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郦波谈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沿用至今。如何进一步挖掘、解读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中国纪检监察报对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华民族的汉语和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不仅是中华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本,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梦想的力量

  

记者:诗词大会上,听点评嘉宾的讲述,让人们把诗词和生活、民族结合起来,拓展了广度、深度和厚度。我们该通过哪些文化方面的培养来锤炼审美情操,从而懂得欣赏汉字的魅力?


郦波: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大会,都是体现民族文化自信所做的具体事情。它唤醒了民众的共识和共鸣,让民众认识到汉字的魅力,甚至思考,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人类古代四大文明里,为什么仅有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母语文化系统,它的汉语和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不仅是中华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本,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梦想的力量。由汉字构成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是每个中国人的内心记忆,能唤起国人共同的记忆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来讲,我是一个教育者,我首先想到从教育上反思。其实诗词大会的诗词、汉字大会的汉字、成语大会的成语,不都是中小学语文课上的内容吗?为什么有些孩子对语文课会抵触,但现在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又这么让人欢欣鼓舞?其实孔子当年的教育也讲寓教于乐。你要让接收信息、知识的人有兴趣,有共鸣,然后让他发现能通过诗词等找到自己,继而找到文化血脉里的东西。诗词大会的作用是唤醒了每个人的成长记忆,当每个人的成长记忆都被唤醒的时候,大家就能形成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成为一种社会反响,就能产生很多共识,引发理性思考。这时候,大家发现,原来这么多人喜欢!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血脉里面的文化基因被唤醒了。所以,从唤醒我们每个个体的成长记忆,到唤醒一个族群的文化基因,这才是文化自信宏大命题下的应有之义。

  

记者: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学习汉字的应用,学习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我们如何从华夏文明的传承中获取核心价值观。


郦波:汉字、诗词,包括汉语体系,我个人认为它是“华夏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的遗传基因。就像每个家族、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DNA和他的遗传基因。因为汉字语言系统造就了我们华夏语言文明的主题模式,重视汉字、成语、诗词,这不仅是一个文学领域、语言学领域的问题,第一,它可以凝聚华夏民族的凝聚力;第二,它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一个核心工程。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它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而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在华夏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在影响着每一代人。这叫什么?这叫核心价值观。再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诗词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情怀。诗是抒情文学,之所以具有史学价值,就是因为它蕴含了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价值追求。


学习古典诗词,从而找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之母,语文是关键。语文学术上的定义是一国之母语文化,它不仅是母语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还包括文史,这些合起来最后成为文明,它才是一国之语文。


比如,“廉”这个字,字典解释是堂之侧边也。堂屋的侧边叫做“廉”,所以这个侧边必须得直、得正。又如,“堂屋”,堂屋是父母住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以父母称高堂。为什么父母住堂屋呢?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堂”最早是给祖先住的,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所以中国文化讲究源远流长。堂上之廉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堂堂正正。因为堂里头是人间正气、人间正道的地方。所以廉是整个堂堂正正、人间正道的最重要的支撑。


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展现民族的个性和灵魂

  

记者:我们又该如何从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汲取丰富的文化信息,从而转化为文化自信呢?


郦波:刚刚提到了中国文化讲究源远流长,其实中国的这种信仰文化揭示了哲学上最重要的命题,就是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你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你一定不会知道你往哪里去。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族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所以我们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传承性的文化,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华夏民族,在人类文明探索的历史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论我们怎么悟世界,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性都已经在那里了。尤其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华夏文明来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近代以来,这棵大树病了,为它治病,可以砍去它的枝,可以“请”来啄木鸟,等等,但是你不能砍断它的根,因为把它的根砍断了,那这棵大树也就再不可能存活生长。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像华夏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体系中几大核心文明之一,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文化崛起,让这些优秀的东西,成为它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


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展现民族的个性和灵魂。一个简单的汉字,背后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例如“武”字,武是战争,往往与暴力、杀戮有关。而现在的汉字中,“止戈”为“武”——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种爱好和平、博大包容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一个国家一个族群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根本的支撑——根本的价值、智慧,根本的民族文化支撑。


优秀的诗词文化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恒、凝固、不朽,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讲究“大浪淘沙始见金”,留下经过时间检验后浓缩的精华

  

记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古典诗词里描写家庭情感或孝道文化的比比皆是,孝敬父母是一种人性,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需要道德修养。请谈谈古典诗词里蕴含的孝道文化基因。


