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进出口经理人 Author 进出口经理人

涉尽风涛,历遍险途,外贸已然走向成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一直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全球经济衰退和需求不振中发展,表现出很强的韧性。
以2009年历史低点为转折点,在2010年强势反弹之后,我国外贸进入震荡通道之中:2015年,因连续几年全球需求疲软,我国外贸再创一个相对低位;2016年,外贸进出口压力较大,在增长与下降之间胶着;2017年是外贸企业信心恢复的关键年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从“双降”转为“双升”;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外贸延续了“稳中提质”的主基调,实现稳定增长,同时民营企业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见图1)。

在反弹与下降之间,外贸每次都受到重要因素的影响,如需求减少、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壁垒增多等,但最关键的是这些因素背后由各国经济基本面共同支撑的全球贸易基本面的健康程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造成的重重压力之下,2020年,我国外贸又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给前几年“稳外贸”成果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不过,将2020年放在这样一条清晰的外贸发展脉络中看,或许疫情将成为一个“小插曲”,它终将难挡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朗朗大道。我国及时实施一系列“稳外贸”措施、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对出口支撑作用明显、东盟成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民营企业成为“稳定器”、外贸数字化提速等,都为我国外贸复苏注入了能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1—7月,我国外贸回稳向好、好于预期,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长10.4%,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

2020年,因出现不可抗力因素——疫情,外贸企业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为了解外贸企业的生存实况,《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第9次发起并完成“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调查期为2020年4月15日—8月15日。从调查结果看,与往年相比,外贸企业的选择排序出现较大程度的“洗牌”,一些调查项排名明显前移,如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及贸易风险加大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外贸企业对出口预期的态度普遍不乐观,“下降”成为关键词;面对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升级,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运用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调查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共收到582家外贸出口企业的反馈。分行业看,机电行业企业最多,占44.8%,比2019年提高9.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企业排在第2位,占20.7%,比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接着是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0.3%,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8.6%,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6.9%,医保行业企业占3.4%,其他行业企业占5.2%(见图2)。

在历年调查中,生产型企业都是最大的样本类型。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仍然最多,比例为62.1%,比2019年(49.7%)大幅提高12.4个百分点;服务型企业占比为19%,相比2019年(29.5%)下降幅度较大;流通型企业占比为15.5%,比2019年下降2.4个百分点(见图3)。

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重回首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各调查项排序出现“大洗牌”,在本调查发起9年期间尚属首次。“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打破过去3年“成本上升”独占第1名的局面,以35.3%的比例拔得头筹,比2019年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与2019年相比,“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从第6位一举上升到第2位,“贸易风险加大”从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见图4)。

这3个调查项排序前移反映了疫情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第一,外贸企业出口受阻,国外订单明显减少,企业经营压力倍增;第二,疫情直接导致贸易风险加大,进口商取消订单、无法顺利收回货款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市场转移,使外贸企业感受到更大的周边国家竞争压力。订单是实体外贸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订单,就没有生存的“粮食”,其他一切相关经营活动也就几乎失去了意义。从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开始,我国外贸企业就持续受到订单减少的冲击。2020年,疫情更是重磅一击,除了医疗相关产品出口大增,大部分出口企业生意难做。随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疫情的总体好转,订单或有一定的恢复增长。

由于以上3个调查项强势前移,2019年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成本上升”和“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下滑至第4位和第6位。这并不是说这两个因素不重要了,而是在国外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对订单减少、贸易风险等因素的感知相对更加强烈。如果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生存,那么研发更是无从谈起。实际上,“成本上升”多年来一直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等持续上升,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部分产业转移到成本“低洼”国家的原因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企业的减税降费诉求,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不过,疫情也会带来新的成本,如国际货运物流价格提升、应季商品滞销等成本。

相比2019年,本次调查中“融资难、资金紧张”与“汇率波动”调查项互换位置,前者上升两位至第7位,后者从第7位下降至第9位。尽管多年来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产品创新,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相关产品,但是融资难仍是企业面临的长期难题,未有明显改观。工厂不运转,资金链将更加脆弱,这充分体现在此次疫情中。国民经济环环相扣,2020年2月和3月,经济活动减少,生产制造几近停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金融行业必然受到“牵连”。加之疫情导致企业破产风险增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更加谨慎。

