想。


从这些变化里,李倩敏锐地感知到:“未来的品牌将会是一种基于关系共建的产物,而这种关系是基于社群、一种价值观而养成的。”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想做好品牌营销,李倩认为离不开以下三层关系的经营。


隐藏在品牌内的三层关系


品牌包含的三层关系,用李倩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怡的台词来说,就是:


“习武之人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一个好的企业品牌,是它和自己、和众生、和天地的关系加在一起的结果。”


O 见自己


拥有 16 年品牌实战经验的李倩,曾调研过无数家企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这些企业特别重视对外的品牌关系,但毫不重视对内。


不管公司有多少员工,大家聊起公司的品牌都是一脸懵逼。CEO 可能心里也有一些想法,但员工写出的文案,所有品牌运营的动作几乎都是对外;


对内部员工、投资人等整个相同利益方体系之间如何评价,不知道、也不关心,甚至自己人对公司品牌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


这就是造成「品牌人难以得到内部支持」的原因之一。


“你去跟他讲这个,他会跟你说我们公司太小了,还没有发展到有企业文化、事业部这样的规模。


如果内部人尚且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甚至品牌营销负责人也不知道,他要怎么去打造、怎么去对外传达呢?”李倩说,“想象不出来啊,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企业想打造一个好品牌,不仅要考虑如何做私域做流量、做传播、打广告营销等等这些对外发力的方法,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对内关系——


我为什么要创建这么一个品牌?是当成赚钱的工具,还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


如果是前者,一家企业的 CEO 很可能会为了蹭热度,山寨别人的名字,别人叫「李逵」,他就叫「李鬼」,在格局上就已经低人一等。李倩觉得,“一个品牌的格局和声量有多大,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能做到多大。”


O 见众生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坏现象是,不认真做品牌的企业,经常把用户当成挣钱的工具,看见每一个晃动的用户头像,脑海就自动把它变成一根鲜绿肥嫩的韭菜,然后想尽办法讨好他们,再榨取价值。


但在李倩看来,最高级的品牌营销,是润物细无声地打动他们,让他们自然而然成为品牌的代言人。


“品牌公关不是你一个人站在那儿吆喝自己有多么好,吆喝这件事一点都不高级,真正的高级是你不在场,有两个人在那儿在说你的好。”李倩和我们说。


面对竞争对手,过去同行之间彼此可能视为「大冤种」,而现在随着营销渠道压力增大,维护用户成本增加,为了分担成本,抱团成长、「品牌联名」的「竞合关系」已经在逐步取代「纯竞争模式」。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迪士尼的联名服装,故宫文创品牌和护肤品牌的联名,就是彼此借助影响力,在市场上打出一声漂亮的枪响的结果。


所以一家企业做好品牌,也要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用户和竞争对手、采取什么方式的「作战方式。在李倩看来,“战略合作,往往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容易得多。”


O 见天地


为什么有些声誉良好的公司,关键时候爆出「黑天鹅事件」,口碑就会一落千丈?


例如不久前被 315 点名批评的「老坛酸菜」;因为产品宣传文案中,出现对女性不尊重的言论,而遭到网友抵制的宝洁。


李倩认为,企业突然翻车,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们没有搞明白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这东西虽然虚,但搞不清楚,就无法摆正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更处理不好和社会的关系,企业很容易因此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像这样,和媒体、社会、文化、世界观之间的动态联系,就是李倩口中品牌所包含的第三层关系,叫「见天地」。


如果企业能经营好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或许做好品牌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品牌概念。




.3. 

为一小撮人提供价值就够了


自从 2021 年开始正式运营「关系品牌事务所」后,李倩一直遵循这样的品牌认知,服务前来咨询的企业客户。


但一开始,她的品牌概念常常要增加很多解释成本,客户们才能理解,而最终接受并为之付费、坚持长期价值的企业很少。


刚遇到这种情况时,李倩总是把自己的理论掰开了,揉碎了,苦口婆心地普及,希望所有的企业主或想打造个人品牌的个体,都能真正地理解品牌的底层价值。


但近几年,李倩反而释然了。她相信自己的预判。


通过 16 年的品牌研究和市场观察,李倩相信未来的品牌一定属于「关系品牌」,而关系品牌的使命,一开始只需要为一小部分深度认可的人和企业做好服务,就足够了。


“一个东西即使再好,也不可能同时被所有人知道并接受。比如我们看互联网的发展史,有人先接受,有人后接受。


然后「先接受」带动「后接受」,最终实现「共同接受」。但是红利,往往属于先接受的那批人。


往往先接受的一小部分人,顺应趋势行动起来,才能享受到时代红利,所以我们说红利一定是属于少数人的。品牌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在开始的时光里,总要“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李倩说,“我的知识星球里有 3000 多读者,他们跟我一样。”


