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光直父亲的交友圈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05

本号说明及目录


张光直父亲的交友圈


张光直的父亲张我军,是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02年,出生在台北板桥镇一个佃户家庭,家境清贫,十余岁时,便在各地打零工。


1924年初,22岁的张我军前往北京求学。刚到北京不久,张我军寄居在泉郡会馆,上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升学补习班。正是在班上,他结识了17岁的罗文淑。罗文淑是班上两朵班花之一,为追到她,张我军开始写情书,没多久,两人便谈起恋爱。后来,张我军的钱花完,就暂时回到台北,可给罗文淑寄去的信件都石沉大海,原来是女方家长察觉此事,将信没收。



此时,有一人对罗文淑心仪已久,通过媒人向罗家提亲,罗母应允了这桩婚事。紧急关头,张我军挚友洪炎秋得闻此事,立即给张我军发去一封急电。张我军急忙赶回北京,将她约出家门,决定私奔到台湾,没多久,两人便结婚了。为此,罗文淑改名为罗心香。1925年12月28日,张我军将自己之前写给妻子的诗编辑汇总,自费出版,这本名为《乱都之恋》的诗集成为台湾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新婚不久的张我军携夫人返回北京,决心靠翻译来维持生活,并在中国大学求学。他租住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中国大学国文系主任吴承仕住所的外院。吴承仕见他白天用心读书,夜里翻译书稿,刻苦努力,便建议他转学到北京师范大学(也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时已改名)就读。在这里,他的日文水平得到周作人、钱稻孙等名家激赏。周作人不必多说,钱稻孙是著名是翻译家、作家,是国内翻译但丁《神曲》第一人,他叔叔为钱玄同,堂弟为钱三强。另外,周作人之兄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时,曾也见过一次张我军。


1929年6月,张我军毕业,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还有日后古文献学家王重民和历史学家刘汝霖等人。这时,张我军在几所学校里教授日文,并翻译了大量日文著作。他同时还在家里开设日语补习班,众多学生中,有后来山西大学校长甄华、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和考古学家宿白等人。


事实上,张我军在北京的台湾人圈子里很活跃,他与台籍青年连震东、洪炎秋、苏芗雨并称“四剑客”,是当时抗日的重要言论力量。1927年3月张我军与苏芗雨、洪炎秋等人共同创办了一份月刊,起名叫《少年台湾》,希望能够唤起国人对台湾的注意。连震东是跟着张继一起来到北京的,张光直外祖父的二弟是个军人,也一直跟随张继。顺带一说,连震东在洪炎秋夫妇的介绍下认识了妻子赵兰坤,赵兰坤,就读于燕京大学,与夏鼐同一年入校(不知道两人是否认识,《夏鼐日记》中并无记载,但王世民在《夏鼐传稿》中提到两人为同窗),并且她所在的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的女婿即为陈梦家。1936年,连震东与赵兰坤的儿子出生前2个月,父亲连横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认为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战’。



张我军此时所编的《日语基础读本》《高级日文自修丛书》《现代日本语法大全》及《标准日文自修讲座》等书,都是在洪炎秋的人人书店出版。张我军之后回到台湾,工作没着落时,也是老朋友洪炎秋伸出援助之手。


除了“四剑客”,林焕文也是张我军在北京意气相投的朋友。他也是台湾人,且妻子黄爱珍与张我军是板桥乡亲,她小时候与张家某人有过姻亲之议,此事虽未成,两家却一直以亲戚相称,张我军孩子们都称她为姑妈,林海音和自己弟妹们则称张我军为表舅,两家人往来很是频繁,甚至林海音留在台湾的二妹林秀英也是由张我军母亲带到北京来的。



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已为大众所熟知,随着骆驼队离开,英子快乐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张我军对林家遭遇表示同情,并给予林海英各方面帮助。她毕业后,考取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后分配到《世界日报》当编辑,与同事夏承楹相恋并结婚。


夏承楹父亲夏仁虎曾担任国会议员、财政部次长以及国务院秘书长等职,后退隐在家。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协和医院礼堂举行隆重婚礼,女方介绍人即是张我军,男方介绍人是夏仁虎担任财政部次长时担任司长的王槐青,即王光美的父亲。后来,王光美在社科院外事局工作,曾劝说李秀君多跟随丈夫夏鼐出国访问。


据说,张光直与表姐林海音关系很好,在北京时,林海音结婚后,张光直还在念高校,林海音到张家,张光直还把她带到兄长张光正的厢房去,拿张光正的作文给她看。据林海音儿子夏祖焯回忆,到台湾后,张光直也经常跑去他家看望表姐。有意思的是,夏祖焯读书时的年级主任李春丽的妹妹李卉,后来成为张光直的妻子。几十年后,当林海音看到走路有些迟缓的张光直,心里很难过,但不敢问他(从别人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张光直一生要强,想必林海音是再清楚不过了),只能写信给张光正,表示“怎不令我心疼!”。



《乱都之恋》是张我军和罗心香浪漫而坎坷的爱情见证,在出版后没多久,两人的长子张光正就出生了,5年后,4月15日,次子出生,张我军问大学同学、日后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叶苍岑,取什么名字较好?叶苍岑说:老大叫“光正”,为人“正直”,而且“光”也是“直”的,做一个人要发光,就叫“光直”吧。


就这样,如同取名缘由一样,将来在西方学术界发出中国考古光芒的张光直诞生了。



参考文献

【1】张光正编:《近观张我军》,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年2月。

【2】韩三洲:《张我军、张光直父子的中国心》,《海内与海外》2006年第6期。

【3】田建民著:《张我军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

【4】张光直编:《番薯人的故事 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

【5】王世民编:《夏鼐传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6】王世民编:《考古泰斗夏鼐》,上海:文汇出版社,2021年12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