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凭啥?

凭海观潮A 2019-08-13


凭海观潮A,长按关注  

本号被关jinbi15天,今天出来,别的不说了,还是那句:你若不离,我们继续!下面是今天的推文。

山东大学可算火了,不是因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绩斐然,而是“世界首创”了给每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当然,是不是“世界首创”观潮君不知道,谁感兴趣自己去查。但至少在中国算是“出类拔萃”了,要不也不会引发这么大动静。


2018年山大“学伴”参与现场。图片来自山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综合自澎湃新闻、曹林的时政观察


这些天来质疑声不断,2018年的山东大学“学伴”项目升级为一个留学生配三个校内学生,且校内参与学生以女生为主。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7月11日就此事回复澎湃新闻称,正在研究此事。


山东大学研究生部一名教师11日下午告诉澎湃新闻,“学伴”计划最初从2016年开始施行,施行后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报名积极,学生反馈也比较好”。对于网络舆论的质疑,该教师表示系恶意曲解。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


引争议的“学伴”项目


山东大学“学伴”项目,7月6日被微博网友曝出后,引发争议。


该博文称,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从2017年的一对一配对,改革为2018年的每个留学生配三个健康学伴,形成三人学伴小组,落选学伴则列入学伴库。


学伴报名表以及学伴管理规定中,并不规避异性学伴问题。在报名表中,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在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的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


有网友在微博中评论称,“真搞不懂,把那些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外国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一份网传的《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文件称,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伴”活动,合法且正当。中外学生“学伴”活动是为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全部为自由报名,并非为单独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


网传山东大学对“学伴”活动引发争议一事进行回应,称此类舆情不排除有背后操纵的可能。图片来源网络,未核实。


“学伴”项目2016年开始施行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计划于2016年首批开始施行。


2016年10月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就曾发表《山东大学“学伴项目”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表明,“学伴项目”是为增加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理解与交流,促进山东大学学生国际化的一项活动。


根据《规定》要求,参加“学伴项目”的群体面向全校正式注册的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参加。学生参加“学伴项目”,最长有效期一年,有效期满后可提交书面申请继续参加。


另外,《规定》中表明,如与学伴外出活动,须报相关负责人同意。超过一天的外出活动,须书面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2016年10月29日,山东大学研究生会官网上公开发布关于招募留学生“学伴”的通知,通知显示,学伴的学生须具备“有较高的英语或日语、韩语、俄语等外语水平”。


澎湃新闻在其官网上下载的一份山东大学交换留学生“学伴”报名表上看到,报名参加的学生除填写姓名、性别、民族等基本信息之外,还需填写饮食禁忌、兴趣爱好及特长,学伴的学生可以自由填写“希望学伴的性别”。


自招募留学生“学伴”通知发表后,澎湃新闻在山东大学官网查询发现,该校的齐鲁医院学院于2016年12月1日,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学院”匹配结果及第一次“学伴”活动见面会的通知。官网公布,活动接受来自山东大学28个学院内共计36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122名留学生和238名中国学生中,成功选拔出122对友好“学伴”。


齐鲁医学院官网发布的《公布2018“学伴”成组结果及第一次“学伴”活动见面Party的通知》显示,截至2018年11月15日,活动接收共计27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中,现已成功选拔出141名中国学生与47名留学生组成47个友好“学伴”小组。


2018年山大“学伴”参与现场。图片来自山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山东大学回应


针对近日网上关于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生“学伴”项目的评论,山东大学12日在官方微博回应称,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在相关报名表格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不当选项等问题,引发不良影响,深表歉意。



说明称,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在相关报名表格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不当选项等问题,引发不良影响,对此学校深表歉意。向关心山东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对广大网友的批评建议诚恳对待。


学校实施中外学生“学伴”项目,旨在通过中外学生互相学习,促进学业进步及文化交流。该项目对自愿报名的中外学生进行选拔,要求参与项目的学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参与学生以小组制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不存在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的情况。项目开展以来,受到中外学生欢迎。


说明指出,下一步,学校将对“学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工作,不负社会各界对山东大学的期望。


中国高校凭什么给留学生配“学伴”

作者:曹林


对,我说的是山东大学“学伴”那事,如果不看到该校的文件,看到该校在回应舆论时理直气壮、一副老子怎么可能错的态度,还真不知道竟有“学伴”这种事。山东大学在回应中,还“出卖”了其他也实行此一制度的大学。其他大学是不是也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只有山东大学这么高调且在舆论批评后毫无反思反而倒打舆论一耙。


问我怎么看,我看不懂,看不惯,看不起,看不下去!


