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北京大学翟崑:东南亚将成为“一带一路”与双循环的融合区

国际化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0-10-29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翟崑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翟崑,通过采访的形式,对“一带一路”相关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及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翟崑,曾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全球、周边地区及国别(尤其是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综合研究和科研管理。

东盟是疫情后“一带一路”重启的首要之地

今年年初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贸合作逆势增长。今年1-8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到4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认为,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原因是什么?

翟崑: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最大的亮点是东盟。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谁都想不到的。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是从1991年到现在,中国和东盟一直在发展伙伴关系,形成了非常好的基础,双方贸易每年都有非常大的增长,高峰时曾达到每年20-30%的增长。

第二点,有技术性的原因。欧盟有重大的变化,英国脱欧,英国跟中国的贸易,不能算到欧盟里,所以欧盟和中国的贸易掉得很厉害。

东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国家的空缺,美国、欧洲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还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做支撑。2013年以来,中国发展“一带一路”,跟更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去做贸易,打开我们双向的市场,重大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让人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战略意义。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和东盟在经贸合作的发展上,趋势是什么?

翟崑:从“一带一路”角度去观察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话,我们一般是从五个路径。

第一就是中国和东盟会在政策方面优化制度化合作。中国和东盟建立了面向2030年的战略伙伴关系,未来10年、20年我们的蓝图很清晰。中国和东盟现在是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

在去年,李克强总理在跟东盟国家领导人开会的时候,确定了“一带一路”和东盟的互联互通对接,在政策上给未来双方的关系给予一个保证。这是近40年来中国和东盟发展经验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有制度化保障。

第二条我们有设施、贸易、资金,这三大项作为支撑。在“一带一路”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设施、贸易还有资金,我们把它叫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还有资金融通,就这三块而言,在“一带一路”所有国家当中,东盟应该是最好的,它作为一个整体是最好的。单个国家,像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也都是名列前茅。

我们在北大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课题组的名字叫“一带一路”五通指数课题组,“一带一路”五通就是五个合作领域,我们进行量化。首先是设施联通,东盟离我们很近,像中老的铁路、中泰铁路、东盟四十几个港口,大部分都由中国维修、建设。现在还有空港、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都在进行设施的联通。在数字设施方面,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所以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会有大的发展。像华为在欧洲在美国受挫,但是东南亚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欢迎华为的。

贸易方面已经第一名了。投资方面,东南亚也是中国投资比较多、比较成功的地方,这个地区相对稳定,有制度性规定。像在南亚、在中亚,他们经济的营商环境没有东盟好,而在东南亚,像泰国、菲律宾、越南,整体在往上走。这些新兴国家,就成为中国在东盟的主要投资地。这样看下来,东盟还是最佳的投资地和合作地,所以疫情后,东盟仍然是中国“一带一路”的优先地区和方向。

最后一点是民心相通。举个例子,根据评估,中国人最喜欢的世界10个旅游地当中,至少3到5个是东南亚城市,曼谷、新加坡、巴厘岛等,所以中国人只要一出游,首先想到的是东南亚。现在东南亚正在制定政策,把旅游尽量打开。曼谷最近也在制定政策,就是继续微笑欢迎中国客人。疫情之后大家都要发展经济,旅游也是东南亚的一个强项,所以综合看下来,东盟在我看来,是疫情之后“一带一路”重启的首要之地。

“一带一路”与双循环结合,东南亚将成为融合区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中央面对国内外新形势,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中国一带一路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翟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有7年了,这7年是中国内外融通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但是疫情冲击下,整个世界都可以分成疫情之前的世界和疫情之后的世界。疫情影响了所有的事情,也包括“一带一路”,在一开始的时候,尤其在12月底、1月、2月,疫情就把“一带一路”给阻隔了。

“一带一路”是要互联互通,但是被疫情打断,打断之后,我们还要不要再继续去做“一带一路”,其实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但这个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3月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办公室主任会议,强调“一带一路”要继续推进。没过多久,“一带一路”就重新启动了。

中国一带一路网:针对新的变化,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翟崑:在疫情之前,我们看到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全球化大于逆全球化,我们也很少听到要把全球化阻断的问题。但是疫情之后,我们面临全球化断裂的现象。全球化断裂之后,我们的政策是继续补上全球化的链条,产业链、供应链,还是说就让它断在那了?

中国采取的政策就是补上,这对全球都有好处。但像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他们就采取了去全球化的政策,具体表现就是跟中国脱钩。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必须对于自己的内外融通的发展战略进行一个调整。

这个调整经过学术界、政策界讨论,最后形成了双循环的说法,双循环讨论一直是有的,但是对于内外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次都有新的论述,现在新的论述是以国内这个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适应当下疫情期间,全球化断裂,中国尝试并且努力去推进地区化和全球化政策的整体背景的。这是我理解的双循环。

中国一带一路网:双循环与“一带一路”有着怎样的关系?

翟崑:在双循环过程中,我们要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方向。在过去7年,中国和138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我们要选择重点,选来选去还是东盟。因为刚才我们讲到它的一些优势和条件,所以我觉得东盟或者部分东盟国家,将会成为双循环的首选。

刚才讲“一带一路”,首要是东南亚地区,那么“一带一路”现在要跟双循环结合起来,所以东南亚这国家成为双循环的重叠区也好,融合区也好,或者是枢纽区也好,就是这个概念。

今年9月10-11号的时候,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福建的泉州开了2020年的“一带一路”的重点工作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提出了4点工作任务,第一个就是落实双多边,第二个是重大项目,第三个是防范风险,第四个是促进双循环。

所以,无论是从经济上来看这个事儿,还是从战略上来看这个事儿,东南亚都是一个首要地区。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这个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该如何发展?

