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象产业——我们在抵制骑象什么?

鶽鴞 象语KnowTheElephants 2019-06-01

前言

先抛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能骑马而抵制骑象?抵制骑象的动机是为了改善产业还是让其消失?大象产业可能消失么?

如果非要形容人骑在大象身上的感受,我用上班高峰坐地铁的情景来简单描述下:地铁上人挤着人,只要不被踩脚就能接受。这种人挤人的状态是个什么福利水平?对比火车上挤几十个小时呢?假如挤地铁上的人知道他每天都可能被踩一下脚呢?我想,人基本是能接受人挤人的,从过去(现在)火车上的几十小时到地铁的上班高峰。但人不太能接受的是被踩脚。一个人坐在大象的象肩隆、一个人坐在背上,我想对大象来说,就像是处在人挤人的环境中,不舒服但已完全成为习惯了。而用象钩钩刺大象让其耍把戏、做动作,相当于被踩脚,是刺激,应该是人们更不能接受的。而现在,游客和大众把这两种关系弄反了。

看完前言,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反感。我只是想尽可能表述得客观,但客观到什么程度,是否被接受,受我和读者的知识储备所局限。我认为,骑象是大象产业内最误导大众的问题,同时也是最简单的问题。骑象的问题不在于大象的知觉、痛苦,不在于种群保护、训练方法,也不完全在于大象的福利水平。而在于伦理,即大象不是马、牛、骆驼等工作动物,不是驯化动物。我的结论是,现阶段禁止骑象走得太快了,如果希望这个产业变好,增加科学讲解,减少把戏,取消象椅和白天的脚链,接纳裸背骑象。

我从没骑过象,因为没有必要,我不是象夫,不需要驾驭大象。而跟着大象走,能观察到它们的鼻子、耳朵、眼睛等,是更富有乐趣的一件事。关于骑象的问题,我一直回避了,一方面是出于对动保理念的尊重,一方面是这个问题不好理解。今年在清迈的时候,我发现有太多的象营在宣传海报上将骑象(Riding)二字用禁止符号关了起来。就好像骑象和毒品、象牙贸易是一个等级的事情一样。但即便如此,我知道这些象营仍然有骑象的活动,可能发生在与象同行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水中。之后在象营,我接触到了很多心存疑惑的游客,向我咨询骑象的问题;也碰到了众多表达不骑大象是因为会伤害大象的游客。我觉得应该把这个问题好好说说。

游客即便选择了与象同行,但进入水中后仍会接受大象把戏、骑象。

不少年轻的中外游客告诉过我,骑象是一项残忍的活动,因为大象不喜欢被骑、大象会痛苦。这时,我总会反问到,马喜欢被骑么?它们会痛苦么?我们怎么知道它们在痛苦?对于此类理解动物痛苦与否的问题,我不会多做解释,没人能体会大象的痛苦。想去理解动物的痛苦,去看看屠宰场的偷拍视频吧。而且在人道工作量内的劳役并不会在几年或几十年内以疾病的形式体现出来。况且旅游业、伐木业的大象能活得很长,远比动物园的大象长,使得这些问题都很难被证明。若想理解大象被骑的感受,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大象与马这种主要承担驮运工作的动物对比。大象是马体重的5-10倍或以上,所以想想大象能承载多重?但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大象不是驯化动物,不是为了负重而生的,生理上、行为上都不是。马是不是的问题暂不讨论。

我在新疆做调查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骑马,不喜欢,但是没办法,爬山、涉水、雪地行进都需要。

驯化和非驯化动物

驯化动物,例如猪牛羊鸡鸭鹅猫狗等,在经历过几百到上万年的人工选择后,形成了很多品种,在很多性状上与它们自己的祖先发生了变化。但大象不是这一类动物。经历了4000-5000年,人类都没能驯化大象。大象始终属于野生动物,没有变化。在山地区域,只有大象能完成那些人和机器无法完成的事情,即森林资源的收获。人类太想驯化大象了,太想根据性状选育大象,获得力量更大的、更轻松拖拉木头的大象。但大象并没有妥协。诸多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使得人工繁殖成为极难的一件事,如雄象发狂时的管理问题,雌雄象之间缺乏交流、缺乏交配过程中的社交训练,雌象周期紊乱、不发情,死胎率、难产率、拒绝幼象率、幼象死亡率高,疾病缠身等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导致,能交配繁殖的圈养雌雄象的数量很少。

