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新形势下,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紫荆 Author 紫荊HK
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下,世界各国生产活动或放缓或停止,人流物流受限,供应链产业链堵塞不畅,全球联通融合面临巨大挑战。
疫情下各国隔离封闭与“一带一路”倡导的互联互通相背而行,“一带一路”建设因而受阻,“一带一路”国际舆论环境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面对这种情况,应系统总结梳理,谋划应对之策,对外讲好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故事,增强中国的国际舆论话语权,为“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疫情及其带来的连锁综合效应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受疫情影响,全球劳动力、原材料、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性减弱,一些“一带一路”项目进度可能减缓。多数受阻项目的东道主国舆论对此有客观认知,能够认识到困难是暂时,是可克服的,不会影响项目整体建设,对顺利完工保持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不会阻滞“一带一路”项目整体进展。老挝《万象时报》、马来西亚《星报》等多家东南亚媒体关注中老铁路建设,看好其对老挝经济的促进作用。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国际关系委员会成员、“一带一路”专家俱乐部成员阿依达尔 ·阿姆列巴耶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可期,疫情不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英国议会跨党派“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工作小组创始人希迪齐教授称,疫情后中英两国有望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规划上开展有效衔接,特别是在英国北部地区发展规划上,通过“一带一路”把北部地区的发展繁荣与其他地区有效关联起来。
期待疫情后“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恢复能够发挥“引擎”拉动作用。南非主流媒体“每日独行者网”刊文认为,“一带一路”发展势头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影响,但仍可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非洲国家和区域组织应继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使其真正成为非洲大陆打造区域价值链、发展制造业和创造就业的平台。尼日利亚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团结合作的理念在疫情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非洲各国作为倡议关键伙伴,应在“后疫情时代”通过更坚定地参与“一带一路”进程来实现经济复苏。被誉为“金砖之父”的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吉姆,奥尼尔勋爵认为,疫情危机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望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
赞赏“健康丝绸之路”具有前瞻性。美国彭博社评论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丝绸之路”体现出比“一带一路”倡议更能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善意。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专家认为,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医疗支持,疫情是中国展示领导能力和责任的黄金机会。新加坡《海峡时报》称,“健康丝绸之路”将帮助北京在满足其“一带一路”倡议伙伴的长期需求的同时,缓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美国《财富》杂志和《芝加哥论坛报》均认为,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贸易和基础设施倡议的延伸。
全球疫情并未浇灭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热情,也没有让沿线国家失去信心。其中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在过去七年里切实抓准了沿线国家的需求,通过扎实推进,取得具有普惠性的建设成果。即便是遭遇暂时困难,沿线国家仍旧给予“一带一路”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将之视为疫情后恢复经济的重要抓手。
囿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造成暂时困难,涉“一带一路”国际舆论环境有所波动。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媒体本就一直对“一带一路”持偏见、否定甚至敌视态度,疫情不仅未改变它们对“一带一路”的负面感观,反而使这种情况有所加深。这些媒体借机炮制了一连串的质疑声音,企图在国际社会唱衰“一带一路”。
鼓噪“一带一路”难以持续论调。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因资金、人员、原材料难以一时到位,进度受到一些影响。西方媒体对此故意夸大,抛出“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受挫、项目停止、资金链断裂等不实言论,声称项目难以为继,将成为“烂尾工程”,这让外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产生疑问。英国路透社夸大“一带一路”建设受影响程度,宣称疫情防控致使人员流动和物资供应受阻,甚至预测“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成为疫情造成的“黑天鹅”效应的受害者。美国《基督科学箴言报》将多国为防止疫情扩散而设置的种种限制视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遏阻的关键要素。
炒作“债务陷阱论”。疫情发生后,多数沿线国家经济遭受冲击,偿还债务问题愈加突出,部分西方国家媒体趁机炒作“债务陷阱论”,将共建国家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有意勾画中国“恶劣债主”的负面形象。日本《外交学者》刊文指出,疫情暴发后“一带一路”多数沿线国家陷入困境,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初步评估,巴基斯坦将承受82亿美元损失,以此抹黑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开展“债务陷阱”外交。
