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马小锋:TEMPO促进的N-氨基吡啶与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3+2]环化反应合成吡唑并[1,5-a]吡啶
导语
吡唑并[1,5-a]吡啶类结构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化合物和药物分子中。鉴于此类分子显著的生物学特性,已经发展了一系列方法来构建这种骨架。N-氨基吡啶和活化炔烃或其等价物之间的[3+2]环化反应仍然是目前构建此类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与未取代和2-位或4-位取代的N-氨基吡啶相比,3-位取代的N-氨基吡啶参与的环加成反应,由于区域选择性的控制难度较大至今鲜有报道。近日,成都生物研究所马小锋研究员课题组通过TEMPO促进的N-氨基吡啶和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3+2]环化反应,高收率、高区域选择性地合成了系列取代吡唑并[1,5-a]吡啶化合物。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Org. Lett.(DOI: 10.1021/acs.orglett.2c00035)。
马小锋研究员课题组简介
马小锋课题组成立于2019年9月,课题组以发展绿色、高效、高选择性新合成方法为核心,以从廉价易得的原料创造可供多样化修饰的、具有丰富生物学功能的高附加值化学品为主要目的。围绕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多样性转化开展研究,在此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目前,已在Nat. Commun.、Org. Lett.、Adv. Synth.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马小锋研究员简介
马小锋,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2007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12年在成都生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12月至2019年3月,先后在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化学与药物化学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9月起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Org. Lett.、Chem.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
前沿科研成果
TEMPO促进的N-氨基吡啶与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3+2]环化反应合成吡唑并[1,5-a]吡啶
吡唑并[1,5-a]并吡啶类结构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化合物和药物分子当中。由于其在医药化工领域广泛的用途,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此类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一直以来是有机化学家与药物化学家追求的目标之一。鉴于环加成反应的高效性及高原子经济性,N-氨基吡啶和活化炔烃或其等价物之间的[3+2]环化反应仍然是目前构建此类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当以3-位取代的N-氨基吡啶为原料时,常常会形成4-位和6-位取代的吡唑并[1,5-a]并吡啶的混合物,给产物的分离及进一步的高值利用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现有的方法均存在诸如反应条件苛刻、区域选择性差、官能团耐受性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发展高效、温和、高选择性的方法来实现吡唑并[1,5-a]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本文作者通过采用一锅分步法合成的策略,以 α,β-不饱和化合物为原料,在有机氧化剂TEMPO存在的情况下,高效、高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图1)。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官能团耐受性,还可以对一系列天然产物如查尔酮、黄酮、香豆素以及药物分子包括氯雷他定、美托查尔酮、阿比特龙等进行后期官能团化修饰。
图1. 利用[3+2]环化反应来合成吡唑并[1,5-a]吡啶
(来源:Org. Lett.)
首先,作者以N-氨基-3-溴-5-甲氧基吡啶和丙烯腈作为模板反应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以93%的收率得到单一的区域选择性加成产物。接着,在最佳条件下以丙烯腈为底物考察了含有不同取代基的N-氨基吡啶(图2),在所考察了的21种取代吡啶中,该反应可以以47%~93%的收率、高区域选择性地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实验发现:3-位具有强给电子取代基的N-氨基吡啶,可以得到单一的4-取代的目标化合物;3-位具有烷基取代基如甲基以及卤素取代基的N-氨基吡啶,可以高区域选择性(4:1~15:1)地得到4-取代吡唑并[1,5-a]吡啶产物,其它3-位强吸电子取代基如酯基、羰基以及氰基等取代的吡啶,也可以获得3:1~4:1左右的区域选择性加成产物。
图2. 取代吡啶的底物范围
(来源:Org. Lett.)
其次,作者在标准反应条件下,考察了包括肉桂腈、萘环和烷基取代丙烯腈在内的12种不饱和腈类(图3A)以及10种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图3B)的耐受性,实验发现,该反应可以以45%~97%的收率与单一的区域选择性得到相应的取代吡唑并[1,5-a]吡啶产物。此外,作者还考察了更具挑战性的、活性较差的α,β-不饱和酮、酯、醛及砜等的衍生物在此反应中的普适性(图3C, 3D)。可喜的是,作者发现上述不饱和化合物都能顺利反应并以 53%~94%的收率得到相应单一区域选择性加成的目标产物。
图3. 部分α,β-不饱化合物的底物范围
(来源:Org. Lett.)
为了理解该反应的机理,作者详细考察了TEMPO、TEMPO氧化物([TEMPO])以及TEMPOH在该反应中可能所起的作用(图4A,4B)。机理研究表明,TEMPO及其衍生物可能在该反应中既作为Lewis酸催化起初的Michael加成反应,也作为氧化剂参与了后续的氧化芳香化过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作者推测了如图4C所示的机理。首先,N-氨基吡啶与碱反应形成高活性中间体16;接着,在原位形成[TEMPO]的促进下进行分子间Michael加成反应,生成两性离子中间体17;随后,亚甲基负离子进攻N-氨基吡啶生成8;然后,中间体8在[TEMPO]存在下被氧化成亚胺18;最后,18经由[TEMPO]或TEMPO介导下芳香化过程,形成目标产物。
图4. 控制实验及机理推测
(来源:Org. Lett.)
最后,为了体现该反应潜在的应用性,作者还利用此方法对市售药物氯雷他定、阿比特龙以及美托查尔酮进行了后期官能团化修饰(图5A)。在标准反应条件下,该反应可以以60%-75%的收率、单一的区域选择性地将上述药物分子转化为含吡唑并[ 1,5-a ]吡啶结构的衍生物。并且,作者对用来制备2020年FDA授权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塞尔帕替尼的关键中间体9a进行了三步一锅法的克级合成研究(图5B),以单一的区域选择性、81%的高收率得到吡唑并[ 1,5-a ]吡啶中间体,极大地缩减了现有步骤。
图5. 应用示例
(来源:Org. Lett.)
总结:
综上,作者以N-氨基吡啶和多种α,β-不饱和化合物为原料,通过一步[3+2]环化-芳构化反应,以TEMPO为氧化剂和Lewis酸催化剂,发展了一种温和、高效、区域选择性可预测的合成吡唑并[1,5-a]吡啶的方法。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Organic Letters(DOI: 10.1021/acs.orglett.2c00035)上,该论文作者为:Amu Wang、Ya-Zhou Liu、Zhongke Shen、Zeen Qiao and Xiaofeng Ma。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启动资金等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研究学院合作JACS:中继的质子协同电子转移(Relayed-PCET)机制研究
●西安交大何刚课题组JACS:具有空间共轭的邻三联苯紫精用于增强光催化氧化偶联和析氢反应
●中山大学王洪根课题组:碳-硼键超共轭效应与硼迁移型半频哪醇重排反应
●四川大学冯小明课题组Org. Lett.:D−A氮杂环丙烷与异腈的不对称[3+1]-环加成反应构建手性氮杂环丁烷
●南京林业大学赵斌林Org. Chem. Front.:铜催化多组分反应构建三氟甲基联烯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