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雨话中秋》之《但愿长圆如此夜》

杨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3-01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杨雨话中秋之四

铁骨铮铮的英雄词人辛弃疾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我们该如何读懂硬汉内心深处的柔情?系列节目《杨雨话中秋》之《但愿长圆如此夜》。


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在异地他乡任职的辛弃疾无法与妻儿团圆,心绪难平的他,怅然地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作——《满江红·中秋寄远》,以表达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但愿长圆如此夜”。在古代的中国,丈夫往往羞于表达对妻子的眷恋,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爱,似乎多出现在悼亡诗词中。那么辛弃疾为何会如此大胆的表白?他与妻子范氏之间又有着怎样感动人心的温馨故事呢?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杨雨话中秋》第四集《但愿长圆如此夜》。

南宋高宗、孝宗年间,有一位令朝野瞩目的英雄豪杰横空出世,他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天属于济南,当时是已经沦陷于金国。可是在绍兴三十二年的时候,二十三岁的辛弃疾率领五十个起义军的兄弟,硬是冲破五万金兵的重重包围,在金兵的军营当中,活捉了起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然后一路南下,投奔了南宋政府。就在这一年五月,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太子赵昚,这就是历史上的宋孝宗。那辛弃疾就以这样一位传奇英雄的形象,闯入了宋高宗和宋孝宗的视线当中。

辛弃疾呢,长得是高大魁武、八块腹肌啊威猛雄壮,令人不敢直视。这在重文轻武的南宋王朝,可以算得上是难得的猛男一枚了。那既然是猛男,辛弃疾带给人的形象可能就会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极端是恐惧感,另外一种印象的就是安全感。恐惧感是因为他太威猛,一声震天大吼,甚至只是一个凌厉的眼神,可能都会让人心惊胆战。那安全感呢?是因为他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好像天塌下来都会有他去扛着似的。但是就像其他的主战派一样,辛弃疾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投奔了南宋政府,这也是他日思夜想的娘家,可是娘家人和他却不是一条心,他甚至还遭到了娘家人的忌惮和排挤。

投奔南宋政府之后,辛弃疾只被派给了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差使,可怜英雄辛弃疾呀,本来是想回到南宋朝廷之后,可以以正规军的身份,面对面的和金兵进行正面的交战,而不只是以草寇的身份打游击战。可是他的这样一个伟大理想,随着南宋朝廷偏安局面的逐渐形成,也渐渐地化为了泡影。

在工作当中,辛弃疾是让上司既欣赏又忌惮,让同事又敬佩又嫉妒的这样一个超人。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英雄大丈夫的辛弃疾,在他的家庭生活当中,其实也有温柔细腻、柔肠百结的一面。不相信吗?有一首中秋词可以作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辛弃疾写的《满江红·中秋寄远》。“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这首写于中秋节的《满江红》,应该是辛弃疾寄托他对爱人的怀念之情。辛弃疾从绍兴三十二年南归以后,从他23岁到68岁,他在南宋王朝一共生活了四十五年。其中有长达二十来年的时间,他是完全被南宋朝廷弃置不用的。而从绍兴三十二年到淳熙八年,他辗转在各个地方任上,虽然功劳卓著,但是仍然于淳熙八年年底被罢职。42岁正当壮年的辛弃疾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在江西上饶的闲居生活。这期间虽然有几次短暂的被重新起复,但整体上而言是彻底的被投闲置散,“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即便是前期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当中,辛弃疾在各个地方任上也是被调来调去,每个地方都待不长。经常是他刚到一个地方,做出了一些政绩,又马上被政敌罗织罪名,一纸调令又调到另外一个地方。有学者做过统计,在南宋政府任职的十多年期间,辛弃疾的调动次数竟然达到37次之多。有时候,一年之中竟有三、四次频繁的调动,那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么频繁的工作调动,辛弃疾当然不可能总是把他的妻室儿女带在身边。那么也就会有夫妻时不时的这样的分离,而《满江红·中秋寄远》词就应该是产生在他在任职地方官的这样一个期间,和家人分离产生的相思之作。


