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 1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请您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他无意间,便开启了一扇大门,一扇名曰“金陵怀古”的大门。


“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前面既然讲了崔颢的《黄鹤楼》,而且还留下了一个他与李白比较的千古公案,那么今天就不得不来讲一讲李白的那首千古名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先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这首七律在李白的诗作中是非常独特的,李白现存的诗歌近千首,七言律诗呢是最少的。赵翼(赵瓯北)(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因为创作活动多在江右地区,所以又称“江右三大家”。)就曾经在他的《瓯北诗话》里明确地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余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而潘德舆﹝潘德舆(1785~1839)清代诗文家、文学评论家。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庭居士、三录居士、念重学人、念石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性至孝,屡困州举。道光八年,年四十余,始举乡榜第一。大挑以知县分安徽,未到官卒。诗文精深,为嘉、道间一作手。有《养一斋集》。弟子以鲁一同最著名。﹞在《李杜诗话》里则说:“李白,观其一生,七律只得八首。”而《东目馆诗见》的胡寿之则认为:“太白律只二三首。”

这里各人有不同的说法,大概源自个人所持的对七律的标准宽严的不同,但标准再宽,总共也不过李白的诗集中七律不过十首左右而已。而在这些仅有的数首七律中,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就是非常独特的一首,也是非常有名和争议非常大的一首。历代诗话里多有论及这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尤其是大家喜欢把它和崔颢的那首《黄鹤楼》放在一起,而崔颢的那首《黄鹤楼》,我们讲的时候有提过,严羽的《沧浪诗话》甚至是认为它是唐人七律第一。那这样的话,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个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较,就是古人特别热衷的话题。其实不止古人了,当代学者也非常热衷这个话题,第一,它到底和崔颢的《黄鹤楼》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李白有一种争胜之心,才作了这样的《登金陵凤凰台》?第二,到底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后来居上,还是崔颢的《黄鹤楼》技高一筹。有关这些热门话题,我们先放下来,先来看文本本身,先来看这首诗。

第一联确实很神奇,甚至从第一联里就可以看出它和崔颢《黄鹤楼》的关系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两句,连着出现了三个“凤”字,两次“凤凰”,一个“凤去台空”,其实连着提了三次凤凰,就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句里头,三个黄鹤。我们知道律诗最忌简单的重复,而崔颢偏偏一上来就来三个黄鹤,李白更厉害,你四句里头三个黄鹤,我两句里头就有三只凤凰了。当然这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刻意的比拟呢?哎,还是先来看看“凤凰台”在哪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龙凤呈祥”,凤凰的意义非比寻常,从秦穆公的女儿和女婿萧史、弄玉骑龙跨凤而去,那时,据说就已有建凤凰台阁以记之的传统。到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又有《凤求凰》的琴曲与歌词盛传于民间,《淮南子》称“凤凰之祥,至得也”。说明在中国古代,凤凰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祥瑞,但是凤凰出现它的祥瑞等级,据考是分为五个等级的。最低一等就是凤凰从天上飞过;第二等是在天上翱翔;第三等是停了下来栖息,就是集,集会的集,经常有凤凰集之说;第四等是春秋两季不飞走;第五等是终身居住在一地。传说只有黄帝以仁德治国,这个黄帝是炎黄子孙的那个黄帝,只有黄帝的时候才有凤凰终身栖息在他的庭院之中,后世的帝王不敢跟黄帝相比,所以最高的两个等级是不会再有的,而第三等凤凰来集就是最高的荣誉了,可谓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据说南朝的宋文帝的时候就有了凤凰来集的最高祥瑞,《宋书》记载:“文帝元嘉十四年三月丙申,大鸟二集秣陵民王顗园中李树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采五色,声音谐从,众鸟如山鸡者随之,如行三十步顷,东南飞去。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以闻。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皇里。”(出自沈《宋书》《卷二十八志第十八符瑞中》),说明凤皇里这个地名原来是叫永昌里。

宋文帝刘义隆本来还是有所作为的,所以也取得了“元嘉之治”的成果,但是后来有些飘飘然。那么随之而来的各地所上报的祥瑞就越来越多了,有出现白鹭的,有甘露平降。那么金陵凤凰来集,还有玄武湖出现二黑龙,所以玄武湖为什么叫玄武湖呢?就是因为传说当时出现了两条黑龙,所谓北方玄武,主黑,所以玄武湖被称之为玄武。在一片歌功颂德的热潮中,宋文帝有点忘乎所以,文治之后,决定要建立武功。元嘉二十七年,发兵大举北伐,结果全面溃败,后来北魏太武帝御驾亲征,三路大军横扫江北六州,兵锋直指瓜步,也就是到今天的南京城北的六合(六(lù)合区位于南京市北部,是国家东部地区现代工业基地,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与浦口区共同构成南京江北新区。六合区古称棠邑,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就有原始氏族村落,西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置邑,是中国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是“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是中国民歌之乡。),最后因为长江所阻才没有南下。所以辛弃疾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说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讽刺的就是这段历史。

