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棵树-水杉(38)
水杉的一年
6月27日周一,
今天讲华敬灿
华敬灿,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21 年生。1947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森林系,留校任树木学助教三年。50年代先去东北学习俄文,后任林业部专家工作室翻译、林业赴苏参观团翻译,中国林业出版社翻译、翻译组长、编辑室副主任等。华敬灿在中央大学森林系任树木学助教期间,曾奉导师郑万钧派遣,进行过四次水杉调查和标本采集。
第一次,1947年8月~11月,由美国阿诺德树木园提供科学考察经费。行前,华敬灿曾向干铎请教由万县去磨刀溪的路线、走法以及大水杉树的情况,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华敬灿先到四川万县磨刀溪已知的那株大水杉周围地区进行调查,在其西南20里红板营山坡上发现中等水杉树一株。接着,前往湖北利川县西南部的小河、水杉坝一带谷地进行调查,发现水杉坝是水杉中心产地,在几十里的范围内有大小水杉上千株及小片水杉林。后又在利川西部汪家营南山坡庙前发现大水杉一株。华敬灿这次调查做得极为仔细。他从当地居民那里收集了有关水杉发现的资料,还实地调查了所有已知的水杉分布点。华敬灿的经验和他的野外观测资料为后来的考察奠定了基础。
此次调查,他共采集到水杉果枝及其它树木标本 200多号,约3000份,成熟的水杉种籽约2公斤,水杉及其它树木野生苗一批,为水杉新种的发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材料,也为国内外研究单位提供了水杉种籽以及水杉和其它树木的标本。美国阿诺德树木园收到的第二批采自水杉分布区的 179 份标本,便是华敬灿这次采集的。他采集的水杉种籽,先后分赠国内外几十个单位。
第二次,1948 年2月。这次是由郑万钧指派、以向导身份陪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古生物学教授钱耐去水杉产区湖北利川考察,同行的还有《旧金山纪事报》科学专栏作家希尔费曼(Milton Silveman)博士等。他们到了磨刀溪、汪家营、水杉坝等地,对磨刀溪那株大水杉和交椅台村古庙旁的那株大水杉以及水杉次生林进行了观测、拍照,并采集了水杉花枝标本返回。他们虽然只在水杉分布区待了5天,可华敬灿却采集了大约250份标本。
第三次,1948年2月~5月。结束第二次向导工作后,再回去继续调查与采集,这次主要任务是广泛采集水杉产区周围森林植物标本,并到利川县南部进行调查,发现秃杉新分布及大片黄杉纯林,共采集标本 300多号约 5000份。其中,赠送美国阿诺德树木园约250份,赠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植物标本室(即钱耐处)百余份。
第四次,1948 年 8 月~11 月。此次先是陪伴郑万钧、曲仲湘(复旦大学生态学家)教授到磨刀溪、汪家营、水杉坝、小河、回龙坎一带调查了解水杉和森林分布情况、地质、土壤情况、气候生态情况,并采集标本。这次科学考察行动,是在美国麦雷尔(Elmer D.Menill)和钱耐联合倡议下,由美国自然科学协会提供资金进行的,郑万钧担任领导,华敬灿陪同。半月后,郑万钧及曲仲湘二人返回,华敬灿留在水杉产区周围并到利川县东南部继续进行调查采集。这次共采集标本700多号约10000份,水杉种子约4公斤。这次标本经初步筛选后,重复的标本就按麦雷尔和郑万钧的意见,寄往英国邱园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植物标本室。
6月28日周二
今天讲郑万钧
郑万钧,江苏徐州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1923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一农业高等学校林科,先后任母校和东南大学助教、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员。1939年赴法国留学,入图卢兹大学森林研究所学习研究森林地理,获科学博士称号。回国后,先后任云南大学、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郑万钧先后师从陈焕镛、胡先骕、钱崇澍、陈嵘等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及树木学家,通晓英、法、德、拉丁等四种外文,是我国树木学专家,松柏类植物权威,毕生从事林学、树木学的教学与研究,尤长于裸子植物分类,命名了约 100 个树木新种和3个新属,并提出了《裸子植物的系统》。
郑万钧接触水杉,是 1945 年的事。据胡先骕、郑万钧联合发表的题为《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称:“民国三十四年万钧在渝,由吴中伦先生转示农林部王战先生在四川万县磨刀溪所采之水杉标本,(参见前面吴中伦部分),并经王氏鉴定为水松”郑万钧经对标本研究,认为“与水松绝异,当经认该种,系一新植物,而非水松。”根据标本它也不是北美红杉。为了得到该植物完整的标本(花及叶果标本),于1946年2月及5月,两次派遣中央大学森林系研究生薛纪如前往万县磨刀溪,“采获花及叶果标本,益知确系从未发现此一有趣之新属”,“又查有关分类文献确为新属。”水杉的识别,难度很大,因其球果类似红杉,其叶又类似落叶杉。
郑万钧查阅文献、研究标本后,鉴于当时南京有关文资料不多,于 1946 年秋将水杉标本及自己的研究结果寄北平的胡先骕教授。与此同时,治学严谨的郑万钧在薛纪如采集水杉标本后,于1947年8月~11月间再派中央大学森林系的华敬灿前去利川水杉坝实地调查水杉和采集标本。
胡先骕接到标本及郑万钧的初步研究结果后,两位学者反复分析研究和査阅有关资料,1948年将水杉学名定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从而确定了水杉在植物进化系统上的位置。至于中文名字,因该种植物喜生于水边,而形又似杉类,故名“水杉”;当地老乡原称“水沙”。这一研究结果由胡先啸与郑万钧联合署名,以题为《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发表在1948年4月出版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第一卷第二期上。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树木学和古生物学界的关注、重视和高度评价。
6月29日,周三