补充比较重要的一点,对于大象,一般只说圈养出生(CB,captive-born)这个概念,因为过去大部分的交配环节发生在野外,父本是野生的雄象,而不是野外捕捉(WC,wild-caught)的工作雄象。小象只是生育在人主导的环境中,所以叫圈养出生CB。严格的说,人工繁殖(CBB,captive-bred and born)的小象,应该CBCB的后代。这种小象是很少的,因为雄象基本是野生的,或者是WC。第二代的CBB极少。另一方面,大象大多是拴着的,不是圏着。所以,圈养象、圈养繁殖或出生的翻译也并不太准确。近10几年,人工授精已经比较成熟了,但也只是解决了受孕的问题,之后更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人工授精的后代也可以称为CBB

归纳下几个缩写词:大象大致分为野生象W和圈养象C(或称劳役象、工作象,因为大象主要不生活在圈养环境)。C分为野外捕捉WC、圈养出生CB和人工繁殖CBBCB是雌性WC与雄性WWC产生的后代。CBBCB之间或是人工授精产生的后代。这一部分会在之后详细介绍。

上图示Ta Wan这头雄象的家系,sire是父本。严格说他不是CBB的大象,因为他的母亲不是CB。他的父亲Po Chin是CB,祖父Chang也是。但这不意味着现在WC或CB的雄象已经能支撑繁殖的任务了,只是与野象交配变难了。从数据上看,近些年父亲来自于WC和CB的更多了,但总体上父方是野象或WC的远多于BC的。

所以,大象不是驯化动物。但也并非是绝大部分来自于野外的“绑架”、“粉碎精神”。以血统工作做得最好的缅甸伐木象举例,到2009年,近一半的政府伐木象(约2700头)是CB圈养出生的,只不过大部分的父方是野生大象。训练方法也不是古老的“粉碎精神”的伐伽。虽然是经验先行的,但核心理念基本属于正强化,即便当时没有系统的理论。

大象不是驯化动物,所以大象不应该被骑。也不应该被用在旅游业、服务业、伐木业这是伦理层面的问题。但是,大象农业已存在几千年,在近几百年才向旅游业、服务业转型,近几十年才更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大众会允许大象产业消失么?只能在动物园和电视上看到大象?我认为不会。

骑象伤害大象?

这是大多数选择不骑象的游客持有的想法,他们将骑象本身和伤害大象的概念挂钩。反对骑象的一个生理性论点是大象脊柱棘突的末端比较不圆滑,不像马的棘突那样圆润。故认为大象的背部是不合适负重的。确实,大象的棘突末端比较粗糙,但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尖锐的。有的人会说,这种生理结构会使得大象在驮负重物时非常的痛苦,会导致脊柱、脊髓等问题。但这些都很难从病理、解剖学上获得支持。

F为亚洲象,可见脊柱棘突末端并非是尖锐的。

如何定义伤害或承受痛苦?用疾病、寿命、激素或行为水平来衡量?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个应该靠主观臆断来获得结论的问题。这是属于生物、生理学的问题,而同时也是一个无法得到相关性结论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描述为,大象白天9-10个小时,裸背承受2-3个人(140-200公斤,占大象体重约5%),走20公里,是否会造成疾病、缩短它们的寿命。然后拿问题去问兽医,他们大概会说这是完全没问题的。

Milroy书中对工作量的描述

工作动物都有工作量的限制,关乎动物的康乐。马夫、骑马人,都知道马能驮多重的人和物,驮多长时间,知道马累了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一点,伐木象的象夫也知道,有经验的象夫不会为了短期的蝇头小利而损害长期的利益。如果大象因过劳而病,无法干活,需要休养治疗,这会让相关人员损失惨重。100多年前,印度的林业官员Milroy第一次提出了大象工作量的标准,称之为人道待象标准。但当时主要针对的是伐木或重体力劳动的大象。对于目前的旅游业,象夫大多不考虑大象会不会累的问题,因为大象的福利一直在提高,在通常情况下大象的工作量远不及过劳的标准。