“但愿长圆如此夜”,相聚的日子总是那么的短暂,一次又一次的分离不断地折磨着辛弃疾疲惫憔悴的心。主战的立场,让他的仕途经历坎坷,而生命的激情也在无休止的辗转奔波中渐渐被消耗。身处异地他乡,最难过的莫过于中秋。在这个家家户户、欢聚团圆的日子里,辛弃疾也渴望亲人的温暖陪伴。于是这一年的中秋之夜,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满江红·中秋寄远》,以表达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我们看词一开篇,劈头一个“快”字,就颇有辛弃疾式的豪迈和爽快。好不容易盼来一个中秋节,而且赶上天公作美,没有下雨,所以呢他要快快地登上高楼,快快地去要赏月。而且他还生怕老天不解风情,如果有乌云怎么办?所以他一边迫不及待的登楼,一边还一迭连声地吩咐他的手下,你们赶紧去召集乐队,让美人们把笛子吹起来,把浮云赶跑,让月亮快点出来。这真是一个充满浪漫的、风雅的词人啊!为了赏月,辛弃疾居然吩咐乐队吹起笛子,然后把浮云赶跑,把月亮给召唤出来。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这个“冰壶”,当然不是指我们现在冬奥会上的冰壶运动项目,而是指月亮的代称。冰壶”本来是指盛满冰块的这个透明的玉壶,那在古典诗词里面往往会用作月亮的代称。因为中秋的夜空澄澈透明,一派冰清玉洁的世界。所以,辛弃疾才会发问,“谁做冰壶凉世界”?是谁巧夺天工,妙手创造了这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呢?“最怜玉斧修时节”,这里又用到了一个典故。传说月亮由七种宝石组成的,那常常会有八万二千户手艺高超的工匠拿着玉斧啊、凿子啊,天天给这个月亮打磨。所以圆月是怎么出来的?是这八万二千户这个工匠日夜不停地打磨,才会打出这样一个珠圆玉润的圆月。“最怜”就是最可爱的意思。所以从“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可以看出,辛弃疾对于中秋夜色的赏爱之情真是呼之欲出。云开月出、美人吹笛、月色澄明、秋意清凉,这应该是中秋赏月的最好的这样一种状态了。

但是词人并不满足,“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由中秋的月圆,而联想到月宫里面那个孤寂、清冷的嫦娥,看似是很自然的联想。因为在古人的观念当中,月亮和嫦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传说后羿和嫦娥是一对夫妻,因为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了长生不老的仙药,结果被妻子嫦娥偷吃了,一个人飞奔到了月亮上面,成了嫦娥仙子。那“嫦娥奔月”的这个神话故事在中国是源远流长,而且借此能至少延伸出中国人对于月亮的两种印象。其一是长生不老的人生向往,其二是天长地久的爱情追求。

我们先来看长生不老的人生向往。月亮和中国人长生不老的愿望是密切相关的,那嫦娥偷吃不死之药的这个神话故事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而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质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那屈原是把月亮的阴晴圆缺看成是生生死死的循环,所以他才会问出来:月亮,你何德何能?能够死而又生、生生死死的、不断地、永恒地循环下去呢?那月亮的这种长生不老的特质,让中国人心生崇拜。从有文字可考的殷商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祭拜月神的这样一种观念和传统。在古典诗词当中,月亮更加是诗人们最为偏爱的意象之一。比如说唐代就有一位诗人是月亮的铁杆粉丝,那就是李白。他的诗歌里面不仅频繁地出现月亮的意象,他甚至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明月奴”,对月亮的崇拜可见一斑。那中秋节作为一年之中赏月的最佳时期,除了寄予团圆的愿望之外,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也是其中的重要含义。

第二,月亮跟嫦娥仙子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尤其对于异地恋人来说,后羿跟嫦娥的长期分离,尤其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某种伤感和感慨。那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面经常会有天上的神仙,特别羡慕人间夫妻的平凡但是又恩爱的这样的一种生活,而不惜冒着天庭惩罚的危险,毅然下凡和人间的凡人结为夫妻。比如说比较著名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都是天上的仙女下凡,跟凡人结为夫妻。但是后羿跟嫦娥的故事,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的仙药而成为仙人,长期跟后羿分离。所以人们对于嫦娥,是寄予了无限的同情的。

