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韦岳长教授课题组:Ag/TiO2催化剂晶面效应调控及其促进炭烟氧化性能研究
导语
柴油车排放的炭烟颗粒物是雾霾天气中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完善与严格,炭烟颗粒物的净化消除已成为机动车尾气净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炭烟颗粒物的消除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三相深度氧化表面反应,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将会影响炭烟颗粒物的催化消除效率。因此,深入催化剂表面性质的相关研究对于从原子层面设计和制备高活性、高稳定的催化剂意义重大。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韦岳长教授课题组在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atalysis(DOI: 10.1016/j.jcat.2021.04.015)。
韦岳长教授简介
韦岳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导师:赵震教授和刘坚教授)。长期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炭烟颗粒物催化净化和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的研发及其催化机理研究。截止目前为止,已在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Appl. Catal. B, EST, ACS Catal., J. Catal.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研究成果他引4900余次,H因子4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7项。他获得的主要奖项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突出贡献个人”(2020年)、I&EC Research的2020 Excellence in Review Awards (全球共35人)、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3/6)、2020年度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3/15)、2020年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3/8)、Catalysis Science Technology的Outstanding Reviewer in 2019 (全球共10人)等。
前沿科研成果
Ag/TiO2催化剂晶面效应调控及其促进炭烟氧化性能研究
炭烟颗粒的催化氧化是一个复杂的气(O2和NO)-固(炭烟颗粒物)-固(催化剂)三相深度氧化反应,对于这样一个三相表面氧化反应而言,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反应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反应机理的研究和催化剂构效关系的建立变得极为困难。近年来,晶面效应型催化剂以其表面原子可控、活性位明确的优点赢得了广泛关注。2018年王金果及其合作者报道了Co3O4在催化炭烟燃烧反应存在明显的晶面效应:在合成的三种形貌的Co3O4中,暴露{001}面的纳米立方体因表面更多的Co3+和表面缺陷位点,表现出了最优的催化炭烟燃烧活性。受此启发,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Mn2O3和CeO2在催化炭烟燃烧反应中也存在明显的晶面效应。此外,Au纳米颗粒的负载也表现出明显的晶面依赖性,进而影响金属—载体界面效应,表现出不同的催化炭烟燃烧活性。接着上述研究,本文通过尿素诱导的水热法精心构建了暴露不同比例{001}面的TiO2-n%(n=8,15,29,47,79)催化剂。之后通过气膜辅助还原法(GMBR)在其表面均匀负载了Ag纳米颗粒得到了5种Ag/TiO2-n%催化剂用以探究TiO2的晶面效应并建立Ag/TiO2催化剂在催化炭烟燃烧反应中的构效关系。
首先,作者通过XRD确定了催化剂的物相结构。通过XRD谱图(图1)可以看到制备的均为锐钛矿相(JCPDS No. 21-1272,空间点群为I41/amd (141)),且结晶性良好。没有Ag的衍射峰出现,证明Ag纳米颗粒的粒径较小,且在TiO2表面均匀分布。
图1. Ag/TiO2-n%催化剂的XRD图谱:(a) TiO2-79%;(b) Ag/TiO2-8%; (c) Ag/TiO2-15%; (d) Ag/TiO2-29%; (e) Ag/TiO2-47%; (f) Ag/TiO2-79%
(来源:Journal of Catalysis)
其次,作者通过SEM和TEM表征确定了催化剂的形貌、暴露晶面及Ag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图2)。通过SEM和TEM可以确认,合成的催化剂为截角八面体形貌,顶底面为{001}晶面,侧边八个面为{101}晶面。根据余家国及其合作者报道的方法,计算出了{001}晶面的暴露比例为8%,15%,29%,47%和79%。此外,通过HRTEM确认,Ag纳米颗粒暴露的晶面为{111}面,平均粒径约为8.2 nm,同时在TiO2表面均匀分散。这为我们研究TiO2在催化炭烟燃烧反应中的晶面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2. Ag/TiO2-n%催化剂的SEM,TEM和HRTEM图像:(A-D) Ag/TiO2-8%; (E-H) Ag/TiO2-15%; (I-L) Ag/TiO2-29%; (M-P) Ag/TiO2-47%; (Q-T) Ag/TiO2-79%
(来源:Journal of Catalysis)
