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人间 | 逝水窑湾:千年老街的25年之变
本期的摄影师旷惠民从1994年开始记录湖南湘潭的窑湾老街,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他的镜头记录下老街人家的欢聚、祭祀、生死离别,留存了老街在狂风暴雨、洪涝灾害中的沉浮与兴衰,也见证了老街的破败、拆迁、重建…… 窑湾曾是湘潭城区西部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沿河老街。长4500米,宽200米,街道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近年,湘潭市政府积极推进“千里湘江第一湾”重点旅游开发建设,窑湾老街纳入了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2013年开工,于2018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后续建设工程还在谋划之中。
请横屏观看以下内容
图左:2005年2月,大雪过后的窑湾老街全景。史料记载,窑湾得名于清代,元代和明代被称为锦湾。窑湾老街依湘江而建,清代以后河运发达,吸引大批文人墨客到此欣赏美景古韵、吟咏潭城,保留下一批古建筑,如望衡亭、唐兴桥、陶侃墓、何腾蛟墓、求子桥等。
图右:2018年1月,从空中俯视窑湾二期拆迁现场,百分之五十的老街建筑已经拆毁。2013年通过的《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写道:“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用地41.53公顷,东临新马路,北临十万垄大堤,西至杨梅洲大桥,南滨湘江。”
图左:2007年1月, 冬天暖暖的阳光照在湘江河畔。湘江给湘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也给勤劳的窑湾人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在湘江里生长的鱼类晶莹剔透、清蒸白鱼、红烧边鱼、水煮杂鱼均是当地有名的美味佳肴。
图右:窑湾老街的小吃品种繁多,物美价廉。从早到晚沿街叫卖的绿豆沙、糯米饭、刮凉粉、园钵甜酒、糖油粑粑、手工米粉、煎饺葱油饼、香甜脑髓卷等一直是湘潭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
图左:2006年1月,窑湾潭宝汽车站附近的小茶馆聚集着一批休闲聊天的市民。人们喝着五角钱一杯的绿茶,海阔天空地聊着奇闻轶事,慢节奏、低消费的生活与快速发展的时代拉开了距离。
图右:2009年1月,一位理发匠与妻子在家中的合影。原窑湾社区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湘江之滨,占地面积1.3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317住户,3497人。在此生活的居民既有城市人的身份,又保留了乡村生活的习俗和居住环境。
图左:2003年春节,窑湾老街耍龙灯拜年的队伍行走在唐兴桥上。唐兴桥是湘潭市区通往窑湾街道的唯一桥梁通道。
图右:2004年元宵节,市民在窑湾社区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一家接着一家拜年送吉祥。窑湾保留着老湘潭人的生活习俗,人们在鞭炮、喧闹、祝福声中迎来了春天。
图左:2006年5月,窑湾社区居民集资将一艘用了多年的旧龙舟重新修复后准备下水参赛。标师陈绍林(左三)与队友商量龙舟祭祀活动。身后一对新人经过,古老的窑湾成为了湘潭青年人拍摄时尚婚纱的基地。
图右:2007年11月,窑湾街坊邻居们在午后的阳光下休息打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江河水运逐渐退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2013年开发建设之前老街和码头还保留着原貌。