所以辛弃疾才会劈头一问“问嫦娥、孤冷有愁无?”此刻辛弃疾问嫦娥,你也会不会感到孤独和凄冷呢?如果嫦娥也和他一样,是有情有义、有相思、有离别的孤独的人,那么他也会和词人一样,被相思折磨得也应该鬓添华发了吧?一句“应华发”可以说是拉近了词人和嫦娥的距离,也拉近了人间情意和天上月色的距离。月亮也好,嫦娥也好,都具备了人的离愁别恨、人间的相思情结和人的喜怒哀乐。

按照辛弃疾如此洒脱、豪迈的性格,碰到一个难得的中秋节,又恰好月色分明,所以他一定会要迫不及待的好好的欣赏这个中秋的月色,好好的过一个热闹的中秋节。可是“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两句,无形当中又透漏了他和嫦娥一样孤独、清冷的内心。

那么既然这首《满江红》题名为《中秋寄远》,那么他怀念的、他要寄给对方相思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呢?辛弃疾在词当中没有明确说明这首词寄于的对象。但是据学者们分析,这应该是写给他心爱的女子。考察辛弃疾的一生,他曾经有过三位正室夫人。在他南归之前,十七八岁的时候,在长辈的安排之下,他取了原配妻子赵氏夫人,可是赵夫人在辛弃疾南归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后来辛弃疾又续娶了范夫人。那范氏夫人是和辛弃疾一起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是陪伴辛弃疾时间最长、而且也最为恩爱的妻子。那么这首《满江红•中秋寄远》,有没有可能是写给他的妻子范夫人的呢?答案是有可能的。范夫人是辛弃疾好友范邦彦的女儿,他的哥哥范如山也是辛弃疾的至交好友,范夫人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啊,他还和辛弃疾一样,是一个幽默大度的女性。

辛弃疾的仕途崎岖不平,理想频频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幸运幸福的。因为他娶了一位能与他举案齐眉的知己,她就是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的范夫人。范夫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善良,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港湾,缕缕柔情抚慰着在现实生活中屡受创伤的铁汉辛弃疾。那么生活中的范夫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略举三个例子,来说明范夫人的知书达理、贤惠和幽默。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情,“绿窗题诗 、劝夫戒酒”。那我们对辛弃疾了解的人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个爱酒如命的人。尤其是南归之后,因为总是受到朝廷的排挤和不信任,那么心情比较郁闷。那借酒消愁的这样一种状态,更是成为他生活当中的常态。可是中年以后啊,辛弃疾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那么其中酒一定是起了非常负面的作用的。尤其是中年以后,辛弃疾自己是屡屡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所以他也赌咒发誓、摔酒杯,用各种方式来逼自己戒酒。可是辛弃疾戒酒啊,是屡戒屡败,没过几天酒瘾一犯,他就完全忘了之前赌过的咒、发过的誓,照样是畅饮,而且是不醉不归。那丈夫这样对酒的这种依赖,以及酒对他的身体的这种负面的影响,也让范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有一天辛弃疾又跟朋友喝的大醉而归,然后是朋友把他放在车上,拖着他一路,东倒西歪的这个往回家走,这一路上儿童看到这个醉汉醉成这样都还拍手笑他。等他到了家里之后,家人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到卧室里面,沉沉地睡下,那这一切也让范夫人忧心如焚。等到第二天,昏昏沉沉的辛弃疾睁开眼睛,酒意还没有全消,这个头晕目眩,还以为自己还没有回家,还在跟朋友一起高歌痛饮呢。他再揉揉眼睛,仔细地睁眼一看,不对啊,这好像不是在朋友家里呀。这好像是自家卧室啊!熟悉的床、熟悉的屏风、熟悉的窗帘。然后再定睛一看,果然已经是自家卧室了。可他又觉得不对,既然是自家的卧室,为什么又跟平时感觉不一样呢?然后他东倒西歪的撑着这个床沿起来,走到窗户前一看,原来绿色的窗纱上面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纸条,纸条上都是非常娟秀的字体。这一下辛弃疾酒醒了,他认出来,这个字体正是范夫人熟悉的字体。原来这是窗纱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纸条,都是范夫人劝他戒酒的戒酒令。

