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劝了,成年人真的不想花钱过七夕。”

专业社群工具 知识星球 2022-10-27


今天,又是七夕了。

往年的这一天,总能看到铺天盖地的“甜蜜宣传”,情侣们至少提早一个礼拜订餐厅、选礼物,朋友圈的晒炫战役一炮打响,人人争当爱情的赢家。 

而今年,似乎一切有所不同。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作为鲜花供应巨头的昆明某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在年初的2月14情人节,单枝红玫瑰销售总量只有483万枝,比去年少了足足70w+,同比下滑14.5%。

经历了2022年的成年人,似乎不愿再去走一遍“恋爱节日”的固有流程,对满足爱情仪式感的欲望,也弱了很多。 


在知识星球,不乏各个情感阶段的情侣、夫妻,在他们看来:

与其把这种现象,粗暴地归结为“没钱、经济下行”;不如说,他们逐渐开始回归理性的判断与权衡——

对待七夕、520、情人节,人们是否只有随大流的那一种选择?

除了跟风消费,配合商家的节日营销,迎合朋友圈的点赞数量,他们是否还可以有其他方式,不烧钱、但有质量、有陪伴地度过节日?

今天,我们专程邀请到4位星友聊了聊,看看他们如何在思考之中,找到“爱情”与“刻板消费”之间的平衡之道。


01

他请我一千块的餐厅,我送他
1000块的球鞋,等价交换,何必呢?


@明日月

结婚5年,销售行业


结婚第2年的时候,我开始发现:恋爱中的节日,本质上更像一场等价交换。

我和丈夫从恋爱开始的第一年起,就会各自在每一个生日、纪念日,为对方准备礼物。

比方说他请我吃一顿人均1000的高级自助餐,配上一束几百加的韩式鲜花。我就也会送他一双预算在1500左右的球鞋。

别误会,我们真的不是算计着为对方花钱。而是两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消费能力是同等上涨的,为礼物划定的预算范围,往往也就真的差不多。

而这造成的一种尴尬情况是,我们花钱、花时间,最后兜了一个圈子,换了一个自己并不一定喜欢的礼物,等价回到自己的口袋——

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从结婚第三年开始,我们尝试换了一种模式:把“等价换钱、换礼物”,变成“等价出力”。通俗一点说,就是都为对方做一件让他开心、省力的事。

比如平时在家都是他做饭,刷碗,而在七夕这一天,我会承包一天的家务。比如我是很喜欢拍照的人,那他就会花时间,哪怕就在家楼下,为我拍一组“他眼中的我”。 

这些事情,放在平时,都是我们各自不喜欢做的。

但因为是节日,因为我们仍然想保留一点点夫妻、爱人的仪式感,所以我们各自退让,各自付出,来成全一下对方的开心。

从结果来看,钱花得确实少了,但彼此感受到的爱意,却并没有打一丁点折扣。我想,这或许也是成年人特有的一种爱情模式吧。

 

02

当夫妻成了“利益共同体”
她再也不想烧钱过节了


@行亮

结婚1年,供应链从业者

 

好像是在确定了要买房的那一天,我女朋友突然一瞬间,就对七夕这种节日不感兴趣了。

她之前是一个消费欲很强的人,大到买钻戒、买黄金,小到要我给她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十根淀粉肠……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她需要用“消费”的方式,来证明她正在被爱。

可就是从那天,我跟她商量,想在第二年结婚,攒钱买一套我们自己的房子,一起还贷之后,她几乎是在一个月内,就完全换了一种购物模式。

外卖几乎不吃了,除了每个月固定的添置之外,大额镀金的冲动消费,甚至是打卡、探店的次数,都直线下降。


我之前以为,这种转变,来自于现实的经济压力:毕竟我们每个月要还8500的房贷,水电煤气满打满算800-1000,加上有备孕的打算,年末还会孝顺各自的父母一笔钱……

不完全必要的开销能省则省,也正常。

但后来我观察她的状态,似乎又并没有那种被现实生活压垮的“怨气”,反而还多了一份“女主人当家作主”的平和。她后来才跟我说:

从确定了要结婚、买房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从“看似腻歪,实际个体”的情侣,变成了一个实打实的利益共同体。

她再也不需要靠跟风的打卡,来证明“自己”过得好;

而只需要用越来越稳定、有盼头的生活,来证明“我们”过得好。

所以恋爱节日这种东西,对她的意义,甚至远没有中秋、春节这种阖家团圆的日子更重要。

而我,虽然日常还是会保持一些甜蜜的小惊喜,也始终都会和她保持目标一致:把这个家建设好,就每一天都是节日。 


03

足够有“安全感”的人
不会那么计较“仪式感”


@valoey

结婚6年,医疗人员

 

我一直笃定一个观点是:人越缺什么,就会越想证明什么。

年轻时我就是这样。

和前任的恋爱,我甚至会提前一个礼拜就期待:他会给我520转账吗?送我的礼物贵重吗?如果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我就会非常失望,一连几天都觉得“他不爱我”。 