社群提供了一扇被理解的窗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李倩说自己不久前正尝试在视频号做直播,本以为没有人,谁知道刚打开摄像头,一下子进来 1000 多人。


李倩很意外,问大家都是从哪来的。


不少人说自己在 2013-2015 年期间,因为从她推出的两门品牌课《20讲品牌系统框架》、《300天品牌思维修炼》中受益匪浅,开始关注她;


后来,她运营公众号「李倩说品牌」,又创建知识星球,他们也一路追随,到现在已经有快 10 年的时间。


李倩很意外也很感动,坦诚地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有一个知识星球的原因。”


现在是一个完全公开透明的互联网时代,无门槛的社交平台降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成本,帮我们挣脱信息茧房的束缚;但另一方面,很多有价值、值得被看见的内容,也因此被分散、冲刷,甚至被误解。


“做星球 3 年,我一直觉得知识星球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和方式——


让我能够更直接、更坦然地跟那些喜欢我、相信我的人,去分享真实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让我有更多的底气。


正是这种相互信任的力量,一直鼓励李倩前行。“我还挺开心的,我觉得我和他们就是‘养成’的关系,一方面他们养成了我,一方面他们也因为我的一点帮助,达到了新的职业高度。”李倩说。


其实,这样的“养成”,也发生在李倩和她的客户之间。


品牌真正的春天一定会来


这几年来,认同李倩的“关系品牌”概念的企业客户,按照她的品牌营销逻辑,业绩每年都在突飞猛进地增长;


在其所在的行业赛道里,他们所呈现的品牌形象也越来越清晰,积累了很不错的市场口碑。目前,他们已经押中和积累了很多赛道的头部品牌。


而此前不理解她的企业主,近几年开始研究起品牌后,也主动找到她,说:“李老师,我终于知道「品牌」是怎么一回事了,你说的是对的,它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的确,如果从短期利益的角度看,那些能快速炸响、引爆市场的营销手法,更能马上带来亮眼的业绩,让人心动。


但热闹过后,或许我们都要想一想,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过去后,留下的是什么?


从行业的角度,李倩一直认为品牌营销的核心,包括她一直在致力于做的,是让「良币真正地能够驱逐劣币」,即:


通过帮助那些真正明白品牌价值的企业,长期地运营、维护好品牌,让他们在市场上发出更大的声音,把那些在扰乱市场,不尊重消费者的做法赶出去。


但很显然,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不好意思做品牌」,以及品牌人得不到内部支持的困境,都在告诉李倩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一个人一生总得坚信点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不能只建立在眼下利益的逻辑上,人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提前看到红利的能力。”


李倩对自己的选择,有足够的信心,“我不能等品牌真正的春天来了,我再扎进去,而是要在它还是寒冬的时候,我就开始播种耕耘,那么等到春天的时候,种子就会发芽。我就会成为第一波收获果实的人。


我相信品牌真正的春天很快就来,所以我待在这里,一直在这里,不吃亏。”


 End. 





李倩,「关系品牌事务所」创始人,曾任腾讯主编、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16年品牌营销实战专家,参与过多家大型深科技企业、投资公司、供应链公司、消费企业的品牌建设。


同时运营有一个 10 万人的品牌学习社群,也是那个有名的品牌公众号「李倩说品牌」的主理人。


她的知识星球「李倩的品牌圈」,是 3000 多位品牌人交流沟通的优质平台,经常分享品牌圈的最新咨询和思考,也可以随时向李倩发起提问,还能拿到大量品牌营销方面的学习资料。


星球每增加 1000 人,价格自动增加 100 元,现在扫码加入非常合适。感兴趣的朋友把握好机会,一起把握品牌的未来趋势~


如果你也想找到一群认同你的伙伴,欢迎加入知识星球,点击创建属于你的社群这里还有不同行业人的社群故事、精神,以及运营社群的方法在等着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