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毓民【說文解字】系列(C)

狂寅 香港名嘴 2022-10-12

閱讀往期:毓民【說文解字】系列(B)

閱讀往期:毓民【說文解字】系列(A)


說文解字【30】「民望」。


甚麼是「民望」呢?《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絶民望也。」這𥚃所說的「民望」,是指民眾的希望、心愿。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遠得人心,近得民望。」這是指劉備符合人民的期待。 「民望」也可以解作民眾效法的對象。如《孟子·離婁下》:「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朱熹《集注》:「為民望,言使民望而效之。」



說文解字【29】「為虎作倀」。


「為虎作倀」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唐代志怪傳奇小說《廣異記·宣州兒》:「天寶末,宣州有小兒,其居近山。每至夜,恆見一鬼引虎逐己。如是已十數度。小兒謂父母云:『鬼引虎來則必死。世人云:為虎所食,其鬼為倀。我死,為倀必矣。若虎使我,則引來村中。村中宜設阱於要路以待,虎可得也。』後數日,果死於虎。久之,見夢於父云:『身已為倀,明日引虎來,宜於西偏速修一阱。』父乃與村人作阱。阱成之日,果得虎。」 譯成白話就是:唐天寶末年,宣州有一個小男孩兒,他的家與山靠近。每天到了夜晚,他總能看見一個鬼領著一隻老虎來追他。如此已經十多次了。小男孩對父母說:「鬼領著老虎來,我就一定得死。世人都說,人被老虎吃了,他的鬼變成倀。我死了肯定得作倀。如果老虎讓我為牠領路,我就把牠引領到村裡來。村裡應該在主要道路上挖陷阱來等著,那就可以捉到老虎了。」幾天之後,這小男孩果然被老虎吃了。過了幾日,他的父親夢見他。他對父親說,他已經給老虎當倀了。他明天就領著老虎到村裡來,應該在偏西的路上趕快修一個陷阱。他的父親就和村裡人開始挖陷阱。陷阱挖成之後,果然捉到了老虎。 「為虎作倀」是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充當惡人的幫兇」,與「助紂為虐」意思相近。



說文解字【28】「鼓吹」。


漢語「鼓吹」是甚麼意思呢?「鼓吹樂」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器樂合奏曲。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于中國古代民族北狄。鼓吹,又指一般的儀仗樂隊。皇帝大駕出游,有黃門前後部鼓吹。 「鼓吹」也有宣傳、宣揚的意思。唐杜甫《進雕賦表》:「則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 之流,庶可跂及也。」 朱自清《民眾文學的討論》:「鼓吹固然要緊,實行更為要緊;空言鼓吹,盡管起勁,又有何用!」 「鼓吹」亦可解作「吹噓」、「吹捧」,也可引申為捧場,慫恿之意。



說文解字【27】「奸佞」。


「奸佞」二字意思是奸邪諂媚,多指奸臣。《管子·霸言》:「以姦(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魏書·李訢傳》:「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賊,所謂諂諛、讒慝、貪冒、姦佞,不早絕之,後悔莫及。」 講講另外一個相關的詞語「佞幸」。 所謂「佞幸」,即佞而見幸,就是說通過諂媚手段而得到君主寵愛。這種人是君主專制統治的產物。能得到君主寵愛,就算幸運,故有人不擇手段而求之;宦者為之,士人也為之,故當時已有「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的俗諺。佞幸之徒史不絕書,《史記》《漢書》都有《佞幸傳》。 《佞幸傳》甚至有「男寵」的記載,即以「男色」諂媚皇帝,討其歡心,得其寵愛,那就青雲有路,飛黃騰達了!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有一個「男寵」的故事:「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文帝不樂,從容問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



說文解字【26】「顢頇」。


我在上兩集提到「犬儒」和「郷愿」兩個詞,說的是一些對社會公義、是非對錯沒有擔當的知識分子性格,今天要介紹這個詞語「顢頇」,是糊塗而馬虎之意,這也是一種人之壞習性,例如説:「如果你不改掉這顢頇的習性,終究會一事無成。」「顢頇」一詞多數用來形容不明事理,糊裡糊塗的人。晚清「譴責小説」《官場現形記》:「信上隠隠間責他辦事顢頇,幫着上司,不替百姓伸寃。」指的則是昏庸無能的官員,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會用「顢頇無能」來形容不明事理,糊裡糊塗又沒有才能的官員。 