图左:2005年5月,湘潭市窑湾河道上聚集着一批正在紧张训练的龙舟队。在水运盛行的年代,各码头和商会为了彰显实力,祈求风调雨顺、人兴财旺,每年都会组织人员参加龙舟竞渡。各码头会摆出香案糕点烟酒迎接南来北往的船队。岸上的“标师”会对船上的水手们高声“赞标”,口才出众的“标师”能化金戈为玉帛,将对手重新结为好友。
图右:2008年6月,窑湾新定制的龙舟初次下水归来。街坊邻居们相聚在沙滩上准备举行庆祝晚宴。湘潭各码头上的龙舟在比赛前都要杀猪、宰羊祭河神;开光、点金、安龙头。用古老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旗开得胜、凯旋归来。在龙舟比赛鼎盛时期,仅窑湾就有“杨梅洲”、“下五都”、“金风庙”、“筷子巷”、“汽车站”等五条龙舟队伍。
图左:2006年7月,几位青年人划船探望不愿意撤离留守在阁楼上的老人。每到春夏汛期,窑湾民居一层砖混结构的住房会被洪水淹没,大家会撤到二楼继续守望灾情。用于捕鱼的木船成为了抗洪救灾的交通工具。
图右:2008年8月,四位老人在谈论洪水过后的损失,身后的墙上再添洪水留下的新痕迹。窑湾居民饱受洪水困扰,养成了沉稳、冷静、豁达、开朗的性格。
图左:2006年7月18日,湘潭湘江出现41.7米的洪峰水位,最高洪峰流量达20000立方米/秒。男人们划着木船带领家人离开淹没的老街。湘江三年一小涝,五年一大淹。生活在湘江边的窑湾人家经常遭受洪水侵袭,却仍然对湘江有着依恋不舍的感情。
图右:2017年7月,湘潭遭遇了1998年以来威胁最大、区域最广、危害最重的洪涝灾害。数日暴雨过后洪水退去,窑湾街道一片狼藉。上世纪六十年代洪水泛滥最多的一年,窑湾老街被淹过四次。
图左:2006年4月,王庆馀久病初愈在晨光下休息。家住窑湾沿江西路509号的王庆馀出生于1921年。他的父亲在1944年秋天被日本飞机炸死,那年他23岁。为了养家糊口,他投奔湘潭王协和糖作坊学习制糖手艺,后来成为了湘潭糖果糕点制作名师。王庆馀在这栋百年老宅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养育了9个孩子。
图右:2015年12月,儿女们按照当地习俗将王庆馀与母亲的遗像安放在神龛上,常年供香烛敬鲜果。排行老六的王旭亮退休以后搬回老宅,陪伴父亲王庆馀一起生活。2011年春节,王家已有后代53人。儿女多次动员王庆馀到城区安度晚年,均被拒绝。他说,窑湾街道虽然狭窄,家里住房陈旧,但江边空气新鲜,邻里之间和睦友善,亲如一家。2012年12月,91岁的王庆馀在老宅里病故。
图左:2015年8月,一位从外地回来的中年人在家中举办传统祭祖活动。原居住在湘江河畔的窑湾人主要靠造船、开船、打鱼为生。现居住的大部分是年迈体弱的老人和下岗失业的工人。
图右:2015年8月,窑湾一家人在河边烧包祭祖。每到中元节,窑湾老街李柳染堂后面的沟子口码头常有人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图左:2016年9月,窑湾二期开发建设进入拆迁前的动员阶段。狭窄的街道上挂起了各种宣传横幅。
图右:2017年1月,在外工作的家属们专程回来参与搬迁补偿协商。居民们经常在街边等待前来推销商品住房的中介机构人员,了解房源和价格。
图左:2017年7月,洪水过后年久失修的老宅东倒西歪成了危房。居民们焦急地等待搬离窑湾老街。
图右:2017年11月,窑湾水巷子大坪附近的居民在搬离前每户出资一百元,由李建国和唐卫民等人操办了最后的“散伙饭”。邻里乡亲们围在户外的火炉旁,感受着老街生活最后的温暖与离别之情。
图左:2008年8月洪水过后,刘家清理完淤泥在菩萨像前点上香烛,火红的烛光照亮了阴暗潮湿的堂屋。窑湾沿河西路461号一楼墙上嵌着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土地公婆神像。主人刘建国的祖辈是在湘江河里开船跑运输的船工。他说,每当长辈下河远行,家中妇女们早晚会在菩萨像前上香点烛祈求保佑远行的亲人诸事顺意,平安归来。
图右:2017年1月,刘建国(左)的家处于窑湾开发建设第二期工程地段。签完了拆迁补偿协议书,他默默地将二楼神龛上的佛像一个个请了下来,等待搬家公司的到来。他捧着观音像说,百年老宅毁于此,先祖得知一定会怪罪子孙。好友黄检培特意赶来探望他,了解购买城区二手住房价格。黄检培的家也在第二期开发建设拆迁范围。
图左:2017年6月,窑湾二、三期建设地段的居民开始陆续搬离老街。近年湘潭市区二手房价开始上涨。
图右:2017年5月,在窑湾居住生活过的老人们相约来到老建筑前合影留念。老街生活的记忆就这样定格下来。
