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2020届高一年级英语配音大赛·全程实录,太燃了!
90分钟的英语课,不讲单词、语法,在学生主持人的引导下,全班同学生动地演、热烈地说,而老师则甘当配角。这就是人大附中的一堂英语课,令人耳目一新,难怪参加研讨活动的老师们感慨:“和这堂课相比,传统的‘中国式英语课’简直弱爆了!”
新课堂颠覆“老三样”
上周,全市500名英语教师参加了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外语教研室主办的、主题为“北京市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讨活动。人大附中英语高级教师、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程岚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现场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文学课,内容为著名女作家伯内特的经典作品《秘密花园》,这是学生们正在阅读的《典范英语》(10)中的一本。
与传统的英语课堂不同,90分钟的时间里,程岚老师没讲一个单词、一条语法,更没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完全颠覆了“老三样”,甚至连她自己也成了配角,直至最后的讨论环节才抢到发言机会。整堂课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地道的发音、流畅的表达、生动的表演、深刻的思想,让人惊讶于他们还只是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
“虽然是公开课,但我们没‘彩排’,完全是‘原生态’的。”程岚老师坦言,“不过,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还不是这样,半年时间坚持下来,成果确实挺显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经受了锻炼,领导力、演讲能力、文学素养、人文精神也自然生成,实现了由内而外的全面提升。”
据了解,人大附中从去年9月开始加入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采用《典范英语》进行教学,目前本市已经有近百所中小学使用这套教材。
学英语不能“没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在点评时表示,外语教育应该达到“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谋生的工具。怎样才能学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大量阅读文学名著。
“民国时期,高中生要学英美文学入门,一篇文章一万多字,一周全部读完。那时候没有英语教材,靠着大量阅读名著,成就了季羡林等大家。再看看外国人学中文,考的是徐志摩的诗歌、王安忆的散文。与这种学习语言的正路子相比,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太强调所谓的工具性,把语言学习变得‘没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大附中的英语课既是创新,也是回归。”韩宝成教授如是说。
对此,《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组专家霍庆文先生也表示,开展《典范英语》教学实验后,效果立竿见影:小学生能用英语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戏剧化地表演故事;中学生能流畅地阅读原版文学读物,用英文演讲、写读后感。当然,他们的考试成绩,也远远超出同龄人一大截。这充分说明,语言学习是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只要“喂”的方法得当,语言就能自然地“长”出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加关注
动画·绘本·图书·影视·杂志
青少英语课堂 用爱陪伴成长
点击↓↓推荐 获取更多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