另外,2017—2019年,“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调查项凸显,基本保持在第4位或第5位,本次调查排在第5位。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深度竞争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不断提升,引起了以欧盟、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的忌惮,近几年频频设置贸易壁垒,导致贸易摩擦明显加剧。在全球价值链中,中高端竞争浮出水面,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学习更多深度竞争的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这同时需要国家层面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量,减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时的后顾之忧。

出口最多的地区分布:欧盟超美国获“老大”头衔,东盟成“隐形冠军”

从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美国、欧盟和东盟始终是我国外贸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区,其中美国和欧盟你追我赶,一直“霸占”前两位。2018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我国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地区。在2019年调查中,美国再超欧盟,站上第1名。2020年,欧盟反超美国,夺回第1名的宝座(见图5)。东盟多年牢牢守住第3名的位置,悄然积蓄贸易力量,已具有排名“超越”的基础。

事实上,从进出口额看,东盟已经实现超越。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疫情间隙,东盟超越欧盟,晋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0年7月已经保持5个月。在两年时间内,东盟“两级跳”,在我国贸易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愈发凸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东盟于“乱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0年以来,在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市场经济和贸易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一匹“黑马”。“东盟超越”是我国外贸企业市场布局优化的一个珍贵的缩影,未来潜力仍待释放。

中美之间的贸易依照巨大的惯性往前滑动。一是外贸企业层面的惯性。多年来,美国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之一,即使近几年受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影响,出口开始不顺畅,外贸企业却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打拼才能在美国当地站稳脚跟。因此,一下抽离出来也并不现实。另外,企业找到并培育合适的替代市场也需时日。二是国家贸易关系层面的惯性。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它所运转的经济“火车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也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大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惯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强劲存在。2020年前7个月,我国与美国贸易额再次下滑,其中出口额同比下滑7.3%,进口额同比下滑3.5%。

在本次调查中,另外两匹“黑马”——中东和东欧也值得关注。其中,中东自2018年成为调查项起,便排在东盟之后,占据第4名的位置,至今已经保持3年;东欧多年排在靠后的位置,2020年突然前移到第5名(2019年排在第9位),排到了日韩市场之前。中东和东欧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外贸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另外,本次首次加入“一带一路”市场总调查项,排在日韩之后。

企业对主要市场出口预期悲观氛围浓厚

在“未来1年企业对主要市场的出口预期”调查项中,相比2018年和2019年,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下降”的比例在所有被调查市场中均大幅提升且排在第1位,选择 “持平”和“增长”的比例均下降,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其中,北美市场预期“下降”的选择比例最高,达74.2%,比2018年和2019年分别高30.8个百分点和37.4个百分点;接着是拉丁美洲市场预期,选择比例为69%。近几年,企业对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场出口预期均比较悲观。从所有被调查市场总体来看,2018年,“持平”主导了企业的选择,同时“增长”有一定的空间;2019年,“下降”风头更胜,“持平”退居二线,“增长”则乏力;2020年,“下降”彻底主导企业选择(见图6)。对比3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和2019年企业对大部分市场的出口预期都更加谨慎,而2020年已上升为悲观情绪。

如果说2018年和2019年调查中“美国”因素主导市场情绪的话,那么2020年“疫情”因素略胜一筹。总体来说,外贸企业这几年步步艰难,不仅有美国加征关税这样的人为因素,而且面临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因素,更有来自产业转型升级和外贸数字化等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需要解析自己、了解别人,把握时代节奏,尽量修炼内功。

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预期:“双下降”再次现身首位

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从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看,2016年出口低谷时,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最多;2017年出口信心恢复之时,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最高;2018年,受贸易摩擦影响,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最高;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再次登顶,为25.4%;2020年,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32.8%,比2019年高出10.3个百分点,排在首位(见图7)。不过,2020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也不小,达到20.7%,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贸企业在应对突发风险时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对于“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调查项,2017—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均为最高,而2020年形势大转,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62.1%,比2019年大幅提升34.9个百分点,这在多年调查中属于首次。接着是“规模持平,利润持平”,企业选择比例为12.1%(见图8)。总体上看,企业对2020年自身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比较悲观。

