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一年后发生世界大战:普通人怎样才能开启上帝视角?

栩先生 栩先生 2022-07-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正能量、有匠心的公众号。

文 | 张弓(知乎:张弓,转载时对原文有修改) 

授权转载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我困惑了很久的问题:如果明天股票就会暴跌、房价就会腰斩,甚至,世界大战就要发生,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否能够提前发现?


如果时间是1个月后,一年后,三年后呢?


某个行业、某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如果要发生变化,之前又到底会不会有什么蛛丝马迹呢?


去年,我曾去巴黎出差,周末那天展会结束得早,打算去凡尔赛看看。


然而错过了火车,抵达时宫殿已经关门了,百无聊赖中我开始在小镇里瞎逛起来,并在不经意间走到了一家古董铺子的门口。


那间店铺外放着些二手孩童玩具和破铜盆,盆里种着花。往里面看,内堂幽深,堆满了各式物件和书籍。


逛古董店是我在国外养成的新爱好之一,因为欧洲人似乎不把古董当回事,有时候直接作二手货卖。


而且古董中有许多古籍和印刷品,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翻开又满满都是是谈资。


所以当时我想都没想,把吃了大半的烤肉卷丢进垃圾桶,然后便一头扎进了店里。


店堂的挑高很高,看位置和窗户的设计,很可能以前是个库房。


店主站在门厅左边,正和一个本地人闲聊。他年纪很大,身材清瘦,戴着小圆眼镜,嘴里还叼着一把乌黑的烟斗,而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他说话的声调——极端沙哑低沉,仿佛风吹过两片羊皮纸。


因为我遇到过类似的人,所以能知道,这是一种喉部手术的后遗症。


无视那些小物件,我径直来到了书堆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堆法国的《画报》L’illustration,头一本赫然写着来自1886年,顿时我的考古癖就被激活了。


略微搜索了一番之后,一本封面是法国英雄霞飞的杂志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的出版时间是1939年6月17日——如果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应该刚好是二战中法国被占领的一年之前


在阴云密布的1939年中期,法国平民的视界是怎样的呢?


他们能否预料到一年后,这个国家和自己以及家人即将遭受的战争摧残和悲惨命运?


2

怀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来自八十年前的杂志。


整本画报大约有50页,出乎意料的是,有超过1/3都是广告。


其中包括五款香水,四款内衣,三款香烟,三款相机,还有大量无法统计的豆腐块宣传文章。


那些古早的插画上,男孩英俊潇洒,女孩青春洋溢,空气中充满了里维埃拉盛夏的荷尔蒙气息,不见一丝经济危机或战争的阴霾



越过开头的广告,终于出现了第一篇讲述时局的文章,我的法语词汇量非常有限,不得不借助谷歌翻译。


这篇文章标题为《欧洲政治局势变化》,然而主要篇幅都是在讲前苏联,在斯大林的塑像下,几个小节分别是莫斯科大审判,苏共十八大。


以及稍微提到了一些苏联与罗马尼亚和日本在远东的龃龉——那时诺门坎和萨拉比亚战事还没有激化,苏联也还没出兵波兰与芬兰。


最后总结的大标题,直观的反映出了法国人对斯大林的真实情感,《大元帅约瑟夫:唯一统治者》。


这篇以欧洲为名的文章里,一页分给了法国讲述他们的议院选举,一页给了罗马尼亚讲述国王的政变,整整四页之多都在讲述斯大林爬上权利顶峰的历史。


只有最后两页,在讲述西班牙局势时,闪过了未来法国真正的大敌


一张摄于拿坡里,说的是意大利国王正在检阅刚从西班牙归来的军队。


另一张则更小一些,在上面,我终于发现那个熟悉的背影:希特勒站在演讲台上。


左边是一排迎风飘扬的万字旗,下方则是黑压压的军队,他们的队伍整齐异常。


照片旁边,只有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在柏林。



着一张小照片透露出的肃杀气息让我回味良久,然而翻过这一页,气氛瞬间又轻快起来了。


接下来四页的篇幅都在讲述法国登山家在阿尔卑斯上的英勇冒险,之后更是有六页之多在刊登一篇小说连载。


虽然我没有去读内容,但光看插画上的男女无不穿着潇洒的燕尾服,骑着马或拉着狗在公园和晚会上散步,就能立刻猜出整个故事大概的背景,应该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版的《小时代》吧。


连载故事之后,自然是热爱艺术的法国人无法跳过的博物馆/歌剧院部分了。


两篇文章一篇讲述了蒙托邦的伊格里斯博物馆,另一篇则讲述了巴黎大剧院新戏《亚历山大大帝》上映背后的密辛,篇幅都在三页上下。



最后,再翻过五六页的广告,我终于又看到了一篇和时局有些关系的文章,这次的标题甚至不怎么需要翻译就能看懂了:


La France Pacifique est Forte,“和平的法国无比强大”。


我当时应该是露出了笑容,以至于远处的店老板朝我投来打量的目光。


文章照例都是些鼓舞人心的内容,比如一张照片拍下了一大群驶过贞德大道的S35中型坦克。


但我还是在某个角落有了令人愉悦的发现,黎塞留(法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大吨位的战列舰,也是最后一艘)。


我们神采奕奕的“女士”,刚刚完成船体并正在接受检阅。


照片下的注脚表明,这张照片是从敦刻尔克号上进行拍摄的。


法国人将她与英国的乔治五世和德国的俾斯麦号加以对比,语气间,似乎还颇有自信——事实上“她”也值得如此对待。



可惜当时的人们一定无法预料,一年后,敦刻尔克即将因为战争史上最苦涩的“胜利“而被人铭记。


而黎塞留号也将作为法国海军唯一的幸存者,从土伦港出发,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起码,“她”还活下来了。


3

合上这本杂志,我当即向老板要求购买。


这个举动可能让老板有些意外,他开始主动和我交谈起来。


“你是对这类旧书感兴趣吗?“


“是啊,我对二战前后的印刷品都挺感兴趣的——纯粹个人的兴趣。“


老头没说话,转头从书堆里又拿出两本画报,分别是1940和1941年的。我拿过一本,封面上是无数划破夜空的光线,看起来像是盛大节日里的烟花。


“这是斯大林格勒的战地照片,这些线都是炮弹的尾焰。“老头的语气风轻云淡。


虽然40年的斯大林格勒似乎不属于这个宇宙的时间线,但我依然被封面上这无数划线迷住了——这是战争第一次以一种奇特的视觉美感呈现在我的眼前。



翻开杂志,这两本的厚度只有第一本的一半不到,里面的广告全都不见了。


我扫过第一篇文章,只见一个三四岁的法国小男孩儿被妈妈高高托起,举着手行了一个稚嫩的纳粹军礼。


而背后的那个母亲,此时脸上正露出由衷的宽慰之情。


没来由的,我突然感到心头一紧。



这两本杂志也被一起买下了,当我把十欧元纸币递给老板时,突然想确认一下时间线,于是便问道:这本是德军到来之前,这两本是德军到来之后出版的吧?巴黎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占领的?


问出这个问题后,我立刻后悔了,因为店主脸上出现了一种难以描摹的神情:嘴抿的紧紧的,嘴角却微微上翘。双眼并未朝向我,而是透过眼镜注视着上升中的烟圈,仿佛正穿过时光的透镜,观察历史的烟尘。


“1940年6月15日德军入侵巴黎,直到1944年8月25日他们离开,前后,一共占领巴黎1533天。”


这句简短而极端准确的话如同一句咒文。


周围的现实即刻崩解了。


一阵风吹来,怀里泛黄的纸张沙沙作响,我抱紧了它们,仿佛抱着三片业已风化的,关于巴黎和人类的苦难记忆。

4

那三本历史画册里的内容看得我背上一阵冷汗。


因为,它正用无可辩驳的历史教训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人,真的无法预知未来。


哪怕就在法国即将被占领的一年倒计时里,这里的人们也还是悠闲地过着富足、闲适的生活。


茫然不知,一年后这个国家几乎损失了所有的海上战舰,数十万人死亡,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四散逃亡。


我们总以为,什么事情要发生变化,你一定会有办法提前知道。但现实却是,别说是一个两个的普通人了,甚至一个国家,都可能对即将到来的惊天剧变无动于衷。


更别说那些悄悄发生的变化了。


这两天,股市和楼市开始回暖。


各路人马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预测了。


我想起了,我曾经闲来无事的统计过《人民日报》上关于房价的报道,发现早在1988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就感叹过房价过高,提出房价一定会下降。


从那以后,《人民日报》几乎隔几年就要讨论预测下房价:

房地产业在局部地区明显降温,更多的地方在等待观望——1993年9月22日第2版

北京房地产价格回落——1995年10月27日第2版

贷款购房俏京城——1995年12月27日第10版

房价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1997年3月8日第8版

北京房价为何高高在上——1998年5月11日第9版

房价上涨过快应引起重视——2001年8月9日第5版

房价是怎么高上去的?——2000年6月19日第9版

毕业了,我们该买房吗?——2006年6月12日第6版

房价,会涨就会跌——2007年8月23日第8版

《人民日报》

和人民日报同步的,还有这十多年来,一刻不停预测房价、股市等的各路专家/学者/忽悠。


然而事实证明,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靠谱,该涨的还是会涨,该跌的还是会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去选择听这些专家分析,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去预测社会大趋势的走向,面对急剧变动的社会无所适从又焦虑不安。


到底该不该买房?