郦波:中华文明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核心就是“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很多人读《游子吟》这首诗很感动,但是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典故。首先,你要了解这首诗作于什么时间。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孟郊离开自己的母亲,远行的时候写的。其实不是。他当年离开母亲的时候,并没有写这首诗,甚至他没有意识到母亲为他“临行密密缝”的感情。他是苦吟诗人,他考举人时家庭条件特别艰苦,早年考进士,怎么都考不上,一直考到46岁才考上,但又一直没有派到官,到50岁左右才当上溧阳县尉。生活稍有改善后,才想起自己的老母亲,把她接到家里。接母亲那一天,他在渡口等着,等到母亲坐的船越来越近,看见母亲站在船头向他招手,这时他突然热泪盈眶,脱口而出吟出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因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它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优秀的诗词文化,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恒、凝固、不朽,为什么?就是中国人特别讲究这种“大浪淘沙始见金”,留下经过时间检验后浓缩的精华。像《游子吟》体现的这种亲情、孝情,都是经过中国文化反复锤炼,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去体味,薪火相传并弘扬,用这些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塑造家风、民风、世风。

  

记者:汉字精华的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不仅参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成长与构造,也对国人的思想修养和世风世俗有着润物无声的渗透。请谈谈诗词的教化作用。


郦波:我一直秉持这个观点,中国人的教育,应从应用文化、诗词文化教育入手。这其实是孔子一直以来的观点。孔子说:“教化人民,要靠礼乐。”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礼是有秩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论语》里的礼乐教化分三个阶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述的是孔子实施教育的方法,出发点要从诗开始。为什么要从诗开始?诗言志,说文解字里“志者,心之所之也”,即我们心要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志向。所以我们现代简体字写“志”,是“心”上面一个士气的“士”。原来古文字不是,它是“心”上面一个“之”。“之”最早是去的意思,往哪里去。“走之”底,和走路有关。所以,从诗歌开始,就是通过诗词将我们内心真善美的情感抒发出来。那么立于礼是什么呢?“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孔子把仁当作统领礼乐的灵魂,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用“仁”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如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些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


成于乐就是从礼仪、仪式感,敬畏心入手。诗是由内而外,礼是由外而内,内外互通最后达到音乐的境界,就是审美情操,便成于乐了。这是儒家孔子为社会教育规划的三个步骤。它的本质是什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礼乐者,人心也。”这是对人情感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所以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国理政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正如孔子在《礼记》所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儒家提出“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以施行教化,使人人亲人礼教。


通过诗词,跨越千年看到古人的内心,然后知道他们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些属于人性闪光的东西——古代仁人志士恒久不灭的人生观、价值观,闪耀在我们心间

  

记者:“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人生体验,是他从周围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人生妙趣。能不能以诗词为例,谈谈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人生哲理?


郦波:当我们熟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一定非要经历那种亡国之痛,就能理解这种情感,这就叫情感的力量。然后你就能体会陆游那种情感,就可以借此体会他的情怀。情怀在情感之上,情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是为什么“悲”要放在第一位呢?因为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美。情感、情怀、价值、精神,是诗词的四种力量,更是人生的四重境界。情怀之上是什么呢?是一种价值,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们通过诗词能感受到从情感、情怀,到价值,再到精神的力量。像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袁崇焕的“忠魂依旧守辽东”,等等,这些诗词浩如烟海,非常多。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无所不包。中国古人的心灵情绪、情感、情怀,以及价值理念,都能从诗歌里表现出来。特别对中国古代很多仁人志士而言,诗词往往是他们的生命支撑。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比如陶渊明,一方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其刚毅的精神依然如故。鲁迅先生分析他外表看上去很隐逸,但内在精神却是坚持他的理想、他的品格。所以,他虽然开辟了田园诗,鲁迅先生却称他为静穆的伟大。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其实都是用诗歌支撑起他们生命的灵魂。


我们个体的人生很短暂很渺小,无法感受体味所有,也很难真正探寻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个体生命融入到诗词的大江大河里,就可以找到一个捷径进而体会所有的情感、所有的人生。通过诗词,跨越千年看到古人的内心,然后知道他们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些属于人性闪光的东西——古代仁人志士恒久不灭的人生观、价值观,闪耀在我们心间。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话,是因为它没有在内心觉醒。诗词背后隐藏的民族基因,一定是牢牢扎根在你我心中。


另外,前面提到我们是祖先崇拜,其本质上是先贤崇拜。我们通过祖先中的先贤、仁人志士的诗词,学习他们的人生观,作为我们自己人生的榜样,努力成为他们,甚至超越他们。和世界上其他几大文明体系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鲜明的特色。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中华经典资源库》郦波解读诗词合集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全集,收藏好!

郦波《禅意生活》讲座合集

郦波洞箫名曲两首

郦波谈“曾国藩家训”全集

郦波:苏轼和他的三个女人  || “回首向来萧瑟处,几番风雨几多情”

郦波讲座:张居正改革前的那些事儿

郦波讲座:王安石眼中的第一聪明的人是谁?
郦波讲座:为什么王安石这么受推崇?

郦波讲座:腹有诗书气自华

郦波最新讲座:春风十里 遇最美宋词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与朱元思书》吴均

郦波:《人间正道是沧桑》(上)(中)(下)

郦波讲座:家书抵万金

郦波演讲:我的第一次演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