现在再回头想想,当时之所以对“礼物金额”那么患得患失,是因为平时,他几乎从不会主动表达爱意,更不会为我花钱。

而节日,就成了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平时感受不到的爱意,我会指望他能在那一天,加倍地补偿回来。

而现在,在与现任先生相处的过程中,这种心态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每天早上,除了下雨,他基本都会出去晨跑,跑完把早餐带回来的功夫,我已经陪孩子洗漱完毕。他送孩子上幼儿园前,雷打不动会亲我一下,把他们爷俩送走,我再开他给我买的车上班。

一天工作下来,几乎可以做到时时沟通,对彼此的同事、领导、目前正在上手的工作,都很了解。

下班后虽然不能保证天天一起吃饭吧,但至少每两天,他都会抽出至少一小时的时间,陪孩子读一下课外读物。

我女儿最喜欢星空系列的绘本,他还专门向我申请,从工资里划出一笔小金库,将来买一个好一点的天文望远镜。除了陪孩子,每两三天,也起码会有1-2小时的高质量陪伴——

绝对不是躺在一起玩手机,而是谈一谈自己这几天又见到了什么有趣的人,多了什么思考与内省。

而且,他也并非那种想“把爱情转化成亲情”的人。隔几个礼拜,可能我正在厨房做饭,一回头就能看见他从背后变出的鲜花。

周末了,把孩子放在他父母那里,带我去和共同朋友们自驾、通宵。

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去衡量“有安全感”的婚姻。但在我这儿,他把所有可以支配的时间、钱、人,都握在了我手里。

所有上班前的亲吻、下班后的玫瑰、公婆朋友的支持,都成了一份日常的仪式感。

这样的我,不会再去计较所谓七夕,他有没有给我转账520、送我的礼物,是不是廉价的。

毕竟一个工作日都能自然醒的人,是不会专门指望过周末的。


04

相比七夕和520

我们更重视结婚纪念日

@冷眼

结婚2年,后端开发



我们当然会为节日花钱,只是,不是七夕。

对我和她来说,这种所谓情人节,是给全国甚至全世界情侣办的,和我们自己没什么太大关系。

记得有一年,是520吧,我俩晚饭后照常下楼散步,手拉着手在人群中走,小声又有点兴奋地讨论:

街上哪个男生一看就是不好意思表白,哪个女生怀里的花最好看……像一对节日里的旁观者,反而还挺有意思的。


而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才会认真操办——比如正式确定关系的日子,甚至是第一次接吻的日子,我们都会为对方准备小礼物。

当然了,现在最重视的肯定是结婚纪念日。

去年,是我俩结婚一周年。她送了我一套2000+的功夫茶具、一个1600+的双肩包、一副手工的油画、一个很精美的300+充电宝,都是我平时喜欢、需要,但又舍不得买的。

我给她准备了一本这一年的照片集、换款了一枚更大分数的钻戒、还有一只2000+的手表。虽然礼物加起来也不便宜吧,可能比过好几个七夕、520都要贵,但我们仍然觉得值得。

我并不觉得,成年人一定要对节日嗤之以鼻、看透营销,才是所谓的成熟。

相反,每个人,都至少要有一个日子,是你真心想纪念、珍惜的。

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分辨什么日子是你真的想过的,什么日子是你害怕被落下,而不得不过的。

你也要有一个能和你同频感受的人,在有共同回忆的节日,付出同样的重视;并在无关紧要的日子松弛有度。

相比花钱多少,对节日本身的判定标准,可能更加重要。
 

05

写在最后


当“抨击消费主义”成了一种正确,我们对于节日、仪式感的态度,似乎会变得有些极端。

有人坚持“重视节日”才等于“相爱”;

有人信奉“只要过节”就等于“掉入商家营销陷阱”。 

其实,在任何一段关系里,都没有那么非黑即白。就像这次采访的4位知识星球的星友,他们都为恋爱节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你可以把费钱、费时间的交换礼物,变成交换付出;

可以把对各自礼物的索取,转化成对夫妻共同体的维护;

更可以选择只属于自己的节日,而非对每一个日子都保有仪式感。

我们相信,只有在思考与磨合之下,找到最不为难自己、为难感情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实用主义」。

最后,祝福每一位无论过不过七夕的星友,七夕快乐,且,不止七夕快乐。


END


你如何看待,当下情人节
越来越“物质化”的现象?


欢迎扫描下方卡片,说说你的看法
👇👇👇

     往期优质文章推荐

👉月薪2500在中国什么水平?看完你就不焦虑了

👉 一个小县城男孩的24年暴富史:中专学历,裸辞进北大,今天写下一句墓志铭……
👉 不买车,不买房,不上班:赚够100万后他才懂,只有一件事永远不会收你的“智商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