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沃辛汉玩转谍网 巴黎城血色婚礼 |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第四十四章

无事生妃 无事生妃 2022-03-15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第三部

  英国篇   

原创:嗔才人


往期回顾

玛丽·斯图亚特和诺福克公爵参与了试图颠覆伊丽莎白的阴谋。事情败露之后,女王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保玛丽,处决了“自己人”诺福克公爵。经此一变,众臣纷纷劝告伊丽莎白提前指定继承人,彻底断了玛丽觊觎英格兰王位的念头。可是伊丽莎白思前想后,还是找不出合适人选,不得不放弃提前指定王位继承人的计划。

女王天下卷


婚礼夜屠刀霍霍血洗新教
股肱臣谍网恢恢卫护女王


第四十四章 


处决了诺福克公爵之后,玛丽·斯图亚特也被严格监管起来,于是英格兰国内好些年都还算平稳。但是,国外局势依然动荡,尤其是欧洲大陆上的敌人。英格兰要面对的,有教皇的压力,天主教的威胁,西班牙的虎视眈眈;在国内,伊丽莎白一世因为没有丈夫,没有继承人,必然要受到玛丽·斯图亚特这个话题的困扰。


当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走入1570年,看似她已经根基稳固,国内风平浪静,实际上英格兰依然危机四伏。伊丽莎白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所依靠的无非是她自己过人的政治智慧,还有提拔贤能忠臣的识人慧眼。这里,将提到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另一位重臣:弗朗西斯·沃辛汉爵士。

弗朗西斯·沃辛汉爵士画像

@npg.org.uk

出于对形势的考量,伊丽莎白一世不得不把宗教政策向新教方向倾斜,利用新教徒的忠诚,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她登基后任命的第一任温和派的英国大主教帕克尔过世后(就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博林当年托孤的那位主教),威廉·塞西尔不失时机地推荐了具有强烈清教倾向的新主教人选格林达(Edmund Grindal)。虽然看出塞西尔明显有强推新教的个人企图,伊丽莎白还是装糊涂答应了这个请求。可是这个举动在几年之后,显然破坏了她一直想保持的宗教上的平衡。而弗朗西斯·沃辛汉爵士的得势,则更是标志着新教政策走向更加野心勃勃的层面。

Grindal主教画像

@artuk.org

沃辛汉绝对是英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人物,以至于电影《伊丽莎白一世》里面给了他相当分量的主角光环,把他的作用加以艺术化夸张,甚至把一些塞西尔的事迹都给套到了他头上。作为伊丽莎白一世身边最重要的特务头子,沃辛汉爵士一生的功绩的确不可低估。就他个人而言,也是个性色彩鲜明,棱角突出。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跟莱斯特伯爵相交多年,两人之间建立的极其深厚的情谊。要搁如今的腐女眼中,那简直就是掩饰不住的基情四射!

电影 《伊丽莎白》的海报 (1998)

沃辛汉也是个才子,曾在剑桥就读。当爱德华六世被玛丽一世取代之后,作为坚定而激进的新教徒,他没办法像老奸巨猾的塞西尔那样龟缩在英格兰苟且偷生。跟很多同时代充满热血的年轻朋友一样,他也加入了大批新教知识分子从英格兰流亡欧洲大陆的行列。一直到倾向于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之后,他才返回英格兰。而他最先发挥能力,崭露头角,是在破获里多尔菲阴谋叛乱的时候。接着,他就被威廉·塞西尔举荐,执行出使法国的任务。


相比西班牙人暗中一直支持玛丽·斯图亚特,法国王太后因为讨厌玛丽和吉斯家族,反而选择了相对中立的态度,三天两头地拉拢伊丽莎白。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让自己的儿子,法国国王的弟弟向英国女王求婚。塞西尔思量再三,决定派沃辛汉,这个坚定的新教分子去法国。此举显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暗中支持欧洲大陆的新教活动。

法国王太后画像

要说法国王太后想说服伊丽莎白一世嫁给她儿子的理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她问英国来使,你们的主子难道真的不明白,她现在整天面对那么多危险,那么多头疼事儿,不就是因为她非要逞能不嫁人。只要她肯找个好人家把自己打发了,再生他一大堆孩子,就不会再发愁谁敢打篡位的主意了。


因为自己生过十个孩子,凯瑟琳王太后一提起生孩子,就有一种歇斯底里的狂热。她教训英国使节:你们英国人怎么这么奇怪啊?女人哪儿有一辈子不嫁人的?别,别跟我说只要有一个继承人就够了,要生就得生他一群!其中嘛,男孩子至少也得要俩才算得上保险。(可惜的是,随着之前说过的诺斯特拉丹姆斯预言一次次地应验,这位王太后的一大堆儿子都在她生前死于非命,也是够悲催的。)


