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V访谈·第4期】知乎“一个V”的考古学求学历程
关于“考古V访谈”项目的介绍,见:
知乎“一个V”的考古学求学历程
一、基本介绍篇
1.您方便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我是韩诣深;
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
硕士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系;
现在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旧石器时代考古方向博士研究生。
2.您选择考古学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家人从事相关行业,从小接触相关信息较多,成长经历中,考古、文物构成了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中学后,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和擅长领域可能在文史方面,大概与理工无缘。
3.对您影响最大的考古学家或老师有哪些?
对我影响最大的考古学家:
第一位是许宏老师,对我的考古研究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者说,这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我最认同并且推崇的;
第二位是高星老师,我现在研究的旧石器时代相关知识、理论和前沿问题最早的了解,就是来自于高星老师的学术著作。
4.您能否推荐一本喜欢或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专业书籍?
如果说一本的话,那还得是李英华老师的《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
二、研究篇
1.您的考古学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如何找到这样的兴趣点的?
目前主要在旧石器时代石制品技术研究上,本科期间从未想过会主攻旧石器,这主要是由于读硕士期间发现旧石器时代比之前想象的要丰富多彩。
旧石器时代考古作为本科阶段较早甚至最早接触的专业课来说,内容不够直观易懂,导致大多本科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无法理解旧石器的魅力所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如果说透物见人,旧石器的研究可能是最纯粹的“透物见人”,这是没有历史文献甚至传说触及的时代,人类历史的99.7%都是靠以打制石器为主要遗存和研究材料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来构建还原的,我们能从打制石器中看到的远比本科阶段初学之时能理解的多得多。
所以在硕士期间,半被动地接触到了更丰富的关于旧石器时代的知识之后,便选定了这个方向。
2.您在学习过程中,在阅读、搜集资料、写作或者与老师沟通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旧石器时代研究的阅读文献多数是外文文献,读文献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我第一次阅读一篇英文论文花了一个月(因为逐字逐句翻译的,这还是对语言不熟悉的体现)。但现在一篇论文需要看百余篇甚至更多文献的情况已经较为常见了,现在不管哪个方向这都是大势所趋,对外文文献不要畏惧,多读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3.您最在意的一篇论文,从选题、写作,到修改、完成,以及发表,有什么心得?
惭愧,旧石器时代相关的论文顺利发表的还是很少,讲讲我本科的学位论文吧。写的是明朝秦简王墓仪仗俑的内容,已经发表(《明秦简王墓仪仗俑与明代亲王仪仗制度》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明秦简王墓仪仗俑》),所以内容就不细说了。这批俑入藏陕历博快三十年,没人写,我等于是捡了一个漏:勉强属于新披露材料、年代较近,文献充足且好找,研究难度较小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我的感想是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学术训练的目的,所以如果不改行,还是找老师做材料的研究比较好,而不要去搞综述;此外也不要贪大求全,以足够训练自己处理考古材料能力的数量和篇幅为宜,如果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那就更好。做材料也更适合发表,可以尝试,积累经验和履历。
4.如果能重读本科,您会加强哪方面的训练或者工作?
首先是老师如果教了相关软件的使用千万别忘,如果没教自己赶紧找地方学(插一句:推个广告,可见《考古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软件?》一文);
另一方面,是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考古统计学等科目的学习内容,基本上不管搞啥方向都有有用的地方,不能考了就忘——这是我在后悔,也是给读者的建议。
三、发掘篇
1.您第一次下考古工地是什么体验?
第一次考古工地的体验就是,我觉得考古要是只用挖挖挖那该多好,在这期间有种可以暂时忘却世间一切繁琐的事情,只用关注这遗迹咋挖就行,并且对未来能出什么东西一直抱有期待,不需要焦虑太多未来的事情。当然,这个前提是和老师同学之间总体相处愉快。
可惜,考古不是只用挖挖挖就行的。
2.您在考古工地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说实话的话最难忘的是散伙饭喝了两斤白酒,被全班人合力抬到医院,村民评价:“我们村杀猪都用不着这么多人。”
3.支持您继续做田野的动力是什么?