因为有凤凰来集的祥瑞,所以金陵当地有建凤凰台以记之的传说。当然后世也有学者考证说,当时建的是凤凰楼,不是凤凰台,说本来就有凤凰台,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块高岗之地。现在南京的西南还有一条著名的路叫凤台南路,而明城墙的内侧就是著名的三山街,这一片地方其实就是李白所写的《登金陵凤凰台》的凤凰台原址应该所在的地方。当时的长江就在凤凰台外的西侧,现在你到南京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因为当时的长江在千百年来已经不断地西移,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是南京最有名的高架和环城公路。所以晚上我经常经过那里的时候,看着长长的灯河和绵延不尽的车流、滚滚而去的车流,就感觉那好像是一条灯的江流一样,也会突然产生李白所生的金陵怀古之感。

李白在凤凰台上看大江东去,就像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的长江一样,他们看到的是同一条长江,而不论是在黄鹤楼还是在凤凰台外,不论是在崔颢的眼中还是在李白的眼中,任历史沧桑变幻,那浩渺的长江无声东流,滚滚的流水之中寄寓了诗人多少的哀愁。所以崔颢先生得是求仙之叹,他所说的昔人是仙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因为求仙之路不能实现,所以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李白所生的却是历史之叹,“凤凰台上凤凰游”,暗指凤凰来栖的典故。而“凤去台空江自流”已然说尽了历史的沧桑变幻转眼成空。

而接下来的颔联则以两个深沉的典故直入历史的内心深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在金陵的凤凰台上,所能想到的金陵的风光历史,最突出者莫过于三国的孙吴与东晋。至于花草与衣冠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历来也有学界的争议,虚指则以为花草当指吴宫的美女,而衣冠则当指东晋的士大夫;而实指者则以为衣冠是指东晋郭璞的衣冠冢,当时晋明帝为郭璞修衣冠冢,豪华一时,经六朝风雨之后,到唐代,曾经无比豪华的衣冠冢已经成为一个丘壑,如今南京的玄武湖公园里头还有一个郭璞墩。(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善于阴阳卜卦之术,曾注释《尔雅》、《山海经》、《楚辞》等。明人辑有《郭弘农集》。他精于阴阳算历五行之术,因其卜筮极准,人称其为“郭仙”。西晋末南渡,依司马睿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王郭记室参军,以卜筮谏阻其谋反,被杀。及乱平,晋朝视其为抗节不屈的第一忠臣,追赠为“弘农太守”。郭璞墩是东晋著名文学家、科学家郭璞的衣冠冢,位于玄武湖环洲西北部,位于假山瀑布与芳桥之间。郭璞墩为一隆起的小山,为其衣冠冢,故称。墩上原有碑亭一,谓之“郭亭”。山上曾有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山脚下有拱形角铁门,门上书“浩气长存”额。)郭璞是两晋时最有名的方士,他的《游仙诗》,当时名重当世,《诗品》称其是:“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当年超逸绝伦的郭璞和他豪华无比的衣冠冢,在历史的淘洗中,也不过如此,也终成尘埃。

所以,李白既有这么深刻的历史的感知与认识,自然放眼望去就有更广阔的空间格局与宇宙视野。所以接下来颈联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陆游的《入蜀记》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了“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出神入化。而白鹭洲,也不是今天你到南京去看到的“白鹭洲公园”,当时的白鹭洲应该在长江故道之中。当然这一句也有“一水中分白鹭洲”的版本,其实说二水说一水都可以理解。水就是长江之水,二水就是江水环洲流过,被分开两部分,而一水则是指江流整体而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对仗极其工稳,而且气象壮丽,是千古难得的佳句,因为太过有名,所以虽然后来南京山川地貌改变很大,长江故道西移,但至今还有三山街的街道之名,还有白鹭洲公园以纪念之。