这三头大象都是伐木象,上面Ruby58岁,下雄象Hen48岁,下二GeeNowl60岁。它们的长寿与其每天的活动量大关系很大。

取消象椅骑象

骑象大致分为两种,有鞍和椅的,和裸背的。有座椅的又有3人以上和以下之分,或者说是一家人一对人和两家人两对人之分。4人或更多的情况下,加上象椅就接近或超过300公斤(约占大象体重的10%)了,如果象夫还坐在脖子处,就有可能负重400公斤,这个重量在100年前都会认为是不太妥当的。长期如此很大可能会对大象的脊柱等方面产生影响。而且人在椅子上会动,可能造成瞬时的重压,会对大象体侧或是腹部等处造成伤害。座椅骑象也会对大象的臀瓣、胸腹脖部等处造成磨损。大象很难阻止蝇虫对这些区域的骚扰,比如寄生。造成伤害后恢复较慢。此外,也很可能会对肋骨、内脏产生影响。目前,仍会看到象椅上驮着4-5人的情况。从大象健康和经济效益上看,这是完全完全没有必要的。座椅骑象,这是当下最伤害大象的骑象方式。毫无疑问,座椅应该被禁止。

上为传统象椅,很重,金属制、粗绳、毡垫。下为传统木象椅,轻、树皮垫、藤条。下为两头50多岁工作象的退役仪式。

裸背骑象在脖子和背上坐人,一般不超过3个人,脖子(象肩隆)上1-2个人,背上1-2个人。脖子和背上同时两个人的情况较罕见。人大部分是坐在象肩隆这个位置,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重量是作用在大象的前肢的,而非脖子。即便是坐在大象头上,重量作用在脖子上,对大象来说可能也是不痛不痒的。简单思考一下,在过去,非洲象单根象牙在80磅(36.3公斤)以上的比较常见,两颗牙就接近一个人的重量;而最重的单根象牙超过100公斤。有记录的亚洲象最重的单根象牙也接近40公斤。这说明,在自然状态下,大象 的脖子是有承载重物的能力的。

就像马夫骑马一样,象夫大部分时间是骑在象脖处的。对一些大象来说,最安全的驾驭位置就是在它们的脖子上。在很多情况下,象夫是无法在下面控制大象的,比如大象跑到庄稼地里或是大象发情时。所以,象夫是必须要骑象的。

骑象和与象同行

对大象来说,走路是维持身体健康的第一要素。所以在白天链栓大象是很残忍的。缺乏运动,尤其是长期链栓的大象,会出现足、关节、脊柱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个观点也仅仅是观察层面的,数据层面的支持比较少。说给养大象的听,他们只会嗤之以鼻。他们会说自家的大象链栓了一辈子,也活到了60岁。动物园的大象寿命非常短,和其所处的活动空间局限有很大关系。将白天的链栓改为围栏会是非常好的选择,也是福利提高的一项标准。当然,围栏的方式需要象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关注,因为围栏口是很容易被大象打开的。每次大象外出回来,象夫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力气处理,以防大象打开横木跑出来。


Ot晃开横木出圏

骑象在很多营地是大象唯一可以脱离链栓活动的机会,倘若接受1-2人骑象不会对大象造成影响的观点,我们就应该鼓励这种骑象的方式,因为大象有机会外出活动,这对它们的健康来说是最重要的。我的观点即是如此,只要大象能多走动,1-2的人裸背骑象可以接受。如果因为禁止了骑象,游客减少,大象外出活动的次数减少,在我看来,这比大象驮着人、但能运动,要悲惨得多。传统农事劳役的大象大多非常长寿,这是因为它们的工作量小、同时运动量大,收获林木也是少量的,经常需要走很多路。为了大象的健康,应模仿减量多动工作方式。

进入旅游业的近30年,该60岁大象一直被链栓着。

如果大家不会失业、营地也不会维持不下去,将骑象改为与象同行可能是所有行业人员都支持的事情。这样转型后,风险减少了,象夫也工作轻松了。但前提是游客都不愿意骑象了。对于那些一辈子没见过大象的人们,他们骑象的愿望会消失么?我接触了上万号游客,我认为骑象的愿望是不可能取消的。骑象的谎言影响不了每个人,人和动物平权的思想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来参与大象项目的人基本等于认同了这个行业,他们是很难理解大象不是马这个问题的。理性否定骑象的人们基本会否定大象产业,他们的钱也进入不了这个产业。

