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人间丨徘徊中的深港跨境学童

在人间 在人间living 2020-01-24
纪录短片完整版
深港跨境学童是深圳口岸出入境旅客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指居住在深圳,但就读于香港的香港籍儿童。2001年,香港法院做出判决,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也即“双非”)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根据香港政府文件所提供的数字,2001年时,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仅为620名,到2010年和2011年高峰,出生人数已经跃升到32653及35736名。
随着2013年香港政府全面实施“零双非”政策,以及内地生育政策的放开和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现有的3万多名跨境学童或将成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
Angeline是一名双非儿童妈妈,1997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深圳,从事金融行业。2010年,Angeline选择在香港生子。怀孕三个月时,她通过在香港医院工作的朋友介绍,在一家医院预定床位。她的儿子Eason今年九岁,在香港念四年级,是当前每日往返深圳口岸出入境的3万跨境学童中的其中1位。
■ 2019年11月16日,香港小学停课,Angeline和儿子Eason在深圳银湖山爬山。
2019年11月13日下午,香港教育局表示:因应当前及可预计的交通状况,以及全港学校的整体汇报,全港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及特殊学校)将于11月14日停课。
■ Eason在银湖山游玩。
Angeline很注重孩子的教育,Eason九个月大时,Angeline就拿着汉字卡片教他识字。在Eason十五个月大时,就可以认得200-300个汉字。Eason的幼儿园是在深圳上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6岁的Eason开启了深圳香港跨城上学的生活。
■ 天气热,Eason在洗手盆处冲水洗头。
在深圳,上学在香港的跨境学童数量庞大。每个上学日的早上,时间被精准地切割成每一步动作。出门晚了,可能赶不上公交。路上堵了,可能到不了口岸。过关迟了,可能上不了校车。只要某个环节被耽误,就意味着可能要缺席当天的课程。
■ 平时上课日,跨城上学的他很少有出门游玩的时间。在山上,Eason看到什么新奇事物都感到很好奇。
从三年级开始,Eason就独自坐公交到福田口岸过关。曾经有一次Eason过了关口,却没赶上学校的校车,在公司上班的Angeline心急如焚,后来得知,校车接送员在公交站台找到了他,虚惊一场。
■ 爬山过程中,在斜坡处,Eason好奇地爬了上去却不敢下来,Angeline只好也爬上去扶他下来。
随着孩子长大,Angeline也面临着与许多深港跨境学童家长同样的选择困境——是否让孩子转回深圳念初中。Angeline咨询过许多公立学校,但都没申请到学位。
■ Eason一家和东东一家在足球场。
11月14日,香港学校停课,Angeline带着Eason去踢球。东东也是一名深港跨境学童,那几天,林菲桦带着东东去平日里没时间参加的足球课。两家住同一个小区,家长们一见面就少不了聊教育。
■ Eason在足球场上玩。
■ 东东与Eason在足球场上。
东东妈妈林菲桦的老家在广东梅州农村,上世纪90年代,林菲桦和丈夫张云到深圳打工。90年代的深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遍地机会,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往来者。
1999年,林菲桦诞下一对双胞胎。11年后,才有了小儿子东东。在他们的回忆中,东东的到来是惊喜,不在夫妇俩的计划之内。
■ 不用到香港上课,林菲桦与丈夫带着东东去商场挑选家具。在一个放大镜装饰前,东东好奇地观看。
从农村到城市,林菲桦曾吃过亏。双胞胎儿女在农村生产,再加上当时还没有在深圳买房,到了儿女上学的年纪,林菲桦到深圳的学校给孩子报名入学,才发现没有出生证等证明材料。她回老家,在当地医院连分娩记录都找不着。为了儿女上学所需的出生证,林菲桦夫妇辗转于深圳和梅州老家,来回跑了二十多趟,也没有办下来证明。
大儿女上学碰壁,林菲桦懊恼。2010年,当时内地二胎政策尚未全面放开。在怀有小儿子时,林菲桦和丈夫张云于是想到,能否到香港生产。
当时,居住在深圳,到香港生产的准产妈妈不少。2001年,香港法院作出判决,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也即“双非”)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在此十余年间,有超过20万的“双非”或者“单非”(父母有一方为香港籍居民)婴儿在港出生。
■ 深圳龙华区某小区党群活动中心,东东在图书室看书。他很喜欢看书,常常可以坐下来阅读两三小时。
■ 深圳龙华区某小区党群活动中心,林菲桦指导东东做功课。
怀孕两个月时,林菲桦就开始联系香港的医院。提前预定床位,待产期临至,就可生产。怀孕时,她已经快40岁,高龄产妇的检查项目也比一般孕妇要多。家住龙华区,当时深圳地铁四号线刚刚开通,每个月,她都要去香港医院做产检。
早上7点从深圳北边出发,坚持空腹到医院,检查完往往都到了下午,每次来回,要花上一天时间。赴港生子,成本不菲,单是预约定金就缴了4万,前后花了10万,这笔费用,对当时的家庭来说,不是小数。
■ 2019年11月19日,林菲桦带着东东到福田口岸一家跨境培训机构上免费公益课程。
2010年,东东在香港出生。幼儿园小班和中班,东东在龙华区家附近就读,大班开始到香港就读。在香港,幼儿园只有上午班或下午班,当时东东才5岁,孩子小,林菲桦和张云就亲自开车送孩子到福田口岸。东东从跨境学童通道过关,再坐校车到学校。
