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顿饭,会让你泪流满面
如果活到70岁,你可能与两百多万人擦肩而过,当然也吃过76000多顿饭。
▼
散伙饭
有的饭,吞下许多不得不喝的酒
▼
酒 局
有的饭,赶了上千公里的路
才让脚步迎上他们的目光
▼
团圆饭
这些饭寄托着我们的温暖回忆,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正如《舌尖上的中国》里所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物质的丰盈使得食物绝不仅仅是为了填饱饥肠辘辘的肠胃,更多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情感期待。
食物不会讲话,但是有魂有魄。人可能会到处流浪习惯漂泊,走坏很多双鞋,扔掉又捡起很多个叫“异乡”的故事,但食物不能也不会。食物只是被我们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它承载着我们对故乡的念想,对童年的回忆。
由于舌尖上的味蕾有着记忆的特异功能,它留住了我们的情感。因此当你再吃到这个食物时便会唤醒那颗叫做想念的心。
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食物中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美食滋味的背后藏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足够触动你的味觉,慰藉你或受伤、或无助的心灵。
正因为食物有着慰藉人心的作用,利用美食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与苦楚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记得朋友跟我说,她印象最深的一顿饭是在公司吃的夜宵。那时候她还在幕后,有一次参加选秀直播,当天整个大厦里灯火通明,公司员工集体加班。在大家的身体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下,支撑下去的唯有那顿热乎乎的夜宵。
吃完五六只麻辣小龙虾,再嗦一嗦手指上的味道品味余香。这一口美味使得原本空虚的身体变得活力十足,充满力量。浇灭了心灰意冷的心,燃起了自己对于工作的激情与热爱。
那一刻才真实体会到什么叫做:一碗实实在在的鸡汤远比文字来得更及时、更真切。
人在大地上行走、生活、热爱、悲欣,莫不与饮食息息相关。食物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们的心。它的味道总是跟生活相契合,两者之间就像是产生了默契。随着情绪的变化,食物的味道也会随之改变。
在你的生活微微泛起苦涩时,哪怕吃再多的甜食也不会尝出甜味。而当你吃惯了大鱼大肉,偶尔换一顿家常菜也会觉得异常满足。
气温的骤降领着我们进入了最难熬的冬季。一到这个时节,身体就越发不想动弹,而思绪也开始飘向远方,怀念起旧日里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冬日里炭火烧得红彤彤,白菜和萝卜和肉整齐地盛放在火炉中。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而切成块状的肥白萝卜已在火锅沸水中呈现淡黄晶莹的色泽。
一家人陆陆续续从风雪之野中归来,围坐在炭火炉旁唠着家常,时不时还望着锅里的肉。那种等待着开锅的美好滋味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那种和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然而生活的局促很难让我们做到按时回家吃饭。很多人每天吃着一成不变的油腻外卖,过着一日三餐不规律的生活。即使在物流发达的如今,我们可以随时买到想要的东西,但那些想念的味道却依然停留在过往。既然无法追回,不如就让我们好好读一本书,咂摸咂摸曾经的滋味吧!
今日读创君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本有关食物的书——《唯食物可慰藉》。这不是一本教你学会如何做菜的技巧书,它是一本散文随笔集。
本书收录与饮食相关的美文22篇,一一讲述生命中的深情故事。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踏上一段寻味之旅。从一碗香糯柔软的白米饭,到一盘鲜香可口的腌菜,再到一顿肥美流油的螃蟹宴。每一份食物都尽显生活百态,让你找回最熟悉的感觉。
我们常说美味离不开一方风土和人情。作者治愈系的文风不单单是在描绘美食,更是将对待生活的情感溢于纸间。表面上是在写美食,其实是在怀念那些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虽然书籍没办法呈现出《舌尖上的中国》里华丽的美食视角,却同它一样为你探寻到了那些藏在食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从书中你可以嗅到时代的气息,也可以目睹平凡日常中的小趣事,甚至“品尝”到各个地区的风味。
这些习以为常的菜肴不比珍馐美味,它们都是粗茶淡饭。但就是这字里行间溢出的美妙香气,俗世人间的一蔬一饭惹得人口水涟涟。
其实这万般滋味,都是生活的原味。滋味里满怀着深情,光阴流转间叫人感动落泪。
汪曾祺曾说:“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儿、杂一点儿。‘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在你小心着计算食物的卡路里,努力克制自己想要进食的念头。恐怕这些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活味道的文字会唤起你想要大吃一顿的欲望。翻阅此书,既满口噙香,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垂涎之心,又心旌摇曳、情思起伏。
如果你还未饱餐一顿,那我推荐你再读一读故事。
如果你最近胃口不佳,那我建议你看一看这本书。
总有一顿饭,会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段情,会让你隽永难忘。
或许就是一碗驱寒暖胃的热茶,一块烫手喷香的烤红薯,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就会让你不由地想起一个人,念起一段往事。
今 日 推 荐
特别使用指南:
本书极易引起不适
使你抑制不住想要吃的冲动
还是建议吃饱了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