在确定合成了目标催化剂之后,我们对其进行了催化炭烟燃烧活性测试(图3)。通过图3A可以发现,随着{001}晶面比例的增加,T50(转化率为50%时的温度)逐渐向低温移动,证明催化炭烟燃烧活性随着{001}面比例的增加而升高。Ag/TiO2-79%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优,其T50值为364 ℃。此外,此外图3B中的反应速率曲线和图3C中的表观活化能测试曲线变化规律与催化炭烟燃烧活性结果相符,都表现出明显的{001}晶面依赖的催化活性。其中,Ag/TiO2-79%催化剂的活性最优,TOF值为0.173 h-1,表观活化能为84 kJ mol-1。此外,在NO存在的条件下,间接氧化(NO2辅助氧化)为反应的主要路径。因此,我们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NO氧化性能测试(NO-TPO),从图3D中可以看到,随着{001}面比例的增加,NO2的相对产量在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Ag/TiO2-79%催化剂在最低温度(354 ℃)下呈现最多的NO2产量,这与催化炭烟燃烧活性结果一致。因此可以推断活性位点主要位于Ag-TiO2{001}的界面上,Ag与TiO2{001}晶面的SMSI显著促进了NO的氧化,从而表现出明显的{001}晶面依赖的催化炭烟燃烧活性。
图3.松散接触条件下Ag/TiO2-n%催化烟燃烧的转化率曲线(A);310 ℃下的等温氧化反应曲线(B);炭烟转化率为50%时logΦ与Ozawa曲线(C);NO氧化的NO2浓度曲线(D)
(来源:Journal of Catalysis)
为了深入揭示Ag/TiO2{001}的强相互作用与NO氧化能力的关联,我们对其进行了H2程序升温还原测试(H2-TPR),并将活性数据与{001}晶面比例的关系进行整合绘图4B。在H2-TPR中一共出现了三类还原峰,我们将第一类归属于AgOx物种,这与XPS结果一致,第二类归属于界面氧物种,是起主要的催化作用的活性氧物种。第三类归属于TiO2表面晶格氧的还原,随着{001}面比例增加,这个还原峰逐渐向低温移动,可归属于氢溢流效应,可以证明SMSI的存在。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催化活性、活性物种与{001}之间的关联,我们将数据整合绘图如4B,可以看到,随着{001}面比例增加,T50逐渐下降,O密度、H2消耗量、NO2的产量逐渐增多。综上可得,Ag纳米颗粒与TiO2{001}面确实存在SMSI;这种相互作用增强了对O2的吸附和活化能力,促进了NO的氧化。
图4. Ag/TiO2-n%催化剂H2-TPR测试结果(A);催化炭烟燃烧活性、活性物种与{001}晶面比例之间的关系(B):(a) Ag/TiO2-8%; (b) Ag/TiO2-15%; (c) Ag/TiO2-29%; (d) Ag/TiO2-47%; (e) Ag/TiO2-79%
(来源:Journal of Catalysis)
图5. Ag/TiO2-n%催化剂的原位Raman表征:H2-TPR测试结果(A);催化炭烟燃烧活性、活性物种与{001}晶面比例之间的关系(B):(a) Ag/TiO2-8%; (b) Ag/TiO2-15%; (c) Ag/TiO2-29%; (d) Ag/TiO2-47%; (e) Ag/TiO2-79%
(来源:Journal of Catalysis)
为了获得更直接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了原位Raman表征,在原位拉曼光谱中共出现了4个峰(图5)。394,508,632,800 cm-1分别归属于TiO2的B1g,A1g和Eg振动及化学吸附氧物种。其中,A1g和Eg与{001}面存在一定关联,可用于鉴定{001}晶面的作用[5];通过对比5A、B图可以发现,在O2气氛下,随着{001}面比例增加,三个峰都向低波数发生了明显偏移,但在引入NO之后,B1g振动峰的偏移明显减弱,这证明Ag-TiO2 {001}具有较强的O2的吸附和活化能力,从而促进了NO的氧化;在加入炭烟之后,B1g、A1g、Eg的Raman峰偏移消失,同时归属于化学吸附氧物种的Raman峰也几乎消失,证明表面的活性物种被消耗。因此,Ag-TiO2 {001}对O2和NO活化是促进炭烟氧化的必要前提。为了深入揭示反应机理,我们对此进行了量子化学模拟计算。
首先,我们对其进行了一个吸附能的计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纯的{101}与{001}面对O2的吸附能力较弱,这与TiO2较差的催化炭烟燃烧活性相符;在加入的Ag之后,对于NO的吸附变化不明显,但对于O2的吸附明显增强;相比于{101}面,{001}面与Ag纳米颗粒的界面效应更明显,能够显著促进O2的吸附和解离;综合比较,Ag/TiO2{001}具有较强的O2吸附能和适中的NO吸附能,能够显著促进NO的氧化。同时,结合差分电荷密度图和Bader电荷分析(图6):在Ag纳米颗粒与TiO2{001}界面处,电子向着吸附氧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吸附O2从Ti5c与Ag原子那获得了+0.54 e,这能够促进O2解离为活性氧物种,从而促进NO氧化。
图6. Ag/TiO2{001}催化剂的差分电荷密度图和Bader电话分析:等值面设为0.003 e bohr-3。
(黄色,电荷累积;绿色,电荷耗尽;负值,失去电子;正值,获得电子)
(来源:Journal of Catalysis)
综上所述,Ag 纳米颗粒与{001}晶面处Ag与Ti5c协同显著促进了O2的解离,从而增强了对NO的氧化,表现出了明显的{001}晶面依赖的催化炭烟燃烧活性。
结语: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Catalysis上,该论文作者为张鹏、熊靖、韦岳长*、李远锋、张毅琳、唐军杰、宋卫余、赵震、刘坚。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72166)、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202045)、中国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9YFC1907600)、中国石油创新基金会(2018D-5007-0505)的资助与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兰州大学吴剑峰青年研究员团队:GaZrOx双金属氧化物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和二甲醚的协同机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课题组ACS Catalysis:二茂铁功能化的多氧钛簇用于CO2光还原
●华东理工大学王灵芝教授课题组ACS Catalysis——揭秘Pt在甲烷光活化中的尺寸效应!
●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课题组:含亲铜相互作用的晶态电催化剂实现高选择性电催化还原CO2为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