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喜:从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看“行业转折点”到来
作者 |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授权发布 | 凤凰网风财讯(感谢作者深思《中国房地产在做群体性免疫》后分享观点)
核心观点——
1、本轮调控时间、力度前所未有,是时候理解房地产的底层逻辑;
2、中国房地产如何形成“以房地产为表、以土地财政为里”的政策市;
3、未找到土地财政的替代方案,“一个上海养不了全国”,地方财政压力大;
4、这一轮调控的实质,演变为“一切为了保卫土地财政”;
5、自然会形成“局部式与微调式”的救市;
6、救市不救企是原则,民营加速出清、国企借机做强。
房地产正处于一场空前的调控
“金九银十”作为楼市的传统销售旺季,是各家房企促销抢收和完成全年计划最重要的时段。
这个抢收期对于房企现金流、流动性、业绩乃至全年计划和来年经营规划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冬小麦产区“每年夏收”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份量。
尤其是在今年楼市受到资金端和销售端“双重强力调控”、楼市快速转淡而危及不少房企现金流安全和企业流动性,更是如此。
然而,今年的金九月,各家房企却交出了7年以来最差的答卷,着实让整个行业和相关部门都有些吃惊:
今年的“金九”,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成交量都连续数月下降,且呈扩大之势;
土地市场也同样遇冷,全国300城土地成交面积跌超3成,第二批土地集中出试点中的流拍和零溢价率达到了52%;
百强房企中,超9成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半数企业同环比下降。
同时,随着行业下行,不断累积的房企信用风险在9月份触发了暴雷的开关,这方面尤其以恒大与花样年近期的美元债连续违约最为引人注目。
这一行业现状的出现,自然而然很容易被归因于“去年以来不断强化的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而此轮调控持续的时间之长、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房地产需要从行业定位、发展历史以及未来方向等的基本面、底层逻辑,都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
是时候把“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行业”的底层逻辑搞清楚,不能再如过往那样,更多只是流于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而未能实现研判、检讨与行业内在逻辑的自洽了。
中国房地产的基本面与底层逻辑
回顾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演变史,可以发现行业诞生之初,出发点是“以市场化方式,解决政府无法全部承担的国民住房保障问题”。
而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制度体系、操作模式,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对“香港模式”模仿、改善和提升。
香港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和自由港,以“卖地”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房地产行业在内地也逐步演变成了“以房地产为表、以土地财政为里”的政策市。
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深度依赖、对于房地产行业“尾大不掉式”的爱恨交织、以及央地博弈的复杂态度。
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与底层逻辑。
调控演变为“一切为保卫土地财政”
在这一行业基本面与底层逻辑之上,目前的房地产调控,的确是为了防范行业风险,为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防止房地产演变为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黑天鹅和灰犀牛”。
但是,防范的前提条件是,政府已经找到对土地财政的替代方案。在无法让土地财政终结的时候“动手”,庞大的公共财政与建设财政开支,将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危险。
尤其目前,全国只有上海一个省级单位的财政收支为正,其他各省市全部入不敷出,而负债率超过100%城市已有几十个,超过500%地城市也不在少数。一个上海市肯定养不了全国。
近期,各地为保证财政收入而严查税收的行动,足见不景气的实体经济,压力显而易见。
但在通胀预期高企、实际通胀压力巨大的当下,依靠过度发钞为财政止渴,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目前的模式不改变,而且还呈扩大之势,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调控的实质,就演变为“一切为了保卫土地财政”。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次调控出台的措施,看起来总是与市场逻辑相反的原因。比如目前,多个城市在“限涨令”基础之上又出台“限跌令”,呈现“双限令”并行的情况。
也是因为目前土地财政无可替代,所以只能慢慢减量土地财政,同步给房产税及其他税收做增量,来逐步替代土地财政。
近日《求是》杂志文章所表达的,“在共同富裕的名义下加快房产税试点、强化消费税等来调节收入差距”,是在另一个层面体现了,“增加税源以逐步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意思。
救市不救企之下的“国进民退”
保卫土地财政不掉链子,成了当前地方政府的核心要义,“救市”也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因为之前累积的涉房风险过高,房地产行业的大方向已经改变,“房住不炒”的长期行业定位还需要继续坚持,所以不会再是大规模的“政策急转”,只能是以“缓和流动性”这种微调方式,以及默许财政处于破产临界点的地方政府先开闸救市。
事实上,不单是哈尔滨政府,连央行和银保监会也已低调地开始了救市,但也是以微调为特征,而且还会坚持“救市不救企”的原则,这也是施政伦理、政策公平性的需要。
在“救市不救企”这个原则之下,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民营房企退出市场,国有房企则被赋予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天然良机。
其一,民营房企的加快出清,以及国央企在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壮大,是这几轮行业调控的重要特点之一。
其二,国企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肌体的一部分,出于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需要,也出于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之下,与国有房企共谋。“救市不救企”对于国企未必适用。
这也是近期土拍市场中,央企、地方国企和平台型房企表现踊跃的原因之一。
另外,因为在中国内地的经济运行与发展模式之下,实际上财政与金融是一体的,政府与国企同样也是一体的,因此行业调控之下,导致的民营部分被稀释。
房地产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如今民营遭大规模出清,并不是好现象。
如果房地产行业变成了国央企为主的格局,那么土地财政在实质上也就终结了。但如我们的常识——
“猪八戒啃猪蹄”,咬的是自己。
而拔着自己的头发,是上不了天的。
理解中国房地产的基本逻辑,需要看透这一点。
完
http://rdurl.cn/ja1WV
(点击查看)观点回顾:
1、 房地产正学着给经济“松绑”;
2、 坏了的企业可以死,只是不能伤及无辜;3、 保交付是底线,花多长时间取决于当地政府的钱包;4、 投资人解套看老板人品;5、 救市之心不可有、求生之心不可无;6、 房价不狠涨,是民意; 房价不大跌,也是民意;7、 美元债曾经靠算账、如今看人品、未来拼家底(它还值得玩,但是优等生的游戏)。
编辑丨王婷婷
版权丨凤凰网房产风财讯
联系丨491275725@qq.com
禁止抄袭/洗稿/镜像/摘录,转载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