图左:2015年6月,一位年轻的母亲走过柳树巷去探望亲友。解放前,柳树巷里的高墙大院是湘潭有名的谷米交易商铺。墙体厚达40厘米,室内冬暖夏凉。据老人介绍,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从韶山冲到湘潭学习粮食交易时曾在此居住过。
图右:2017年4月,在外地生活的赵先生专程回到湘潭再看一眼即将拆除的窑湾柳树巷,他家在此居住过四代人。他说,那些美好的记忆都渗透在老街一砖一瓦里,看见它们被拆除心如刀绞。
图左:2017年2月,李新之在窑湾沿江西路721号的家里整理盆景。他生于1950年,12岁开始跟着父亲在工地里拉板车,后来上过农校、当过木工、在电影公司做过发行与跑片工作,1986年单位改制成了下岗工人。他是湘潭最早一批从事苗圃花卉种植销售的个体经营户。因为性格耿直,诚信待人,生意经久不衰。在空闲时喜欢阅读国外名著,收藏了很多南方周末等报刊的时事评论文章,与人交谈时总有滔滔不绝的名言警句。
图右:2018年8月,在李新之居住过四十年的老宅墙上,留下了他用毛笔写的湘潭近十年来的气候变化和节气温差,以及文学名作里的经典短文,比如“人永远生存在困境中,同困境作斗争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生存状态 ……”。李新之在搬离窑湾老街苗圃后不到一年时间就因病去世。
图左:2017年2月,家住窑湾沿江西路693号的陈柏根(右一)与来探访的兄弟在家中合影。陈柏根成家以后诸事不顺,生活一直困难。妻子专程从庙里请回菩萨供奉在家中神龛之上终日敬拜,祈求保佑家境好转。近年,儿子身体康复,在广东参加了工作。
图右:2017年12月,陈家搬离了窑湾沿江西路693号,那些在神龛上供奉多年的菩萨像全部搬进了新居。
图左:2009年5月,一对新婚夫妇亲密地走在窑湾老街上。这在窑湾是非常少见的喜庆场景。
图右:2017年2月,一对新人搬离了窑湾沿江西路348号居民楼。墙面上的大幅结婚写真照片留下了这对情侣在窑湾的爱情故事。
图左:2017年10月,杨文芳(左一)与谭兆祥带着孙子们在老码头边休息。窑湾正春码头原是煤炭、粮食、各种炒货航运交易的集散地。《湘潭县志》记载,“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见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商业异常昌盛。”
图左:2015年5月,湘潭市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新建项目进入第一期拆迁阶段。首期工程从望衡亭至潭宝汽车站,留大约30%的历史建筑,征拆面积4万平方米,有337户从拆迁区域搬走。唐兴桥附近的一户居民站在楼顶眺望远方。
图右:2018年3月,窑湾第二期拆迁工地上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成片的老房子被推倒拆除。二期征拆总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共拆除110户房屋。
图左:2015年8月,何文达(左五)和弟弟抱着父母遗像拍了一张全家福。家住窑湾沿江路582号的何文达老人每年会召集在外地居住的弟妹回老宅团聚,共叙亲情。何文达说:“父亲在革命年代历经苦难,晚年教诲后人唯有清平才能常乐”。他自书“清平乐”悬挂家中。
图右:2018年11月,何文达的儿子接他到了湘潭城区居住。当年的洪水再次淹没了窑湾老街,何家住房遗址防尘网下长出了茂密的灌木。
图左:2002年3月,年久失修的窑湾金凤庙。湘潭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两晋时期就有石头古寺。
图右:2017年6月,窑湾潭宝汽车站广场进口处保留着一面古建筑墙体,这是湘潭著名的金凤庙遗址。以前庙里存放过威震湘江的凤首龙舟。
图左:2016年4月,夜幕下的窑湾一期开发建设工地。原来热闹的老街已经成为了往日的故事。窑湾是湘潭城区留存历史人文景点最多、文史底蕴深厚的社区。为恢复窑湾老街的“古韵商华”,湘潭市政府将老街建设纳入 “千里湘江第一湾”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中。开发建设工程分为三期,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总投资12.48亿元。