看到范夫人如此煞费苦心地劝他戒酒,辛弃疾也忍不住非常的感动。他哈哈大笑,趁着那点残余的酒意呀,豪爽地从书桌上拿起毛笔,饱蘸墨汁,然后在墙壁上就题了一首词(《定风波·大醉归自葛国》 昨夜山公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试与扶头浑未醒。休问。梦魂犹在葛家溪。千古醉乡来往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那在这首词里呢,辛弃疾把他的妻子比作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妻子。刘伶也是个特别爱喝酒的人,他曾经口出狂言,说如果哪天我醉死了都没有关系,我死在哪里就在哪里挖个坑,把我埋了就行了。他的妻子想喝酒伤身啊,就非常的忧心,就劝刘伶戒酒。刘伶被说烦了,对妻子说,我这个人啊没有什么毅力,你让我自己戒酒我做不到,一定要在鬼神面前郑重发誓过后,我才能管住自己,我才能戒酒。妻子一听,这还不容易吗?立即准备了丰盛的酒肉,然后让他在鬼神的面前郑重地发誓。结果这个刘伶说了一句,刘伶天生就是为酒而生的,妇人之言不可听。说完之后把准备祭祀鬼神的酒肉又吃喝一空,并且醉倒带在供桌前。

辛弃疾在这首“醉后题壁”的词中,又幽了妻子一默,说“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他其实是对妻子说,夫人啊,我把你好有一比,你真像是刘伶的那位贤妻啊!说实话,这位妻子确实像刘伶的夫人一样贤惠,可是他比刘伶的夫人要幽默、风趣的多了。辛弃疾自己的也是一个幽默、乐观、洒脱的人,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那第二件事情“慷慨解囊,资助青年学子”。这就要说到在公元1179年到公元1180年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之内,辛弃疾呢是从湖北调任湖南,任湖南转运副使。后来又改任他作潭州知州,就是长沙市的市长,兼湖南安抚使。在这一年多时间之内,辛弃疾在湖南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说创制飞虎军、兴修道路水利、兴办学校等等等等。

其中,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破格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根据《宋史》的记载,辛弃疾在长沙任上的时候啊,正好碰上有考生向他告状,说是主考官徇私舞弊,录取了《春秋》卷考试的第十七名。那辛弃疾一查,发现果然如此。然后把这份试卷一调出来,把糊名去掉,一看这个考生署名叫赵鼎(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词人。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祐”。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旋即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阳军。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追赠太傅、丰国公,赐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辛弃疾非常生气,把这个考卷往地上一扔,说“佐国元勋,我只认识赵忠简一个人,哪里又冒出来一个假的赵鼎呢?”原来呀,赵鼎是南宋初年非常有名的爱国将领、佐国良臣,也是辛弃疾非常敬重的好朋友。他一看到这个舞弊的考生居然也敢叫赵鼎,那就气不打一处来。尽管他知道,这个假赵鼎敢买通考官,来头一定不小,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辛弃疾就冒着得罪权贵的危险,硬是将这个弄虚作假的赵鼎给刷了下去。

这样一来,对整次考试辛弃疾就不放心了,所以他调出了所有考生的试卷一一查看。当他查看到《礼记》卷的时候,发现有一份试卷,考生答得非常的有见地,但是没有被录取。他很欣赏,说“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完全是一种将遇良才的喜悦。所以他破格录取了这位考生,后来启开名字一看,这个考生叫赵方。辛弃疾真的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这个赵方(赵方(?—1221年8月20日),字彦直。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名臣、学者。赵方少年时曾师从于张栻、刘光祖。淳熙八年(1181年),赵方进士及第,调蒲圻尉。历大宁监教授、青阳知县、随州知州等职,时宋金议和,诸郡弛备,唯独赵方招兵择将。累迁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他力主抗金,数解枣阳之围。又败金驸马阿海于淮西。进太中大夫、权刑部尚书,累封长沙县男。其后得病归,仍致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同年八月逝世,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号忠肃。《全宋诗》录其诗十首。)后来不仅高中进士,而且后来还成为“湖湘学派”的巨子,一直做到南宋的刑部尚书,还多次带兵打败金军。