到底该不该投资股票?

到底该不该学生物/金融/计算机?

到底该不该换个行业?

……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准确预测这些大的趋势,总是赶上“风口”,就一定能走在时间的前面,实现弯道超越,绝境也能逆袭。


然而,这样的要求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几乎无法实现。


那么,到底有没有人能做到预测未来呢?


答案是:有。

5

1917年,毛泽东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里,留下了惊人的一段话。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与毛泽东说的“二十年内必有一战”精确吻合,这是什么样的判断和思考?


而那个时候的他才二十几岁啊,令人震惊!


之后全面抗战爆发,国人一片心惊胆战,许多人都充满悲观失望,毛泽东毅然提笔写下《论持久战》,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势。


后来战争形势的发展,几乎与他在文章中分析的如出一辙。


斯诺曾经在《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里写道:革命运动要求它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基于此,他对毛泽东作出了“窑洞里的预言家”的著名评价。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类似于这样做出惊人判断和准确预测的事情还有很多,我真正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他能够做到?


排除穿越、开天眼、以及一切无法验证的可能之后,我相信唯一的答案就是:他找到了规律。


只要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解开世间万物之间各种矛盾、联系的奥秘。


然而每件事情、每个东西,它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就像毛泽东说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物理学界耗费多年的大一统理论至今未能发现,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种规律可以贯穿万物。


但从每件事里去发现规律的方法是一样的。


它一定会经过这三个过程:


1. 广泛的搜集信息。

我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知道的,你未必知道》这篇文章里写过,毛泽东之所以能做到一方面把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玩弄于鼓掌之上,另一方面却能指挥大军纵横捭阖,所依靠的不是什么的虚无缥缈的“天命”,而是双方在情报和信息上的差距。

古往今来,信息鸿沟都是存在的。


在古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在土地上胼手胝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就决定了大部分人都只能被动的当“愚民”,成为统治阶层放牧的“两脚羊”。


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读书求学,走出蒙昧,并最终实现自身阶层的跨越。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各种基础条件、社会现状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逆袭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这样,就是要想法设法缩小你和那些高手们的信息差距。


你获取和搜集的信息越多、质量越高、有效性越强(也就是说,这里的信息不是随便搜索来的东西),你能准确预测趋势的可能性就越大。


2. 深入细致的推敲分析。

获取的信息如果不能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不过就是一团乱麻而已。


这种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寻找共同因素的过程,就是分析。


记得当年明月曾经写过,战场上一个统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分析决断能力。


因为那时候,到处都有雪片般的情报和信息传到他那里。这些情报有些是片面,有些是虚假的,还有一些是无用的,很可能真正重要的信息就藏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中。


就像一个人如果感冒了,很可能是因为伤风上火,熬夜情绪不好,但这些其实都只是表象。


真正引起感冒的,最根本的东西只有一样:感冒病毒。


3. 日复一日的训练和复盘。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让我深受启发的话:高手常用的思维可能只有几种,但他们会长期练习、反复训练。


这种分析形势、做出判断的能力也一样,最好是在年轻时就开始可以训练。


去让自己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社会现象、经济趋势、行业动向等进行分析。


再通过一段时间后的复盘,来看看自己当时的分析和判断有没有打到点子上,出现的偏差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差,是哪个重要的、关键的因素当时没有发现?


学会研究和分析出一件事情的本质规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修炼和精进的过程。


只有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不断训练,经年累月之后,在关键的时刻你才会准确判断出形势的变化,从而抢在大多数人前面,采取最正确的行动。


而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最值钱的能力。


最后,用毛主席说过的一段话来结束吧。


情况是逐渐了解的,

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

认识世界,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泽东文集第2卷》


—— END ——


我是栩先生,这里是我的个人原创公众号(ID:superMr_xu)。喜欢我、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


喜欢这篇文章,请狠戳右下角的大拇指。另外,看完这一篇文章,记得其他的文章也要点开看看哦~


我写了很多的个人成长和关于毛主席的文章。(关注栩先生后,分别回复“成长干货”、“毛泽东”可以获取文章)。


最新热文:

1. 鲁迅离开课本,当年讨厌他的我开始有点怀念

2. 流浪地球与红军长征:资本当道,但我们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3. 5000字长文:这才是一个寒门子弟的真实奋斗史

4. 我在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


长按一键关注“栩先生”

可以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

我的更多全网热文

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我还会写很多的成长干货和思维方法。

比如:《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

比如:《坚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变?》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超常人?》


也非常适合刚毕业的年轻人和大学生。(关注栩先生后,分别回复“格局”“跑步”“思想”可以获取文章)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点击下方的好看并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