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家的25岁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25

本号说明及目录




考古学家的25岁



1913年,25岁的徐旭生背着行囊,远奔西欧,前往巴黎大学攻读西洋哲学的博士学位。那时,已经学了法文、拉丁文等外语的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之后会投身于一门古老的学问。5年后,同样25岁的黄文弼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他估计也不会想到遥远的西域即将等着他的到来。


中国考古学诞生的1921年,日后将成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也迎来了自己的25岁,正在有计划开展自己的学习。前一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除了学习基本知识外,还初步形成了自己博士论文的构想。等到这一年3月,他向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他想利用新学的人类体质测量方法,在美国留学生与华侨中搜集中国人体质材料,进而研究中国人种的特质。当然,两年后,日后也将前往哈佛大学进行学习的冯汉骥,这是刚本科毕业,被老师介绍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25岁的他,在不久后,即将在这里迎来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物。


时间来到1926年,25岁的吴金鼎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同一年,在南方,25岁的林惠祥成为了厦门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不过,对于25岁的梁思永来说,显然有些难熬。1929年初,他的父亲梁启超在北平协和医院病逝。这位知名人物的离去,使国人震惊,此时梁思永仍然在美国读书,无法返回。化悲愤为力量,到年底,他完成了一篇名为《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的论文,这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大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的第一篇论著。同一年,25岁的裴文中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其重要价值。


1934年,25岁的苏秉琦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进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比他小1岁的夏鼐,也在这一年毕业,并且拿到了考古学的公费留学名额。按照当时校方的规定,1935年春天,25岁的夏鼐前往殷墟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得到李济、梁思永等人的训练,等到9月,他抵达伦敦大学,开始留学生活。


一年后,也是9月,25年的陈梦家获硕士学位,留燕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从此专注于中国古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事实上,陈梦家早已年少成名,发表的诗集引人关注。在南方,也有一位年少有为的青年。浙江施昕更,和陈梦家是同年生人。前一年5月,西湖博物馆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施昕更在出土器物中,发现几件看上去很熟悉的,和家乡良渚一带发现的很像。1936年,25岁的施昕更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对于邹衡来说,25岁无疑也是兴奋的,这时,他拿到毕业证,同时进入考古专业攻读副博士研究生。五年前,他刚考入北京大学时,就读于法律系,感觉不合自己意,于是转入史学系。1956年,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一位日后与邹衡交好的25岁青年,显然也陷入知识的海洋。张光直于前一年进入这座美丽的校园,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他显然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并且在求学之余,还不断与本科时的几位老师通信,交流近况。


考古界从不缺乏天才少年。16岁考上北大的俞伟超,25岁时,已于两年前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这会儿,他正忙于《三门峡漕运遗迹》的编写,这本报告将于第二年出版。正在川大读本科的童恩正,也在25岁这一年,出版了《古峡迷雾》一书,这部小说不仅当时受到了诸多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日后,还将影响许多年轻人学习考古,这些人中,有诸多已成为著名考古学家。一年后,童恩正大学毕业。


无论如何,25岁的他们,将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