误读“数字丝绸之路”为“技术地缘政治战略”。今年以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继续引发西方国家的进一步警惕和排斥。从最开始推行大型基建项目发展到目前逐渐拓展到信息技术建设和推广,此番举动被一些媒体视为“中国的数字雄心”,称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欧亚大陆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与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开展竞争,是中国“新型霸权”和地缘扩张的表现。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所有数字项目的雄心壮志,是“新型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环球网站”也称,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实施“技术地缘政治”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举措。
宣扬“共建国家对华警惕论”。一些西方国家媒体用“两难”“平衡”“警惕”“担忧”等词汇描述共建国家在中国提供的“廉价融资”与美国的对华战略对冲之间选边站的矛盾心理,部分共建国家媒体也随之唱和。美国彭博社、《外交学者》杂志网站、《福布斯》杂志称,巴基斯坦、印尼和中亚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中国的不满和对倡议项目的消极态度。
此外,部分西方媒体利用涉及疫情的问题,向发展中国家煽风点火,削减其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性。例如,部分西方媒体向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和民众鼓噪“非洲公民在华遭受种族歧视”的不实报道,导致他们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中非合作产生一定负面观感,甚至有非洲国家传出威胁退出“一带一路”的声音。
这些负面论调与一些西方国家担忧惧怕中国崛起不无关系,它们总是认为中国的强大代表着非西方模式的崛起,打破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西方模式,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于是乎,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粉墨登场。部分西方媒体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扩张地缘政治的工具,热炒所谓中国借此“输出过剩产能”“污染环境”“制造债务陷阱”等一系列负面论调,以降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吸引力。类似负面论调或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对此我们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以理性冷静态度视之。
世界上任何发展倡议都要面对多元甚至极化的舆论评议,“一带一路”亦未能例外。无论是积极褒扬,抑或消极贬损,都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明辨是非,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对于批评性的善意提醒,要有宽广胸襟,虚心接受并改进;对于恶意抹黑无端攻击,要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以良言驱走恶语。
脚踏实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传播“一带一路”内核支撑。一个事实胜过千言万语,能够轻松击破不实之词,封住悠悠之口。建设好“一带一路”是传播工作见实效的根本前提,否则就会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说服力不强,导致“我说人不听,人听却不信”的尴尬局面。鉴于此,应及时总结疫情带给“一带一路”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加以弥补,赶上因为疫情而耽误的工期,以实际成果向外界展示,“一带一路”能够经受住考验,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弹性,对外唱响“一带一路”光明前景论。
精选疫情下逆势前行的“一带一路”故事,给沿线国家注入更多自信。疫情下不乏砥砺前行的“一带一路”故事,可以将疫情期间获得重大进展的项目、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等搜集起来,集结成册,用多语种向全球发布。比如,疫情期间泛欧5C走廊高速公路项目波黑查普利纳段平稳推进,可保按期完成;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面积断航停航,中欧班列逆市上扬,截至今年11月,中欧班列全年开行已达10,180列,再次创造新纪录,并运送大量防疫抗疫物资,在欧亚大陆间构筑起“生命之路”。
不回避外界质疑指责,积极回应化解舆论压力。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国际社会少数人士对“一带一路”负面评价越发“专业化”“精细化”,不再是倡议提出初期大而化之的指责,更多是对具体领域的指手画脚。在这种情况下,应汇总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质疑点,抓住逻辑漏洞,开展精准回击。一方面要针对“一带一路”负面舆论点,举办智库、企业、政府等领域人士参加的国际研讨会,破除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误解。另一方面,做好发展中国家的舆论宣传工作,推动中外媒体合作,联合制作“一带一路”专题节目,消解国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增加民众好感度,避免这些国家被一些西方媒体“带偏节奏”。
提升对外传播国际化水平,让“一带一路”声音唱响国际。“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却属于世界。中国一家难以完成,需要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保持“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的持续吸引力,“一带一路”建设方能行稳致远。要深度推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平台的国际化,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灵活运用国际互联网社交媒体,引导熟识海外社交软件和舆论特点的智库专家参与传播工作,深入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一带一路”深入人心。
(作者为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郑东超)
来源丨《紫荆》杂志
责编丨李晓红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