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埃及、考古与诺贝尔奖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25

本号说明及目录

“考古学家和他们的朋友”系列文章说明


埃及、考古与诺贝尔奖


除了英国的巨石阵外,在瑞典东南部的斯科讷省,波罗的海边上,也坐落着一座阿勒巨石阵,据说比英国那座年代还要更久远。1882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的孙子阿道夫刚出生,就被授予斯科讷公爵。或许正是这份缘由,暗示着他与考古学的渊源。



1898年,16岁的阿道夫就对考古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恰好是一年多前,1896年的12月20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去世。


1904年,阿道夫前往埃及,这里灿烂的史前文化使他惊叹不已。在这次埃及的旅行中,他与英国玛格丽特公主相遇并相恋,次年在英国温莎宫里结婚。之后,他还游历了意大利、希腊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不过,他的目光终究被遥远的东方所吸引,原因是他结婚时,祖父送了一对18世纪的中国瓷瓶。阿道夫爱不释手,翻阅诸多文献,从此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国古物的研究工作。


1920年,已是王储的阿道夫,担任了瑞典“中国委员会”委员长,为安特生在中国的调查工作提供了资金。第二年,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1926年,阿道夫前往中国,在为他举办的招待会上,安特生宣布周口店遗址发现了两枚人类牙齿化石。这一重大发现引来全世界瞩目,并为后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一边,遥远的美国,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利比正为设法在有机物中寻找一种普遍存在、半衰期又足够长的元素而发愁。他很快地发现碳-14的半衰期比人们以前设想的要长,为了验证猜想,他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诸多实验,最后用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左塞尔和法老斯尼夫鲁的棺木进行验证,于1947年创建了碳-14测年法。这一方法对考古学研究框架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50年,利比又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年代,竟奇迹般地与历史文献记载吻合。同一年,阿道夫成为瑞典国王。10年后,鉴于利比发现碳-14年代测定法,为人类创造出独特的计时工具——“考古学时钟”,他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国王阿道夫为利比颁奖。


这次颁奖前5年,另一位对考古学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斯万特·帕博在首都斯德哥尔出生。帕博很小时候,同样对考古学表现出浓厚兴趣。他13岁时前往埃及,也被这里的文明所吸引,萌生了研究木乃伊的想法。日后,他进入大学学习埃及考古学等课程。不过很快就失去兴趣,两年后,他转向医学,攻读了一个分子遗传学的博士学位。这样,他就有了将DNA技术利用在古人类尤其是木乃伊上的念头……(关于帕博的研究,详见《透过基因揭示人类演化之谜的世界权威》一文,我对这方面了解不深,担心表述有误)



2022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有意思的是,帕博的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也曾获得过诺贝尔奖,为他颁奖的是老国王阿道夫的孙子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当然,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两个月,为斯万特·帕博颁奖的国王也是他。


备注:阿道夫的外孙女丹麦女王也是一位考古谜,这一点我在《女王与考古》一文中已有论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