今天讲胡先骕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江西省新建县治坪洲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 年)四月二十日。1904 年(11岁)考取新建县府学庠生;1906年至南昌府办的洪都中学堂,插班就读,接受现代教育;1909 年考入京师大学预科,1912年考取江西省公费赴美国留学,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攻读森林植物学。1915年,他与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捐资刊行(科学)杂志。这份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之一,对推动我国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1916 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和植物学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先任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兼技术员,继任南京高等师范农林专科教授、东南大学生物系主任和教授。
1923 年,再次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1925 年完成论文《中国植物志属》一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续任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并与乘志、钱崇澍等创设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植物部主任。192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后,他调任该所植物部主任;1932年,改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
1946年,胡先骕仍任中正大学生物系教授;是年 10月,他回北平继续担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之职,不久便接到郑万钧寄自南京的信函,“告知发现此一有趣的新属,并将小型标本寄往北平”。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书遐先生1968年9月21日在一封有关水杉的信函中写道:“1946年……我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工作之一是整理大量的植物分类有关的论文单行本,包括公家的和胡先骕私人的。有一天,胡先骕由怀中取出皮夹子,取出一些水杉植物的标本碎片。胡先骕告诉我,这是郑万钧寄来的,据郑说这是松柏类的一个新属。胡先骕认为果鳞和枝、叶都是对生,确为新属新种无疑。”此后,傅书遐在为胡先骕整理文献时,查出日本植物生态学家三木茂 1941年在日本植物学期刊上发表的《化石植物新属----亚红杉属(Metasequoia)》论文的单行本,经胡先骕反复研究,“认为郑万钧认为是新属植物,实际就是化石属 Metasequoia”,并认定郑万钧寄来的标本,与日本三木茂1941年所发表的两种水杉化石为同一类植物。进一步研究,方知这种植物仅在化石中发现过,在中生代下白垩纪起源北极圈内,在上白垩纪广泛分布于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下,甚为繁盛,有一种分布到南极洲,但在冰期中全部死亡。而中国由于第四纪冰川为“山地冰川”,故有这一种残存,真可称之为“活化石”。傅书遐在信中写道:此后(胡先骕)就继续与郑万钧通信商量,由郑万钧写出属种的详细拉丁文描述,由胡与郑二人联合发表。”胡先与郑万钧发表的论文为《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发表在 1948 年的《静生汇报》。水杉的发现与命名之所以震惊世界植物学界,是因为这一成果是融合古今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6月30日,周四
今天讲斯行健
斯行健,号天石,浙江诸暨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192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6 年~1928 年在中山大学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1928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古植物学,1931 年获博士学位;1932 年去瑞典国家博物院继续深造。1933 年归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37 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3 年~1945 年在重庆北陪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1947年~1948年在美国考察访问并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从事部分研究工作。其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64 年逝世。
斯行健既未发现水杉,也未命名水杉,但他围绕水杉的发现和命名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着力甚多。自从胡先骟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并发布之后,1948年5月至1950年4月,斯行健以其渊博的古植物学知识和科学家的直率,先后就水杉、与水杉近缘植物、活化石、孑遗植物以及一些不妥的提法等有关内容发表文章达 14 篇之多。1950年5月,斯行健将以上文章汇编成《水杉》一书,作为“大众科学小丛书,植物类第一种”,由上海民本出版公司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水杉的专著。这本书对水杉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参与了学术界的争论,明确了是非,匡正了错误,也介绍了许多古植物学的知识,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以上内容全部摘抄自水杉的发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