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电商平台首次超过参展成为第一选择

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参加展览”始终在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方式中占据第1名的位置,但在2020年调查中,这一地位被“电子商务平台”方式撼动,退居第2位,企业选择比例为29.8 %,比2019年下降5.1个百分点;而本次“电子商务平台”方式的企业选择比例为31.3%,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在2020年疫情之下,大多数国际展览无法在线下正常举办,加之国外疫情蔓延导致商务人员出国困难,因此选择“参加展览”调查项的比例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增长点,较好地支撑了202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为“稳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的选择比例也有明显上升,选择比例为21.4%,比201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见图9)。

化解成本压力:支持出口转内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企业化解出口成本上升压力的方式基本无变化,排在前3位的调查项一直是“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但在本次调查中,“加强管理”调查项排名大幅下滑3位,排在第6名;而“通过谈判让国外进口商分担”“向上游企业压价”以及“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整体前移,分别排在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仍然保持前两名地位(见图10)。

在疫情中,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凸显,通过谈判让国外买家分担和向上游企业压价是比较直接的缓解成本压力的方式,因此排名上升。而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成为现实选择。在出口转内销方面,国家于2020年6月专门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为未来储备:持续打造自有品牌,赋能国际竞争力

从2014—2020年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看,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直在提升,分别是40%、45%、47% 、48%、51%、53%、55%(见图11)。随着我国外贸向纵深发展且鼓励创新和技术研发,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遭受“围追堵截”形成的效应,预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扩大。

在2020年“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超过50%的企业最多,达到42.1%,略低于2018年的比例;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在10%~50%(含)之间的企业比例为31.6%;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少于10%的企业占比为26.3%(见图12)。

拥有获得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意味着拿到了参与国际市场中高端“领地”竞争的“王牌”。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高端位置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竞争将更加残酷。过去靠贴牌生产就能轻松获取贸易红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外贸企业只有自己有了核心技术或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与人较量,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近几年,美国有意为之,针对我国企业设置种种限制,侧面暴露了我国某些关键领域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实。打造技术,储备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相信我国将有更多企业推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

企业希望获得更多海外市场信息,尽量规避贸易风险

在“外贸企业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方面,2020年7个调查项的调查结果与2019年一致,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仍然是“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接着是“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和“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5%和19.7%,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另外,“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的企业选择比例较2019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见图13)。在主要由疫情和“美国”因素造成的复杂贸易环境下,外贸企业迫切需要获取一手的海外市场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规避贸易风险。

跨越疫情沟壑,接纳外贸数字化转型

2020年,外贸企业注定要与疫情斗智斗勇。因疫情影响范围较大,本次调查加入了相关调查项。“订单减少”是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选择比例为26.7%;接着是“原材料供应不畅”“物流货运受阻”“现金流紧张”和“用工困难”,选择比例分别为23.8%、20%、17.1%和10.5%(见图14)。关于“何时能摆脱疫情影响”,“2021年以后”的企业选择比例最高,达45.6%;“2021年”的选择比例为31.6%;“2020年下半年”的选择比例为22.8%(见图15)。由此可见,企业对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不乐观;反过来看,疫情或对企业经营产生2~3年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下外贸企业因疫情遭受了损失,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疫情也加快了外贸数字化进程,让更多企业加速融入这些年数字化技术打造的线上世界。数字化的外衣固然好看,但更为动人和关键的是打造数字化的内核。以2020年第127届广交会线上举行为时间节点,期待外贸企业全面拥抱数字化。

2020年以来,国家密集推出“稳外贸”措施,涉及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通关成本、促进外贸运输便利化、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多个方面。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推出15条措施,持续为“稳外贸”加码。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当前外贸已现好转迹象。过去20多年,我国外贸企业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险滩暗礁,这些终将沉淀为一份定力。2020年,相信外贸企业能够书写好“生存”这一命题,并为未来蓄力。



相关链接:

前8月外贸数据公布,出口年内首次正增长!

从2000到2020 风雨二十年外贸大事记

下半年外贸外资怎么稳?商务部剧透三个不为人知的绝招


来源/进出口经理人


责编/李晓红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点“在看”的人,都变好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