当然,后代诗话评论,李白此诗被公认的、最突出的也是最好的一句,是他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从句式上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非常相似,甚至结篇都有“使人愁”的句子。可是境界格局,历来公认却有很大的不同。“浮云蔽日”用到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是说晋明帝年幼时,他的父亲——也就是晋元帝问他,“是长安近,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的答案是太阳近,父亲问他理由,他说,现在我抬头只见太阳,不见长安。(出自《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而李白用此典故作比,其寓意更为深刻,浮云蔽日,很容易想象,专指权佞奸盗。结合李白的人生际遇,浮云蔽日很容易下想象。当年他被唐明皇请出山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意气飞扬、何等的壮志凌云;后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又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绝伦;再后来因为高力士、杨国忠等权奸当道,李白最终被赐金放还,此时的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的失意;再到后来,“安史之乱”突如其来,李白欲“为君谈笑静胡沙”,却站错了队,选错了阵营,被流放夜郎,虽最终遇赦而返,但人生晚景凄凉,又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孤愤不已!

所以有关此诗的所作时间,文学史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说745年左右,当时的李白被赐金放还,失意的李白游历天下,来到南京,这个他一失意就想来的地方,写下了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金陵怀古》;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他最后被流放夜郎,遇赦而返时,最后又回到南京,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失意而孤独、而孤愤的时刻。所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一句是李白发自肺腑的感慨,因为糅合了他人生的悲痛与命运的坎坷,所以尤其深重,所以确实不逊于甚至要超过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以从诗句上、遣词用句上,我们是可以明显看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只是词句上,还有格律上。

我们在《黄鹤楼》里讲过,后世诗话极为推崇崔颢的《黄鹤楼》,是因为他在诗体上是一种古律参半的拗体律诗,前四句是典型的古体诗,然后后四句是一种典型的律体诗。这种古律参半的拗体律诗,因为颇难驾驭,所以会显得“骨格清奇”,让后人叹为观止,而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很明显是在律体上的一种独特之作。其实细细地看,它的前四句和《黄鹤楼》一样,在律诗的要求上都是不合律的,或者说是失粘、失对的,尤其是头四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那么第二到第三句之间,按照粘对的律诗要求,接下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可是接下来却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然后是“晋代衣冠成古丘”。而四句与五句之间又失粘,本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结果他又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仄平仄仄平平仄”。当然接下去,五、六、七、八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又是典型的律诗的平仄要求。

当然,李白和《黄鹤楼》不一样的,是他的前四句也不是古体,他是用了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式,叫做折腰体,折腰体打破固有的粘对,自成一格。所以从诗律的角度上来看,李白也应该是刻意的比照了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用折腰体,而后四句用了典型的律诗的格式。就像崔颢的古律参半的拗体律诗一样,李白的这首七律,严格说起来,也应该是一种拗体七律。所以从诗本身来看,说李白与崔颢斗诗的公案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况且《唐才子传》有明确地记载,说李白登黄鹤楼,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乃无作而去,是为哲匠敛手。”当然后人又加了两句,说:“两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想来便是后人极尽夸张的演绎了,至于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则更见中国人据事演绎之能事啊。

事实上,李白除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一首名曰《鹦鹉洲》的七律,而那首《鹦鹉洲》则更能看出他和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来。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后人评价李白《鹦鹉洲》诗全效崔颢《黄鹤楼》,却格调卑弱(1、卑微柔弱。2、指格调低下纤弱。3、衰微。),以诗而论,确乎如此。大概李白做《鹦鹉洲》的时候还年轻,而他之所以不服崔颢、之所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大概也是因为年轻。

我们上一回说过,据学术界考证,崔颢做《黄鹤楼》诗的时候应该还是比较年轻的,也就是考中进士之后没多久,也就三十多岁。他早年跳脱任侠,爱好美酒美女,甚至为时人所笑,而这种任诞不羁的性格却是李白所喜欢的。后来的崔颢、晚年的崔颢因出塞而致风格巨变,却再也写不出《黄鹤楼》那样的杰作了。相比崔颢的年轻气盛,年轻时的李白其更胜之,他当然明白崔颢《黄鹤楼》诗的奥妙,这首《黄鹤楼》古律参半、拗体自成,虽然并不怎么深刻,但却难能可贵,只因它流利自然、一气呵成,古律之间自由转换却无斧凿之痕,因而脍炙人口,遂成名作,故诗家有云:“此体不可再学,学则无味,亦不奇矣”(出自方东树《昭昧詹言》,方东树(1772年—1851年),清代中期文学家及著名思想家。男,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字植之,别号副墨子。安徽桐城人。他取蘧伯玉五十知非、卫武公耄而好学之意;以“仪卫”名轩,自号“仪卫”老人,故后世学者称仪卫先生。有《仪卫轩文集》、《昭昧詹言》等。)。但李白偏偏不服,当时他还不是太白,他还是小白,是年轻气盛的小白、是凭三尺剑走终南捷径、曾不是知名的小白、是未经世事坎坷与命运浮沉的小白,所以任他遣词弄句、任他腾挪跌宕,当时的李白不仅“眼前有景道不得”,即使离去之后,所作《鹦鹉洲》也再难超越《黄鹤楼》。