在港校第一年,东东主要在适应环境变化,老师管得严,上洗手间前要依次排队,发言前举手……大班初期,东东上了几天课,就哭着回家。但两三个月后,东东就顺利适应了,也逐渐能听懂同学的粤语。
2019年11月18日,香港学校停课数日,福田口岸一家跨境培训机构开放免费公益课程,不少跨境学童前来上课。
为了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状态,林菲桦给东东也报名了培训。
■ 2019年11月18日,福田口岸一家跨境培训机构开放免费公益课程,不少跨境学童前来上课。
东东上四年级,有四门主科,分别是中文、数学、英文与常识,在林菲桦看来,主科的难度比深圳小学的教材要低。在东东所在的学校,老师更注重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
东东所在的班级有20多名学生,而在深圳,往往一个班级有50、60人,师资配备、教师对学生的精力分配,是林菲桦比较在意的。因为“班级人数少,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关注度会更高”。
每逢开家长会,林菲桦都会亲自到香港参加,老师会与家长一对一沟通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除此之外,平日里东东在学校表现不佳,老师也会直接跟家长沟通,对学生事无巨细的关注,让林菲桦感受到老师的尽责。
■ 东东在福田口岸一家跨境培训机构的课堂上。
■ 趴在椅子上写功课的小学生。
2019年11月18日,香港小学依旧停课,福田口岸一家培训机构专门开设了针对跨境学童的免费课程。在中文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着繁体字。
■ 一跨境培训机构内。
■ 在课室外等候的学生家长。
■ 下课后,东东搭乘地铁,从福田区回到龙华区的家中。
■ 东东的爸爸张云。
“长大是个漫长的过程”林菲桦深有所感。三年级,有一次,东东在放学回家的车上睡着了,爸妈给他打电话都没听见,醒来时才发现坐过了站。他走过对面马路,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自己坐过了站,正在等公交车回家。那时候,焦急万分的林菲桦才放下心来。
■ 林菲桦和张云喜爱爬山,学校停课后,他们每天早上都带东东去爬银湖山。
■ 东东跟爸妈一起去爬山、晨练。
■ 东东跟爸妈一起去爬山,听到树林里有鸟叫声,东东和爸爸好奇地探望。
■ 东东在观察植物种类。
■ 东东和妈妈林菲桦在菜市场买肉。
■ 回家路上,东东跑到一处游乐场玩耍。
■ 早上6:30,东东穿上校服出门。
据香港政府新闻网消息,全港小学、中学及部分特殊学校于2019年11月20日恢复上课。
南方清晨,6点的天尚未透亮,深圳万家灯火小区渐次亮起零星的灯火。楼下的早餐店刚刚开档,档主掀开小笼包锅盖,第一笼蒸汽在冬日的清晨中升腾。此时的城市尚未完全苏醒,除了环卫工,只有身着校服的学生稀疏走出小区街道,他们要赶上6点半的公交车,才能准时到达香港学校。
9岁的小学生东东,是其中一个。无论冬夏晴雨,每个上学日的清晨6点他都得准点起床。洗漱、吃饭、穿校服,6:20准时出门。从家里到公交站走路10分钟,这样他就能在6:30左右坐上313路公交车,7:00前抵达深圳福田口岸。排队通过跨境学童通道,7:30校车从福田口岸出发,8:30抵达位于香港东涌的校园。
■ 东东背着书包,到家门口的公交站台等车。
跨境上学的路途远,用时长,东东上学的时间往返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而这是许多深港跨境学童的常规通勤时间。有母亲在报道中说,有些内地山区的孩子需要跋山涉水一两个小时去上学,自己的孩子和山区孩子,其实也没有区别。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二年级,林菲桦都会亲自送东东上学。到了小学三年级,她开始培养东东的独立性。只需要带着东东等公交,由他自己坐车前往口岸转乘校车。起初,林菲桦并不放心,男孩好动贪玩。于是,东东坐上公交车之后,林菲桦就偷偷开着车跟在后方,一路上盯着他。
■ 深圳龙华区某小区党群活动中心,东东做完功课,和妈妈一起回家。
一个周末早上,东东趁爸妈未起,溜进房间。他抚摸妈妈的肚子,念了一首自作的诗:“这是我住了10个月的房子,房子还在,可我已经长大,再也回不去了”。东东给这首诗起了标题:回不去的房子
■ 深圳龙华区密集楼宇,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东东将从这里出发,坐公交前往福田口岸过关。
在林菲桦和Angeline这些跨境学童宝妈中,对于孩子未来的教育,常会有意见相异的打算,这也是她们是每次碰面的必备讨论话题。有的宝妈坚定让孩子在香港继续学习,有的则在考虑找合适的深圳本地学校,让孩子转回深圳上学。
但无论做何种打算,他们都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对于林菲桦来说,最重要的是深港两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港校上学,东东写的是繁体字,小学不用学习拼音,他也不用像同龄的深圳小学生一样,每周都得上补习班。
尽管林菲桦也在物色深圳本地公立小学,但诸多现实摆在面前,东东即将面临升中考试,如果转回深圳就读,教育方式的改变,两套不一样的教材,他是否能够顺利适应?而另一方面,深圳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也是移民城市,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教育资源无疑紧张。公立学校的招生条件要求多,门槛高,如何才能申请到学位,也是林菲桦面临的难题。
对于小儿子东东未来的教育,林菲桦心里充满不安与徘徊。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林菲桦坦言,也许不会选择到香港产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