图右:2017年12月,工人们正在拆除二期开发建设区域中的老木房。这些伴随着湘潭人成长的木楼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图左:2006年05月,窑湾人将收藏了一年的龙舟抬出来刷上桐油,精心维修保养准备参赛。龙舟委员会头人周赞坤(右一)在路边茶馆谋划赛事活动。历史上窑湾与湘军发展密切关联。湘军在长沙靖港首战失败后,转战湘潭大胜太平天国军队。湘潭之战胜利后,曾国藩带领着湘军开创了辉煌历史。窑湾老街居住着一批湘潭造船厂能工巧匠的后裔。
图右:2019年01月,随着湘潭窑湾老街和沿江老城区开发建设拓展,湘江边一批老茶馆相继关闭。只有少部分搬到与之相邻的白石古莲城建筑工地附近居民区继续营业。
图左:2016年9月,窑湾一期拆迁建设正在进行,窑湾湘永汉巷6号曾家占地420平米的四合院民居幸运地保留下来,成为了第一期开发仅存的老居民。
图右:曾家四合院经历过1974年、2013年、2017年三次大的维修改造,终于在2018年7月换骨脱胎成为了窑湾老街建筑的传奇与标本。曾家老宅见证了窑湾百年来的兴衰与发展。1939年嫁到曾家的王昭云老人于2018年2月去世,享年97岁,她最终没有看见曾家老宅再次改造修建后的全貌。
图左:2018月3月,在原沿江西路489号地段玩耍的凌呈凯(右二)和小伙伴等待父母回来。窑湾二期路段是整个开发区域保留原住民最多的地段。
图右:2018年9月,窑湾景区工作人员在向客商们介绍整体规划与开发建设情况。原计划由专业招商团队引入百家知名商家入住的计划进展缓慢。
图左:2008年1月,雪后的窑湾老街一片宁静。窑湾老街居民在修建住房时考虑了会经常被洪水浸泡,住房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一层采用砖石墙体结构,即密封耐寒,又能抵御洪水。二层为圆木框架结构,墙壁是用竹子编织的隔板,在两侧粘满较厚的黄土,用石灰刷成白墙增加房间亮度。屋顶铺上圆木,再添青瓦。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在梁柱上雕刻龙凤花鸟图案。
图右:2018年7月,晚霞映红了窑湾新街上空,第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对外开放。窑湾一期开发建设商业街道整体外形设计参照了湘潭老街建筑。
图左:2006年5月,窑湾潭宝汽车站码头正在举行龙舟下水祭祀。制作一条三十多米长,可以乘五十多人的传统龙舟需要材料费和工钱八万多元。如果组建一支龙舟队参加比赛,仅在服装、餐饮、津贴等方面的开销就要十多万元。
图右:2018年09月,摆放在窑湾潭宝汽车站广场上的旧龙舟经风吹雨打已经腐烂。湘潭有三年没有组织开展传统龙舟比赛活动。作为湘潭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龙舟活动,曾伴随着湘潭人的成长,现已日渐式微。
图左:2006年11月,从空中俯视窑湾潭宝汽车站居民区。1925年建成的潭宝汽车站是国内第一个砖混结构的圆形汽车站(右上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湘潭地区水路与公路交换重要交通枢纽,于上世纪60年代停止旅客运营。这座屹立于窑湾的圆柱形建筑常遭洪水袭击。1954年,在百年不遇的洪灾中,湘江水位高达40余米,窑湾大街小巷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潭宝汽车站依旧挺立在滔滔的浊浪中,成为窑湾地区没有被洪水淹没的传奇建筑。
图右:2018年9月,夜色中的潭宝汽车站广场正在上演系列文艺节目。老窑湾居民特意赶来观看表演。
图左:2018年7月,历经五年的规划与建设,窑湾一期商业街区在湘江河畔逐渐成型。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和生活在其中的老湘潭人故事已成为了历史。
图右:2019年7月初,湖南省湘中发生强降雨,湘江流域降雨量达142.2毫米。受其影响,湘江干流全线超警,最大涨幅5.17米。湘江湘潭段再一次经受洪涝灾害的袭击。已投入使用的窑湾一期商业店铺和相关景区又被淹。8月中旬,经维修后重新开放。
今年7月,新开市的窑湾商业街区又一次浸泡在洪水中,这一次少了老街居民划着木船的看望和守候,窑湾看上去有些孤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