可是后来,历经岁月的淘洗,历经命运的坎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的青莲居士、在荒凉丑恶的现实面前仍不改本色的青莲居士、在沧桑命运里终于从小白升华为李太白的青莲居士,在他或赐金放还,或流放夜郎遇赦而返,重回金陵,登上金陵凤凰台的那一刻,终于解开了这个千古诗坛公案中的那颗陈老久锁的心结,当他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时候,他那一颗充满了忧患、充满了沧桑感的赤子之心,终于在崔颢的“日暮乡关”面前得到了升华、得到了飞跃。所以方回(方回(1227~1305),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的《瀛奎律髓》说:“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这一句其实出自刘克庄《后村诗话》,“李诗拟崔诗而作,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这是说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是堪为敌手、难分伯仲。

当然,诗史上对二者的优劣是一个热门话题,观点各有不同,历来争讼不已。有以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比之《黄鹤楼》有超越,有以为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依然只是“东施效颦”之作。但我以为李白的比较之心固然可爱,但他用毕生的岁月、用漫长的人生经历去完成这一段比较,去创作出这样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来,实在又是可敬可佩!

事实上,李白与崔颢的比较,我们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性格上,年轻时的李白和年轻时的崔颢就像年轻时的杨过一样,他们的性格都跳脱通达,又豪侠任性,甚至在情感经历上都颇多有相似之处。《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记载:“崔颢好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稍不惬意,即弃之,凡易三四。”是说他好赌博,又好饮酒,更好美女,曾经有三四次的再婚经历;而李白一生也好酒如命,也有四次情感经历,这一点看来丝毫不逊于崔颢。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李白至金陵,还有著名的《长干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与崔颢的《长干行》组诗有高下之较。崔颢的《长干行》深得乐府风致,而李白的《长干行》则将这一乐府旧题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甚至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回头来看,他的《长干行》不仅为古代的商贾精神张目,还为金陵这所名城的城市精神张目(助长声势。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想足下助我张目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在这一点上,李白的《长干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以说到这种比较,就要说到我个人作为一个身居金陵、身居石头城的学者,对于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特别喜欢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在纵横肆意、在诗体变换、在气韵生动上,李白无法再超越崔颢的《黄鹤楼》,所以他另辟蹊径,用人生的阅历与沧桑、用命运的坎坷与生命的时光,去积淀登金陵凤凰台的沉痛与深刻!所以他无意间,便开启了一扇大门,一扇名曰“金陵怀古”的大门。

金陵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一种归宿,他生于长江之头,晚年却居住于长江之尾。学者考证,李白一生七下金陵,尤其是晚年落魄失意时,大多选择居于金陵,或游历于金陵周围的地区。他在金陵城中写下了大量的怀古之作,除了这首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还有著名的金陵怀古三首(“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还有《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金陵新亭》(“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东山吟》(“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劳劳亭歌》(“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金陵凤凰台置酒》(“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等很多怀古之作。据粗略的统计,李白写金陵的诗有近百首之多,而他的《金陵三首》更是被公认的是金陵怀古第一诗。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金陵三首》和《登金陵凤凰台》这样杰出的金陵怀古诗,因为李白的开辟,后世的文学史上,金陵怀古诗词之作变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从李白的《金陵怀古》,再到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再到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再到宋词元曲中,大量的金陵怀古之作,金陵怀古成为古诗词中咏史之作中的一个典型的现象。他们不仅赋予了金陵城一种别具沧桑的哲理意蕴,也让我们这个诗词国度里的诗与词别具了一种气韵沉雄、苍凉悲壮。可以说正是李白打开了这扇诗词奇迹的大门,而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金陵三首》,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实在是不仅丝毫不逊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甚至更有过之。因为崔颢的愁虽是悠远的,而太白的愁却是深刻的。

如今我住在金陵城,走过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偶尔能看到太白的身影。虽然仙人都已乘黄鹤而去,虽然“凤去台空江自流”,虽然历史的沧桑变幻连长江都已不再是一千多年前的模样,可李白和他的诗、和他的人生感慨,却和这座城、这片土地一起永不磨灭。因为一个人、因为一首诗,所以爱上一座城。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