像伊丽莎白这种暧昧高手,一旦看出来法国明显的示好,自然又玩起了若即若离的把戏。没想到,不久之后两国的友谊却差点儿被葬送。那就是

圣巴多罗买大屠杀(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查理九世画像

@photo.rmn.fr

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历史上一直被描述为一个谦谦君子,个性软弱的老好人儿。他登基后,受到新教的影响越来越大,1572年8月,他把自己的小妹妹玛格丽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就是之前说过的风流放荡的小公主"玛戈",许配给了新教小国纳瓦拉的王子亨利·波旁(Henry de Bourbon 就是后来法国波旁王朝的开启者)。


查理九世积极撮合的这场联姻,其实从一开始就危机四伏。本来这个决定在天主教气氛浓中的巴黎就不太得人心,就连教皇都不愿意批准这场不同教派的结合,更不要说对天主教极其死忠的王太后。奇怪的是,一直对儿子操控极其强硬的王太后,这次却顺从儿子,没有对这场婚约从中作梗。但是,这却正是一场更大阴谋的开始。


关于这场婚礼的戏剧化矛盾,还穿插着个人生活上的小细节。国王的小妹妹玛戈公主,当时其实正爱着死忠天主教派的吉斯家族的一个少年(也有传说就是吉斯公爵本人)。为了自己的爱情,她死活就是在婚礼上不肯屈服。据传在婚礼现场,不得不由她的哥哥查理九世按下她的头,才强行完成了结婚仪式。看看,法国女人玩起“真爱”来,真是个个不要命,这个玛戈的真爱节奏完全不在玛丽·斯图亚特之下哇!(关于玛戈如何特立独行,追求爱情,在大仲马的小说里,更是被添油加醋夸张了许多。小说《玛戈王后》中写道,这对新婚夫妻貌合神离,互相看不上眼,甚至一见面就直接约定,新婚当夜绝不同房,玛戈还可以继续跟她的情人吉斯公爵共享欢娱。)

玛戈公主和亨利王子的画像

@bnf.fr


虽然困难重重,这对新人总算还是在充满浓厚天主教色彩的巴黎圣母院中完成了盛大的婚礼。可是,婚礼结束还不到五天,当新教人士依然在歌颂国王查理九世的宽容胸怀,欢庆自己的教派终于得到了承认之时,就发生了天主教血洗新教徒的大屠杀。参加婚礼的新教徒很多都是相当有地位的人。因为对这场“血色婚礼”毫无防备,直接在圣巴多罗买日的前夜,在巴黎城里被 “关门打狗” 屠杀了大半。


本来有预谋地杀戮只在巴黎新教人物聚集的场所进行,可是圣巴多罗买日的血腥气带起了整个法国范围内天主教势力的复仇火焰,他们对新教的反扑进入难以控制的状态。整个巴黎变成了一个大号修罗场,鲜血染红了塞纳河,至于法国各地的血洗行动更是持续了好几周停不下来,死者多达好几万人。因为天主教徒在这场婚礼前已经对新教徒们得意忘形的样子忍耐了好久,这下子仇恨终于有机会得以发泄。而这一连串的屠杀,也成为法国宗教革命的转折点,新教徒不得不放弃怀柔的幻想,开始面对现实思考,必须取得权力才是拯救教派的唯一途径。

St. Bartholomew's Day新教大屠杀

几天之后,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紧急派往英国的特使抵达了伦敦,试图向支持新教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解释自己并非对新教徒充满敌意,这一切只是一个 “不幸的意外”。法国特使在参见英国女王的路上忧心忡忡,他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么样的场面,连自己本次出使是否能保得性命都不确定。果然,虽然他匆忙赶路,尽快赶到了伦敦,伊丽莎白一世却把他凉了三天,才通知召见。而当他走入王宫,立马就被震住了。因为,从女王到臣子,英格兰的满朝文武全部身着丧服,气氛无比凝重。


法国特使一下子就没了底气,怯怯地想辩解这不过是一场误会,不幸局势失去了控制。伊丽莎白一世却一下子打断了他的狡辩,义正言辞地揭穿他,这么大规模的屠杀,必然隐藏着背后巨大的阴谋,必然是有人有预谋策划的。而且,一边说,一边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法国特使被搞得灰头土脸,哑口无言,以为这下子英法两国要彻底谈崩了。伊丽莎白却在最后,话锋一转,说她一直深信查理九世是一位正直的绅士,一个可以托付信赖的朋友,为了他,她愿意相信法国特使带来的解释。这一句话,又把两国濒于破裂的友谊给挽回了。

伊丽莎白一世画像 (1575)

@npg.org.uk

要说伊丽莎白这最后的妥协,也实在是无奈到了极点。她的国家无法承受动荡,她更无法面对同时与法国和西班牙为敌。当时,就在她的王宫外,就有无数群众高喊着新教要复仇,无数人饱含血泪控诉,法国人可以杀上万新教徒,为什么我们就杀不了一个玛丽·斯图亚特。伊丽莎白还是顶住所有这些压力,坚定地留住了法国这个暂时的盟友。她的隐忍并没有白费,不到一年后,法国国王终于排除万难,宣布了他的宗教和解政策,让教派之间的僵持冲突,暂时软化了下来。