除了第一条以外,搞发掘才能有材料做,有材料做才能发表文章、才能毕业、才能评奖评优、未来评职称……搞科技的请忽略这条。
4.对第一次下田野的学弟学妹,您有什么建议?
第一,要做好心理健康建设,除了自己心态别崩以外也要做好别人崩心态崩人设的准备;
第二,首先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对得起自己的遗迹自己的遗物,这都是祖先的遗产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
第三,如果动了偷懒的想法(比如扔陶片),先想想第二条,如果还想的话你起码也得有这是错误行为的意识,不能视作理所当然,不论你身边有多少人在做。
四、个性篇
1.关于英国硕士申请,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均分上去就好;如果不是牛剑的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论雅思够没够都建议上语言班,这对在非常短学制的情况下,迅速适应学习生活和研究有非常大的帮助,非常大。
2.在不同学校学考古,您有什么感受?
体系不一样是真不一样,北大和吉大的教学风格和侧重点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再多说怕得罪人,不过我认为这种风格不同只是差异,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各有优劣,但总体不能说谁好谁不好。
3.方便谈谈,您玩知乎的体验吗?
有不少朋友知道我知乎实名,这其实也算半个意外。刚注册的时候听说这个是所谓“高知平台”,主要是想看看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如何看待一些问题,以及了解一些更多领域的知识;注册时候提示说“用真实姓名可以让熟人更快地找到你哦”,刚好我也没啥起名字多的灵感,就晕晕乎乎地真填了实名。
有一次,偶尔看到本专业相关问题的时候,知道的会随手答一下,也没啥人看,后来是一个关于龙人的回答,可能也就一两百赞吧,然后知乎给我说推荐为优秀回答,回答倒没见涨赞,倒是僵尸粉几天之内从一千多给我塞了一万多,所以有人客气一下说我什么“知乎大V”,别说两万粉丝本身就提不上什么“知乎大V”,更何况我看自己的数据,还是觉得我的粉丝数基本都是系统塞的僵尸粉(误伤抱歉,或许你们是其中的少数呢)……所以顶多就是“知乎一个V”。
不过这里还是要感谢螺旋真理大佬的提携,最初个别答案,正是因为有他的赞同,我的大部分专业相关答案才能较为稳定地达到两位数的赞同。到现在其实各个方面的目的都有所不同了,大家都知道知乎群体下沉到了啥程度,和其他社交平台的人员构成上的区别,已经主要是性别、政治主张等方面,而非学历和专业技能上的区别了,所以我写回答主要也是为了在自己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抢占一些高地,让胡说八道的答案不至于统治一个问题的回答或者评论区;而实名的目的也变成了督促自己谨言慎行,即使跟再不讲道理的人吵架,也注意不要口不择言,毕竟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争论的目的主要是使中立的围观者明白哪方观点更值得采信,这种情况下应当注意语言的节制。
玩知乎确实花费了一些时间和情绪,但给我带来的好处也不少:首先,因为争论的存在,我逐渐养成了努力让自己的表达和观点更加谨慎的习惯,在不贻人口实的情况下也提高了表达的精确度;其次,去回答很多问题会促使我去查阅一些本来一知半解、或自以为了解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对自己的知识技能也有提高;当然,知乎也是让我很容易跟新认识的人“破冰”——被尚不认识的同行同事说“我看过你知乎”倒也是一个让人既得意有惶恐的事情。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今年知乎开始给我寄粽子月饼了。(插一句:所以,这不妥妥大V吗!)
4.您目前关注的事情是什么?
把我手里这批材料好好整完,以及写好的文章还有没有人要。
5.对刚入门的初学者,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有什么想说的话?
旧石器挺好玩的,看看我们、看看我们啊!
正经说,就是初学阶段一定要好好读教科书,跟着老师把各个阶段的主干知识打牢,有了这个基础对于前沿的学术问题,才有理解的能力。
想有更多交流的,欢迎在知乎给我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