两头象的退役仪式

骑象是个旅游业、服务业的项目,是与经济挂钩的。探讨能否完全禁止骑象活动,相当于在问能否消除人想要骑象的冲动。后者是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动保问题。如果一家营地因为完全禁止了骑象,而赚了更多的钱,所有营地都会转型。而如果没能赚更多的钱,营地会再恢复骑象。在清迈,很多象营都打着无骑象的口号,但实质上也有骑象的活动,不管是在水里还是陆地上。有很多坚定选择不骑象的人,也会在水中骑上大象,包括动保、环保圈内人士。这可能是人对通过身体触碰建立与动物之间联结的本性吧。人无法仅通过视觉获得更深的联结,而在浅层的联结中,触觉和视觉是同样重要的一环。人总希望建立更深的联结。

骑上大象是太充满诱惑的一件事了,尤其是对那些没机会近距离接触大象的人。如果一家象营通过骑象项目,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就会再次改变当地的模式。柬埔寨知名的大象小镇Mondulkiri,曾以无骑象、伦理游出名,但近两年有些组织开始恢复骑象。这是游客市场的问题。不管处在何种动物福利水平的环境,东方人、西方人,大众接触认识大象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一些重视动物福利、动物权的西方国家,当地人认识大象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即便是动物福利、动物权理念超前的他们,能理性接受无骑象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的。再次借用一位美国游客的话来表达这个问题,“我一辈子只有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大象的机会。

反骑象的言论

伐伽是过去流行的驯象方法,很残忍,死亡率很高。这是由于当时训练的对象是野外捕捉来的小象,正强化也解决不了问题。野外捕捉已经禁止几十年了,部分国家20余年,对于圈养出生的小象来说,并不需要残忍的方法,否则只会让本已不足的CB小象变得更加稀少。所以,拿野象贸易、训练方法、伐伽视频等来指责大象产业都是站不住脚的,也不会让这个产业变得更好。但在过去10几年,由于某个(些)知名大象保护人士的言论和工作,让大众认为那些过去的陋习仍在普遍发生着,并将矛头直指骑象。她的宣传几乎改变了大象产业,改变了世人的观点。她做了无与伦比的好工作,但现在疑惑的大众需要更多的引导。

反骑象的言论大多不是针对骑象本身的(参考文末的链接),而是整个大象产业。比如批评驯象方法的、野象贸易的、指出大象危险的攻击骑象只是枪打出头鸟,通过攻击这项最受关注的大象项目来攻击大象产业。理性思考上文的内容后,自然会明白反骑象的言论在说什么,所以这里不会过多的解释。反大象产业,反动物园,好不好,当然好。我一直希望只有收容所存在,大众只能保持一段距离观察大象。但那是理想层面谈论的事情。回到现实社会,人们应该谈论的是如何改变这个产业。反骑象言论如此声势浩大,却始终没有影响游客的主体部分,这是人们应该看到的社会现象。禁止象钩、禁止骑象,不会更好地改变这个产业。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泰国、柬埔寨等一些区域停止骑象活动后又开放的原因,甚至相关部门依法令禁止也无济于事。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游客变少了。

目前,最人道的参与方式,仅观察自然行为

参与大象行业的游客极少是具有动物权理念的,也不会是非常了解大象的人,他们会受到动保言论的影响,会疑惑,而失去接受真相的机会。要改变大象行业,不是靠抵制产业的动保人士,而是热爱大象的有识之士。如果营地主的目的不再是赚钱、取悦游客,大象过得会更好。等到虚假繁荣的大象旅游产业退热之后,不再与高盈利挂钩,人们会看到这个产业的真面目。

关于大象产业,笔者还会陆续发布关于把戏、谎言、打大象等文章,敬请关注。


往期文章:

象夫

想永远趴在大象背上的人

骑象问题相关网址:

https://www.petakids.com/save-animals/elephant-rides-wrong/

https://www.peta.org/blog/9-jumbo-reasons-to-avoid-elephant-rides/

https://www.worldanimalprotection.org.au/news/five-myths-about-elephant-rides-and-shows

https://www.thedodo.com/elephant-rides-trek-1132645600.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