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华侨大学黄日涵:沿着“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到了北极

国际化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0-10-2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周年之际,中国一带一路网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日涵教授。

  • 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带一路”扮演着重要的指南针角色。

  • 面对“走出去”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企业需要做足功课。

  • 中国的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全球是必然趋势。

▲ 黄日涵教授在北京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图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深夜,我在北极看到了华为的广告”

镜头前的黄日涵告诉我们,早在2014年初,他就开始接触了“一带一路”的研究。“2013年秋,习总书记去哈萨克斯坦,然后去了印度尼西亚。随后‘一带一路’这个概念就被提出”,黄日涵介绍道,“但实际上当时国内关注‘一带一路’的学者还不是很多,所以我印象很深。”

2014年,黄日涵还只是对“一带一路”有个断断续续的研究。2015年4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找到黄日涵,希望他能帮忙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一带一路”的研究所。“所以我觉得2015年是我开始系统性的研究‘一带一路’的起点,随后也出了很多的文章评论,包括视频的节目。”

黄日涵就这样开始踏上他的“一带一路”调研之路。

企业“走出去”一直是黄日涵重点研究的领域。伴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而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带一路”扮演着重要的指南针角色。截至2019年底,中国超2.7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4万家,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都有中国的投资,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7.2万亿美元。今年前8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同期总额的17.2%。

黄日涵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我飞到了挪威的最北部的一个城市叫特罗姆瑟去参加一个会议。它是在北极圈的一个小城市,我一下飞机四周可以说是冰天雪地,下着特别大的雪,除了机场外的所有道路都被大雪覆盖。”黄日涵说起他的经历,“但是我一出机场,我看到了华为的广告,很大的一块广告牌。所以那个时候你就觉得:我的天,中国的企业真的是走向全球了。”

“大家用中国企业的产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谈及中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哪一领域的企业让黄日涵印象深刻,他表示很多走出去的高科技企业,正是代表着中国科技的崛起和兴盛。

在7月31日,全球权威市调机构Canalys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在详细的手机市场份额排行榜中,华为以19.6%的占比拿下第二季度全球手机销量冠军,同时这也是中国的手机厂商第一次登顶全球手机销量榜首。

黄日涵认为,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高科技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它代表中国崛起,中国力量的上升。在他们背后,是强大的中国做他们的后盾。这些企业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所以大家才会用它,这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的精神跟中国的制造理念传播到全世界。”

他接着说,“我参加很多的国际上的学术会议,很多议题都不包括中国,但一聊到科技,大家都会提到华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这样的中国企业。”

▲ 黄日涵在哈萨克斯坦调研中哈油气管道。(受访者供图)

“不用怕,我们遇到的问题,美国、日本他们也遇到过”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中国企业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境:中国驻巴西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官方网站显示,巴西共有各种捐税58种,按行政可以分为联邦税、州税和市税三级,各式税收令人眼花缭乱;华为的麒麟芯片在下半年生产受阻,届时华为手机的竞争力将会下降;字节跳动的社交媒体软件Tik Tok在海外的发展也屡遭限制。

黄日涵对此倒显得没有那么担心,“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的开放包容的心态,你要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你的企业一定是走出去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华为这些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他吃了很多的亏,这很正常,因为以前没有成熟的经验。我自己在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我问过很多国资委的领导以及国内的权威专家,为什么中国这块研究的这么少?他说以前不需要研究企业走出去,但是大家看看今年的世界500强数量,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也恰好反应了其实我们一直是在发展,在进步,才会遇到问题。”

黄日涵回忆说,“在去年的年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教授来跟我交流,我就问他,因为他也做企业走出去研究,我说你以前关注美国企业走出去,跟日本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你发现他们也会面临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了吗?他说是的,以前美国企业走出去别人质疑,日本企业走出去他们也质疑,为什么他们现在会质疑中国企业呢?因为他们还不信任我们,以前没接触过,所以逐渐的,中国企业越走越好以后,他们就会信任我们。”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走出去的企业得做足功课”

而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更好地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去解决遇到的问题,黄日涵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企业要符合当地的需求,我们所提供的跟你当地需求要结合;

第二,可以通过一些比如说合作的方式进入到当地,这样的话受到阻力会小一点;

第三,在走出去过程中同样要做足功课。很多企业在出去过程中他可能没有想清楚我要做的功课:他们当地法律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营商环境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

对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来说,做足功课非常重要,而国际化人才的储备也同样非常重要。“目前对于中国很多企业来说,他们的国际化人才特别匮乏,”黄日涵介绍道。