說文解字【25】「鄉愿」。 


甚麼是「鄉愿」呢?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第十七》)孔子認為:「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鄉人認為忠厚,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人。」梁啟超說:「故常以為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仁學》)李大釗也有「中國的歷史,是鄉愿與大盜結合的紀錄。」(《鄉愿與大盜》)。孔夫子所講的敗壞道德的「鄉愿」。這些人與曲學阿世, 諂諛權貴的政治食客一樣,都是「德之賊也」! 「鄉愿」的言行與孔子所倡導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是不同的,前者是貌似忠厚,卻閹然媚世。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好人應該是善惡分明的,即「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與「鄉愿」相對的是狂狷。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意思是說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與之交往,也要與狂者、狷者交往。孔子認為狂者積極進取,狷者潔身自好,也是值得肯定的。古代有不少文人是不拘一格、積極進取的狂士,同時又有不少是志向高潔、謹守志道的狷者。 在道德強勢,政治清明的社會,「狂狷之士」大膽直言,「鄉愿之人」也許會改過遷善。但在道德敗壞,昏庸腐朽的社會裡,「鄉愿」只會隨波逐流、趨炎附勢,而狂狷者卻能以高貴的氣節,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所以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合奇序》中寫道:「士有志於千秋,寧為狂狷,毋為鄉愿。」面對不義,寧為狂狷,不作鄉愿!...



說文解字【24】「犬儒」。 


甚麼是「犬儒」呢?犬儒主義是一種源於古希臘犬儒學派學者主張的哲學思潮,該派的本意是指人不應被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禮節、慣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等習俗束縛,提倡對道德的無限追求,同時過著極簡樸而非物質的生活。但當代的犬儒主義則被定義為一種對倫理及社會風俗採取不信任的態度,不相信別人的義正辭嚴,不相信有所謂正義的呼喊,他們甚至不相信還能有甚麼辦法改變他們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 



說文解字【23】「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開打,引發全球股市震盪,這不是零和遊戲,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貿易戰的原意是指擴大戰爭範圍,將對方的貿易作為打擊對象的戰爭手段。歷史上著名的貿易戰有十九世紀初拿破崙針對英國施加的大陸封鎖,和二戰中德國試圖封鎖英國的貿易戰。今天的貿易戰則是指在國與國的貿易過程中,不同國家通過施加關稅,對其它國家地區的經濟政策施加壓力的經濟鬥爭。



說文解字【22】「大快朵頤」。 


「朵頤」二字出自《周易·頤》:「觀我朵頤,凶。」「頤」是臉頰,「朵」是動的意思;「大快朵頤」即是鼓動腮頰,痛痛快快地吃一頓,多數用來形容享受美食。例如:「香港有美食天堂之譽,喜歡美食的遊客,在這裡一定可以大快朵頤。」 這個成語卻令我想起《艾子雜說》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問艾子:「我聽說古代有一種動物叫做獬豹,是甚麼東西?」艾子說:「牠是堯的時代一種神獸,會在朝廷上分辨出奸邪之徒,並將之吃掉。」艾子講完,便有人說:「如果今天還有此獸,便不愁餓死。」 《艾子雜說》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艾子雜說》說的神獸「獬豹」,是虛擬的,艾子只不過借這個故事來同齊宣王講政治,希望他可以分辨忠奸,並且「收拾」朝廷上的奸邪之徒。 



說文解字【21】「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篇)語譯:「不怕錢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定。因為,平均了就沒有貧窮,大家和睦就感覺不到人少,安定了就沒有危險。」「不患寡而患不均」,即是說民生問題不是在於不足,而是在於資源沒有平均、合理的分配。 


閱讀往期:毓民【說文解字】系列(B)

閱讀往期:毓民【說文解字】系列(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