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催化】中国科大黄伟新教授与张文华副教授在催化活性位点分辨的纳米晶模型催化体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CBG资讯 2022-06-22
传递最新鲜的科研资讯点击上方蓝字 CBG资讯 加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伟新教授与张文华副教授合作,在催化活性位点分辨的纳米晶模型催化体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揭示了立方体Cu2O纳米晶催化CO氧化反应体系中尺寸依赖的纳米晶面位和边位对催化活性的贡献。研究结果以“Site-resolved Cu2O catalysis in CO oxidation”为题,作为“Hot Paper”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Angew. Chem. Int. Ed., 201958, 4276-4280)。


负载型纳米颗粒催化剂通常暴露不同种类的表面位点,辨别每种表面位点催化性能及其对催化剂活性的贡献是多相催化基础研究的挑战性工作。前期,黄伟新教授独立提出以结构均一氧化物纳米晶为模型催化剂,在尽可能接近真实催化反应条件下研究工作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和催化作用机制。在本工作中,作者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同一形貌、不同尺寸的立方体Cu2O纳米晶模型催化剂策略,实现了纳米晶面位和边位分辨的氧化物催化作用研究。作者合成了尺寸均一、从~1029 nm到~34 nm的系列立方体Cu2O纳米晶,观察到随尺寸减小,边位密度增加并表现出可观察得到的吸附行为。在富氧条件的CO氧化反应中,立方体Cu2O纳米晶表面重构形成CuO薄膜,其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包括表观活化能、对CO/O2的反应级数和表观指前因子,表现出显著的尺寸依赖性,给出明确的实验证据表明对催化活性起主要贡献的表面位点从大尺寸立方体Cu2O纳米晶的面位转变为小尺寸立方体Cu2O纳米晶的边位。张文华副教授的合作理论计算结果支持了模型催化剂面位和边位不同的本征催化活性和催化反应机理,并且基于理论计算催化反应机理推导的宏观动力学与实验测定的宏观动力学相一致。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纳米颗粒不同表面位点的本征催化活性和表面位点密度共同决定了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贡献,对于理解复杂催化反应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论文通讯作者是黄伟新教授,第一作者是化学物理系已毕业博士生张振华。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项目和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邮箱:editor@chembeango.com


ACS Catal.:负载型铜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的选择性脱氢硼基化反应

厦门大学王野课题组与吴德印课题组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制甲酸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张亚文/严纯华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常温常压水相电催化合成氨领域获得突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