在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这样一句话,“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这句话出自《古兰经》。而现在,除了培养国内的“一带一路”人才外,也有很多学校、企业培养了一批“知华派”,帮助他们获取中国的知识。

黄日涵以华侨大学为例介绍道:“我们和很多跟东南亚国家合作,包括泰国在内,我们培养了很多政府官员,让他们更了解中国。在前两年,我们还做了一些‘一带一路’沿线的政府官员的晋升班,比如说在斯里兰卡的有10来个海军的准将到我们这来培训,其实他们对中华文化特别有兴趣,他们想来了解中国,后来回去以后都成为了传播友谊的使者。所以我想培养‘知华派’也很重要”。

“我跟印度人说,你们去过汉班托塔港吗?”

此前西方有媒体报道,中方用“债务陷阱”让斯里兰卡将汉班托塔港拱手相让,并称中方在斯建设汉班托塔港有军事意图。针对外媒经常说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建设大型项目给合作伙伴国家造成严重的债务这一观点,黄日涵教授笑了,这样的谣言他听的太多了。

“去年年初,我在伦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谈论‘一带一路’在南亚投资。很多印度人就说你们中国人在搞‘债务陷阱’,什么新殖民主义说了一大堆。说完以后我就问印度人一个问题,我说你提到了‘债务陷阱’在汉班托塔港口,请问你去过吗?他愣住了,大家没想到我问他这个问题。”

黄日涵谈了他对到一些印度人的逻辑的理解:“印度人总觉得印度洋是他的,我们中国人不能来整个印度洋地区投资,哪怕是帮助当地发展的,他都不能认可。实际上,印度没有很强的基建能力,没有办法帮助斯里兰卡建设汉班托塔港,他没有能力帮别人修,也不准中国来。”

▲ 黄日涵在哈萨克斯坦调研中哈油气管道。(受访者供图)

“是陷阱还是馅饼,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维奥思社发布的《数字2019报告》显示,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34.84亿人,而Facebook的全球用户数量达到21.21亿人,占全球份额的61%,几乎占全球社交媒体用户的三分之二。全球社交媒体使用地图则显示WhatsApp和Facebook涵盖了92%的国家,整个西方的话语权大部分在这些媒体手中。

“新闻媒体特别是海外媒体的舆论话语权的缺失,是目前走出去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黄日涵谈到,“实际上我们做的是实实在在的惠民馅饼,而‘债务陷阱’是炒作出来的一个假陷阱。然后很多人在想为什么你做了那么多,还是那么多人骂你呢?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传播的渠道和途径,话语权在他手里。”

他回忆了一个小故事,海外有家中资企业拿着给当地老百姓修房子、发食物的材料找到当地电台,希望能够报道下。电台回他,我是美资背景的电台,凭什么帮你中国人发。“有一个客观公正能让中国说话的平台,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要把真正的中国故事讲述出去。”

但黄日涵也承认,建设一个国际舆论平台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很多渠道都被欧美国家垄断了。“罗马也不是一天两天修成的,”黄日涵对前景很看好,“我们看看在美国包括在全球用Tik Tok的人群普遍年龄在都19岁到35岁之间,这些年轻人代表的是未来。他们愿意倾听中国的声音。”

“中国现在真的是在接地气地‘走出去’”

黄日涵回顾这几年和团队走过的“一带一路”科研路,感受颇深。“从我刚开始关注‘一带一路’研究,那个时候都在研究‘一带一路’意义,它跟丝绸之路的区别,后来研究我们应该怎么‘走出去’,应该怎么做工业园区,怎么开工厂,然后怎么样避免被骂。每一项都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象化,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的企业现在真的是在接地气地走出去。”

疫情期间,海外的“一带一路”建设也依然没有停止,雅万铁路、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只要中国保持着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发展,‘一带一路’一定是向前发展的。一个世界级的大国,一定是有世界级的企业、有世界级的项目、有世界级的担当,所以我们走向全球是个必然的趋势。现在我们世界500强数量超过了美国,我想这个数量以后会更加稳固,而且会不断上升。”多年深耕“一带一路”研究领域,黄日涵对此很有感情,“因为中国是一个有14亿体量的大国,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政府是全球最优秀的。”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中巴经济走廊进入新发展阶段

尼泊尔驻华公使:期待“一带一路”为中尼高质量合作架起桥梁

后疫情时代 站在“一带一路”巨人肩膀上应对危机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林徽东、李晓红 摄影/剪辑丨吴光中

责编丨曹家宁 审校丨陈晓宇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有哪些金句?

“一带一路”七周年大事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