在赵方考试成功,即将赴任之前,他也曾专门登门去拜访过恩师辛弃疾。辛弃疾热情地邀请他在家里住了三天,两个人畅谈国事,有相见恨晚之叹。那辛弃疾喜滋滋地回房之后,就很忧虑地跟夫人说,他说我最近结识一位佳士,他很有才华,他即将赴任,可是我手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可以赠给他作为赠别的礼物,就很发愁。范夫人微微一笑说,我还有十端(〈古〉布帛长度名称。)上好的绢,夫君您看可以送给他吗?辛弃疾一听大喜,把所有的这些绢,全数赠给了赵方。这件事呢,也让赵方是深受感动。那类似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善解人意的范夫人,总是能够及时的帮助辛弃疾,为他排忧结难,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再来看范夫人“操持家事”的这样一个本事。那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个性情疏阔的大老爷们,好结交英雄豪杰。好和朋友们一起高歌痛饮,家里呢也有不少的侍妾歌女。平时也是歌舞宴席不断,而且辛弃疾喜欢一边喝酒一边拍着大腿唱他生平最得意的词。比如说他最得意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持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还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等等等。

“常年耽酒更吟诗”,应该是他日常闲居生活时候的常态。可见啊,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当中,辛弃疾很有可能是那位老是添乱的丈夫。那么朝廷用他的时候呢,他不顾一切,是一个工作狂;而朝廷不用他的时候呢,他也总是过得很率性、很洒脱,将所有的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的就是他的贤内助范夫人。因此辛弃疾从来不需以家事为怀,他可以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面,也可以由着性子过他自己想过的生活。因此啊,辛弃疾对范夫人的感激之情,也是从来都不掩饰的,他有不少的词就是写给范夫人的。

其实我们知道在古代啊,丈夫写给妻子的诗词,然后比较坦率的、比较直白地表达夫妻感情的作品是非常非常少。因为古代的男人好像总是羞于启齿表达对妻子的相思和爱意,那么我们看到的经典的表达夫妻深情的作品,往往是在妻子去世之后的悼亡之作,但是辛弃疾却毫不讳言他对妻子的感情。比如说有一年范夫人生日,那辛弃疾还亲自写了一首给范夫人的贺寿词 (辛弃疾《浣溪沙·寿内子》),为夫人来贺寿。“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这首写给妻子的贺寿词,也有辛弃疾式的这种幽默。比如说他说“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这一年呢辛弃疾和他妻子范夫人的年岁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岁。

据学者的考证呢,辛弃疾应该比夫人年长大约十来岁。就是说年纪差距并不是太大,可是辛弃疾却幽默的说“朱颜却对白髭须”,他说夫人啊,你真是不值啊!嫁给了我这个老头,你还那么年轻美貌。当然一方面他可能也是夸耀自己的夫人年轻美貌,一方面也是赞美她。那这个时候范夫人真的是年轻美貌的吗?其实事实未必是这样。我们来看这一句“婚嫁剩添儿女拜”,“剩添”,就是多次的意思。也就是说范夫人这一年生日的时候,他们俩的儿女已经有好几对已经都婚配了。儿女都成家立业了,所以范氏这个时候年纪应该已经不轻了,至少是中年以后了。可是他依然在词中毫不讳言的夸奖、赞美自己的夫人美貌,得意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这也说明漫长的婚姻生活并没有消磨辛弃疾跟范夫人的夫妻感情,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夫妻感情越来越浓厚。既然辛弃疾跟大夫人感情如此深厚,而辛弃疾又总是马不停蹄地辗转在各个地方的任上,那么夫妻之间的小别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朝夕相处的幸福生活总是那么的珍贵,短暂的相聚总是意味着更久的分离。在辛弃疾的仕途中,悲欢离合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当他一次次因为主战而遭遇贬谪的时候,当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异地为官的遥远路途的时候,孤苦难捱的日子总是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寂寞和思念成了他单调生活的主旋律。无奈之中,情感丰富的词人辛弃疾,只有通过文字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宣泄对妻子深深地思念之情。

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自己却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忍受和妻子的分离,就像嫦娥和后羿一样,相爱却不能常相厮守。所以这首《满江红·中秋寄远》词的上片的最后两句“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看似是在问嫦娥是否会感到孤独、感到清冷,其实也是词人在问自己,问身处异地的夫人范氏,在两地相思当中是否也会像嫦娥一样感到孤独和落寞呢?那寂寞是当然的。

