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486】「自己友唔只抽」之邏輯盲點
閱讀往期:陶傑【485】在鍋邊看火鍋
在哲學的層面,為何「自己友唔只抽」,是一種很低層次的詭辯。詭辯(Sophistry)本來是一大學派,是古希臘哲學裡的一支。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遠東,本來也有詭辯學派的萌芽。
但那時只有少數一二,亦即後人著知的公孫龍之「白馬非馬論」。
所謂「白馬非馬」,是將「白」這個顏色,列為感官的一種感覺(Perception);而「馬」,是形狀肌理可以觸摸而知的實質物體(Substance)。
色彩只是光影折射在視網膜一種平面的影像感官,而一匹馬卻是血肉的立體,是可以觸碰的動物。
公孫龍認為:如果「一匹馬」最先在人的認知世界裡出現,是黃色的,「黃馬」就壟斷了「馬」的全部定義。
若另出現一匹白色的馬,白馬就不再是馬了。
公孫龍的詭辯,本來開了一個新鮮的題目,可以引起一大群同時期的學者展開辯論。此一論點無所謂對或錯,在哲學上開闢了一大片新的區域,比起孔孟和老莊,有機會培養國人的邏輯思維,從而延伸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研究,而且本來有機會與希臘哲學的「形而上學」殊途同歸而匯合。
但因為公孫龍並無同道,也不像儒家或法家一樣,開一代風氣,沒有激發起一個流派,就白馬非馬的邏輯問題展開深入的辯論。這一點,或許是因為中國的象形文字與希臘文的字母不同,是一種憑圖畫感官思考的文字系統,此系統限制抽象思維的延伸。因此中國式的 sophistry,只此一家,沒有再發展下去,令中國哲學至此堵塞,無法與西方打通,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然而公孫龍開了的先例,將「感覺」(Perception)和「本質」(Substance)割裂,令國人只憑感覺之「異」,也就是包括顏色不同的表象,判斷為為本質之「非」。
白馬、黃馬、黑馬,僅顏色之異,馬此一動物的生理骨骼結構形態,本質是一樣的。但國人從此不管,只憑肉眼之見,而迅速達至唯心的判斷,建立結論。
從此,文人世代告別西方理性文明。
可見公孫龍當年僅開此風氣,又無以為繼,造就意識盲點。
閱讀往期:陶傑【485】在鍋邊看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