翟崑:疫情给“一带一路”造成冲击,最大的冲击是把互联互通给打断了。现在我们把互联互通再连接起来,尤其是全球互联互通。

去年习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就提出来,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线。

我们从五通方面去看,首先是政策怎么沟通,只能通过打电话的形式。疫情期间,习主席经常跟各个国家领导人,用电话的形式来说明我们继续做“一带一路”,而且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继续推进“一带一路”。

第二个是设施联通,很多项目是基础设施项目,但是受疫情影响,各个国家都没法进行项目的建设。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对于未来营商环境的改善而言,都是负面影响。怎么办?在新的经济条件之下,促进数字贸易和数字跨境贸易。通过这种方式,再去建立中国跟这些“一带一路”国家最基本的联通,进一步在疫情之后发展数字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

第三个是在贸易方面,这几个月中国产品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尤其是必需品,这跟我们一开始想象的不太一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口罩,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第四个,在投资方面,因为各种不可抗因素有所停滞,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投资的项目,需要续签的项目,所以我觉得在“一带一路”正式重启之后,这方面也需要加强,但是这次加强需要更加严谨细致。

最后是民心相通,疫情对民心相通造成了巨大的阻隔。最简单的,旅游就没法进行了。

跨境电商推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

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助跨境电商创造出更多、极好的用户体验场景和交易场景。

跨境电商不仅仅是技术推动,在政策方面,按照国家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新业态之一,跨境电商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外贸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与东盟卓有成效的贸易往来中,跨境电商功不可没。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中国与东盟的外贸中,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如何?

翟崑:中国和东南亚的数字经济合作比较早,也比较快,发展层次比较高,大概有这么几个层次,首先就是跨境数字贸易,大家经常讲到的水果,在疫情期间,依然能吃到东亚的水果,东亚也依然能吃到中国北方的水果。

第二个层次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在就促进新一轮数字经济展开合作,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有政策才能继续往前推进。

比如说广西,广西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门户,每年会开中国东盟博览会。最近国新办刚发了新闻,就是在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峰会,还有就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都是在广西进行。广西最近成立了中国和东盟数字贸易的中心,专门去推进。

现在各方都在推,包括企业最近也在做一件事情,推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例如中国在菲律宾的企业和当地一些企业、政府部门,会共同举办有关数字经济的论坛,通过把多利益相关方请过来一同去讨论,形成一些建议给各自的政府,让他们去推进。这是中国和东盟之间形成的工作惯例。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您看来,发展数字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翟崑:首先是来自地缘政治的挑战,因为中国和美国现在的关系,美国在全方位地打压中国,那么数字经济这一块是我们的应有之义,是必然要做的。

现在东南亚是美国和中国竞争数字经济影响力或者是数字治理影响力的一个关键战略场,因为在这方面,使用谁的数字基础设施,将会形成相应的规则,这都会影响到中美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

另外一方面就在本地区,仍然存在着例如法律、风俗习惯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克服。有些东西在中国开展得顺风顺水,但是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得改变具体的设计和做法来适应这个地区,如果不适应,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一带一路”上的研究与教育

治学与人才培养,成为“一带一路”长久发展的根基,教育、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翟崑教授从自身学术经历与培养人才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是如何进入“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

翟崑:在“一带一路”开始之前,我们就开始了类似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一带一路”在我看来,是一个内外融通的发展战略,把中国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连接起来。我的研究宗旨就是把中国的国家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连通起来,所以我把它叫做内外融通的发展战略。

在正式提出“一带一路”之前,我们也一直在做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政府的咨询工作,一直就想的是把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怎么跟国际上的东北亚、中亚、南亚、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大洋洲结合起来。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哪方面人才?该如何培养?

翟崑:需要培养的“一带一路”建设人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外交人才,第二类是专业人才,第三类是语言人才。

“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了。你看现在从中学生、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博士后,他们考试写论文都有“一带一路”,所以可以看出穿透性到什么程度了,这就给“一带一路”在中国的普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基础。

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内外融通,是国家发展的密码

采访的最后,翟崑教授这位在“一带一路”领域有过诸多探索与试验的专家,表达了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感受,言语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强烈信念与憧憬。作为百年大计,“一带一路”建设持续不断发展,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研究“一带一路”这么多年来,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翟崑:长治久安是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理想,但长治久安并不容易,因为要受到内忧外患的影响,所以要想长治久安,就要解决内忧外患,如何解决内忧外患呢?

通过内外统筹的方式。所以我们老说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就是内外融通,相互有一个协调,这个路径一直到现在,所以我把它叫做中国国家发展的一个密码,就是内外融通,就是“一带一路”。新时代中国为了长治久安,为了国内和国际共同发展,所设定的这么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应该是要持续下去的,我们已经进入到疫情世界之后的高质量发展的2.0版,所以还要继续走下去。


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带来新机遇

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东盟实施5年升级计划,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记者丨李晓红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北二外梁昊光:51%!“一带一路”投资安全指数突破临界点

国研院董漫远:美国在中东没做到的事,中国做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