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跟端午、重阳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所以辛弃疾在这一天也不想错过赏月,跟朋友在一起聚饮的好时光。所以下片一开始他就说“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他将杯中的美酒斟满酒又干掉,盛酒的玉杯呢也是光滑温润,那美女的轻歌曼舞让人目眩神迷。但是,今年的中秋他怎么会觉得歌声会有一种悲愁呜咽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虽然中秋月色分明,他所挂念的爱人却不在身边。

其实人间的无奈,月亮也是可以体会到的。一个月之间,月亮只有一天是圆满的时候,其他日子都是残缺不全的。所以辛弃疾会感慨说“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就像人生事,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样,即便有八万二千户手艺高明的工匠,不停地给月亮进行打磨,可月亮依然是残缺的日子远远多过圆满的日子。

在感叹了月亮的阴晴圆缺之后,辛弃疾终于非常直白地喊出了他对爱人的相思之情——“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看承别”是别样看待的意思。他多想和他的爱人就像中秋节晚上的月亮那样,能够团团圆圆、能够圆圆满满。但人间的感情未必总是聚少离多呀!那明知月亮不可能长圆,中秋节一年也只有一天,但是辛弃疾仍然一厢情愿地祈祷着,但愿每个夜晚都能够像中秋节一样,月亮是圆满的,相爱的人同样也是圆满的。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爱情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心死,而不是分离两地。只要爱情的心不死,分隔得再远,也总还是有再聚的希望。所以辛弃疾在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时候,也会将离别的幽怨化作是对未来相聚的殷切的期盼。但是这种期盼,辛弃疾跟别人是不一样的。那按照我们一般人的逻辑,分离的时候太久,当我们再相聚的时候,一定要把分离时候的种种幽怨和愁绪一股脑儿而向对方倾诉。可是辛弃疾他却别出心裁,说等到相聚的时候,他要把别离积累的愁绪全部转化成相聚的欢乐。他不要让相爱的人只看到他悲愁的那一面,而要把所有的欢乐带给相爱的人。虽然这个中秋节辛弃疾还和所爱的人处在这个分离的无奈和愁绪当中,但是他已经在迫不及待、一心一意的期盼着和爱人重新相聚的快乐了。

中秋节在宋代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也是一个亲人、朋友团聚的节日。而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中秋寄远》词,又为中秋节赋予了爱情和相思的含义。嫦娥这个跟月亮紧密相关的神仙意象,也为中秋节的爱情意识提供了一个浪漫的支点。在古典诗词当中,嫦娥甚至含蓄地成为了“爱人”的代名词。所以“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既是问天上的嫦娥,更是问人间分离两地的爱人。因为我此刻的孤冷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孤冷,因为我们俩的身心是融为一体的。“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那令人兼具恐惧感和安全感的“词中之龙”辛弃疾,在他妻子这里终于也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让我们在猛男辛弃疾的另外一面,看到了他暖男的那一个侧面。

前人的笔记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明这个辛弃疾与范夫人的夫妻情深。有一次范夫人生病,辛弃疾非常地着急,赶紧地求医问药。那医生来了之后呢,为了让医生能够尽心尽力的给他的夫人治病,辛弃疾甚至指着侍立在一旁的一位侍女说“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这个侍女平时特别擅长吹笛子,也深得辛弃疾的喜爱。可是为了妻子的病体,他宁可将自己喜爱的侍女赠给医生。果然几天之后妻子病治好了,而辛弃疾也没有食言,将这位侍女赠给了那位医生。当然按照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赠送侍女可能对侍女的人格不那么尊重。可是在宋代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而且多才多艺的侍女赠给朋友,却是对朋友的无比的敬重。那由这个小故事,也可以看出辛弃疾和范夫人的夫妻情深。

世人皆知辛弃疾的词就像龙腾虎跃、壮怀激烈,却往往忽略了辛弃疾他也有缠绵悱恻、柔肠百结的那一面。其实一个深于情而富于才的人,他的深情和才情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国是如此,爱人也是如此。

“但愿长圆如此夜”,这是辛弃疾内心对于完美爱情的执念;“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这是辛弃疾内心对爱人的相思和体贴。在这个登高望远的中秋节,慷慨激昂的英雄大丈夫辛弃疾,成了月亮广寒宫当中嫦娥的温暖知己。




音频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SNBYRC 密码: b7i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