而当时被派驻巴黎侥幸机警脱险的沃辛汉,发回了大屠杀惨剧的第一手报告。他本人也在不久之后被召回伦敦,正式开始组建情报机关的任务。


当时,英格兰面临的天主教威胁是来自整个欧洲大陆的。罗马教廷专门建立特殊的神学院,训练有武装力量的神职人员,特派到英格兰去颠覆那里的统治,恢复天主教的正统。而这些人,都是可以为了教宗不惜牺牲性命来完成任务的。他们把自己的作为当成为上帝献身,把伊丽莎白看成魔鬼附体。教皇甚至宣称,鼓励忠诚的教徒向英国妖女投毒,鼓励各种暗杀计划。在这个紧张时期,伦敦城内外堪称草木皆兵。

教皇乔治八世画像

当时谣传意大利方面已经出炉了好几套完备的暗杀计划,英国王宫不得不把沾有意大利血统的供职人员全部赶走。塞西尔他们甚至连玛丽·斯图亚特都不放心。因为她被囚禁之后,闲来无事,时常做些小针线活,小工艺品送给伊丽莎白。臣子们都百般劝告女王,千万不要碰那些东西,因为里面很可能藏了致命暗器,或者包裹着什么剧毒的东西。一条带有香味的手帕,很可能是神经性毒气,闻了以后能让人立刻发疯甚至死亡。一本精致的小诗集,可能某一页沾满了毒药,一旦女王翻到那页,就会中毒身亡。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或者首饰,可能在某个部位藏有沾着剧毒的小尖刺,一旦拿在手中把玩,那尖刺刺破皮肤,立马会见血封喉。臣子们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动不动就脑补出来一百种玛丽杀死伊丽莎白的方法,反而倒是伊丽莎白自己表现得很大度。每次玛丽送她的礼物,她都高高兴兴地坦然收下,并且表示感谢。

玛丽·斯图亚特画像

@npg.uk.org

表面上的满不在乎,并不代表伊丽莎白心里真的心大。其实,女王之所以如此笃定,不过是因为她对于负责她安全保卫的那个男人,绝对地信任。


沃辛汉组建的情报网的先进程度,可是说在当时整个欧洲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他的这套信息情报的理论,间谍和反间谍机制,据说也成为现代情报部门的奠基。当时欧洲各国的大使与国内传递情报,都是用经过编码的密信。而沃辛汉手下就有破译密码的高手。他的手下秘密拦截窃取了很多欧洲派往英格兰的密探来往于海峡上的密信,他们有高超的技艺,开启信件而不伤害封蜡,偷出了情报又让敌人毫无察觉。正是有了他的高端反间谍网的存在,英格兰人成功地把很多颠覆王位,刺杀女王的密谋,都扼杀在了摇篮里。


刚才提到过,沃辛汉跟大多数在女王身边受宠的臣子截然不同的一点,就是他跟莱斯特伯爵之间几乎从来不闹矛盾。他非但不嫉妒莱斯特伯爵拥有的女王盛宠,还跟莱斯特越走越近,成了至交好友。要说这两人,一个爱说爱笑,热情豪放,一个沉稳内敛,精明谨慎,也许天生就在性格上形成了一种绝妙的互补,和致命的吸引力。


虽然不像莱斯特那么喜欢到处招摇吹嘘,沃辛汉的学识也是相当地渊博,他们两个凑在一起,比起跟其他好多老贵族,都更有聊不完的话题。外表看,莱斯特像一只披着鲜艳羽毛,四处炫耀的锦鸡;沃辛汉却永远一袭黑袍,永远深不可测。他们一个是夸夸其谈的政治白痴,一个却是深沉老到,天生的阴谋家。但他们内心对宗教的看法,还有对女王忠心耿耿的态度,却极其相似。这些都让他们在政治上彼此信任,互相依赖,亲密无间,让人禁不住要高呼:在一起,在一起!


不同于莱斯特对女王的善解人意,八面玲珑,沃辛汉在女王面前,表现得可以说相当地不懂变通,不晓世故。他从来都毫不掩饰自己激进的宗教观点,虽然伊丽莎白一世好几次都忍不住地当面告诫他,自己对这些想法相当厌恶,他依然毫不退缩,绝不曲意逢迎。也许,沃辛汉心里非常清楚女王骨子里并不会被他的直率激怒。反而,正是因为这种毫不作伪的直率,女王才对他的忠诚格外珍惜和信赖。



往期回顾: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西班牙篇】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前传】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一王六后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三王争霸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女王天下卷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


小编:团医女


【无事生妃】MuchAdo_USA 原创文章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媒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合作请写邮件至

hougong888@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