正常人看不懂。为什么要给留学生安排学伴,而且还安排三个?我问了好几个在美国大学留过学的朋友,根本不知学伴为何物,多大的人了,学习还要伴?伴啥,生活不能自理吗?出国留学,融入当地社区,学习语言和文化,是自己的事,官方凭什么要给他们安排伴。


到一个新地方,寻找伙伴,交朋友,创造交流机会,是人的生存本能,也是一个学习和融入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难,却是他乡留学的必经阶段,连个“伴”自己都不会找、找不到,还怎么融入,留什么学。“伴”本就是两个人自己的事,官方瞎掺和什么,你出钱吗?出了事你负责吗?


自己人看不惯。来而不往,非礼也,“对外交流事务”讲究对等原则,我们到国外留学,别人不会给我们配个学伴,凭什么人家到我们这儿留学,就动用官方力量俯身为其配学伴。中国的留学生不舒服,“被学伴”的不舒服,校园内目睹着留学生种种超国民待遇的学生,更不舒服。


现在有些大学,不仅官本位,而且“洋本位”,以为校园里多几个洋面孔就是国际化了,留学生数量就体现了国际化水平,可“国际化”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出来的,没有文化自信、学伴式的国际化,只会让一所大学三流化垃圾化。


外国人看不起。不要以为这样做,留学生就感恩戴德热泪盈眶说你好了,越是没有原则,越拿超国民待遇处处惯着,越让人看不起。世界一流大学是怎么塑造出来的?是高高的门槛和严格的学术要求,是硬的文凭,是学术在权力和商业面前站得笔直的腰。


什么叫硬,就是“平等的严厉”不为任何人而改变,不会为任何人降低门槛,不会为任何人改变规则,不会给任何人超国民待遇。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凭本事考,凭本事拿奖学金,凭本事在一所大学立足,靠人品赢得伙伴,靠学术成果赢得尊敬。大学越是这么硬,越让人高看一眼,让留学生觉得进入这样的大学学习是一种荣誉。


我没有看到过哪一所靠惯着、哄着、捧着留学生的大学,能惯成真正的国际化并成为世界一流的。动辄牺牲自己的原则,能有尊严能被人尊敬吗?



说实话,这样靠超国民待遇惯出来的留学生,也被人看不起。把他们当正常人平等看待,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这是常识,平等对待,是最好的尊重,让自己有尊严,也让别人有尊严。有点儿尊严感的留学生,也会觉得这样的“待遇”是对其生活能力的怀疑和侮辱,更影响了他跟中国学生的关系,因为“特别待遇”会形成一种身份区隔,反而不利于其融入校园,找到真正的中国朋友。


对这种逆向歧视,我真看不下去。一直有种感觉,中国改革开放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普通人对世界早有了一种健康、理性、平视的视角,早就祛除了那种弱国心态,不崇洋媚外,不会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腰直起来了,而一些机构的思维观念远远落在公众后面,还停留于过去的惯性中,对外国的东西有一种超国民的仰视习惯。


开个会,以“洋面孔”凸显会的高端;发个论文,不问学术含量和水平,英文论文就是牛逼;外国人在中国丢个自行车,当成大事全城去找,最后还写成新闻高调宣传,与普通人丢车后的轻慢态度形成强烈反差。


还有前几天发生在某地的事,外国留学生蛮横攻击交警,最后竟然只批评教育了事,普通人在中国这么干,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如果这么做,可能早拘起来了。


什么叫公平?就是能经得起360度不同个案的对比。无论是“学伴”,还是“袭警后批评教育”,扪心自问,能够经得起这种对比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礼义之邦的待客之道,但待客没有了原则,凌驾于法律之上,不仅是对自己国民的逆向歧视,更是对规则和法律的践踏。那种洋本位的媚态,让人看不下去,更让人看不起。


延伸阅读:“超国民待遇”下,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增的背后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请点击↓

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精彩阅读

被骂10年后,刘翔突然上热搜,让人泪目!

有多搞笑就有多悲伤:赵本山与东北喜剧往事

县域黑社会的生存之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