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李 硕 | 汉长城西端新发现城址与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

李 硕 边疆时空 2019-12-17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


作者简介

李硕

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摘要:斯坦因曾在汉长城最西端终点处发现三座城址,后来再未见著录。笔者结合卫星照片与实地踏勘,发现实际有两座城址,位置与斯坦因所记有一定距离。结合附近烽燧出土的汉简,考证其中一座城址可能是西汉宣帝之后的大煎都侯障治所,即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由此可以对汉长城最西端的防御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敦煌 玉门关 汉长城 大煎都 斯坦因 亚洲腹地探险


斯坦因于1907和1914年两度考察敦煌汉长城,并在长城最西端发现了三座小城基址:

从T4a所在的黏土台地脚下起,长城线走向相当清楚,就像是一道4英尺高的狭窄的土丘,穿过一片长满芦苇的平地……几乎就在T4a和T4b连线的中点上,长城边上有一处堡垒式的遗迹,长约250码,高出地面近15英尺。它面向正西,隆起线虽然并不直,而且还高低不平,但是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建筑。紧挨着这处遗址的南面,还有一处面向正东、长约400码的遗址。北面还有另一处面向正东、长约280码的遗址。也就是说,后两处遗址是相互平行的。

斯坦因说的这3座遗址在汉长城最西端,位于T4a(D10)和T4b(D11)烽燧之间。但他并未将其绘入考察地图,后来的长城考古和研究也未见提及。2013年底李岩云发表《敦煌河仓城址考》,宣布在汉长城最西端新发现一座城址,并命名为河仓城。此河仓城遗址与斯坦因所记城址比较接近,但非同一遗址。

近年来,笔者也曾对敦煌汉长城进行过一些考察,汉长城最西端是无人区,目前属于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环境荒凉交通不便,且禁止游客进入。2012年11月,在敦煌湿地管理局及其下属玉门关管护站的帮助下,笔者借助卫星照片进行了三天实地踏勘,发现汉长城尽头确实有两座小型城址(其中一座即李岩云文所谓的河仓城),但未如斯坦所言在D10和D11烽燧之间,而是在D10正南方2千米处,另一座在D10西南方4千米处,均为未著录遗址(见图1)。

先看第1座城址。卫星照片显示,汉长城延伸到榆树泉盆地东侧后,从D10烽燧折向正南方,经2千米后终止于雅丹高台。在斯坦因1907年的考察中,就将宿营地设在这座雅丹高台之上(171.a营地)。李岩云《敦煌河仓城址考》称,在雅丹上新发现了一座烽燧的残迹,笔者在2012年未能见到,但在这座雅丹上曾见到烧过的灰土、切过的羊骨等,可能是斯坦因营地的遗迹。雅丹东南侧约400米处,有一座近似正方形的小城,边长约100米,方位角北偏西约10度。城内亦有两道南北向墙迹,构成了东西两厢布局(图2、3)。湿地管理局工作人员沿用了以前民众对此地的称呼马迷兔,故本文将这座城址称为马迷兔小城。小城东100米处还有一方形附属建筑痕迹,约30米见方。《敦煌河仓城址考》发现的河仓城就是这座城址。笔者踏勘及写作本文初稿时,尚未得见《敦煌河仓城址考》,现亦不赞同将该城址命名为河仓城,原因详见后文。

先看小城所处的环境。在长城尽头、雅丹台地东侧100余米处是一座盐湖,盐湖南偏东100余米处就是卫星地图中的马迷兔小城遗址。这里地下水涌出多且含盐碱量高,造成地面严重板结龟裂和盐碱化,周围是茂盛的芦苇、灌木,车辆难以通行,步行亦多不便。笔者没有GPS,只能请管理局工作人员用GPS记录下了一个经纬度数值:北纬40°16′54.40″,东经93°25′24.1″。《敦煌河仓城址考》记载的则是北纬40°17′23.20″,东经93°23′34.56″,两者相差约2.7千米,远远超出了步行范围的误差,所以怀疑是GPS规格不同所致。

在马迷兔小城西偏南方约2千米处,还有一个更大的疑似城址,卫星照片显示其东西长约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方位角也呈北偏西10度。但和前面的近正方形小城比,这个长方形城址的轮廓线较细,形状也不标准,显得不够正式,使用时间应不太长,本文称之为“疑似城寨”(图4)。它的东方、特别是北方,还有很多似非自然形成的痕迹。

巧合的是,“疑似城寨”和斯坦因1907年考察时记载的“一个长方形状,大概有500英尺长,宽则为长的一半左右”的形状非常相似,虽然斯坦因记录的位置与它很不同。《敦煌河仓城址考》则未提及此遗址。从马迷兔小城去往“疑似城寨”颇为艰难,除了茂密的芦苇灌木,还有很多盐水洼和盐壳,如果是夏季将是非常泥泞的。疑似城寨遗址完全淹没在芦苇荡和盐沼中,无法进入,笔者最接近观察点,在其西偏南约300米处的小雅丹上,GPS显示为北纬40°16′07″,东经93°23′16″。

马迷兔小城和疑似城寨,与斯坦因发现的遗址有2—4千米的差距。而在斯坦因所描述的遗址处,今天无论是实地踏勘还是卫星照片,都已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筑的痕迹。这是何故?笔者曾怀疑是斯坦因的原始记录有误,弄错了几座烽燧的编号。但后来否定了这个怀疑:首先,斯坦因的勘测和记录极为准确,关键地点一般不会混淆。其二,斯坦因第一次考察时(1907年5月初)就宿营于盐湖边雅丹高台上,似不可能把距离雅丹仅400米之遥的马迷兔城址误记到更远处。

如果不是斯坦因的记录错误,今天面临的解释难题更多。首先是斯坦因当初发现的三座城址,今日为何完全无影无踪呢?这个问题尚难解答。第二个问题是,马迷兔城址距离斯坦因宿营地仅400米,他为何未能发现?可能的解释是,在1907年宿营时,斯坦因曾失火点燃了营地周围的草木:

4月30日这天……选择一个好的宿营地……劳工一边坐在地上抽着烟,一边等着拿他们的包裹。不一会儿,他们在丛林中燃起了篝火。他们不注意时,篝火蔓延了开来,把其他的东西给点着了。黑暗之中,忽然刮起了一阵强劲的北风,火势因而越来越猛,而且火借风势蔓延得出奇地快,终于把矮小的灌木丛和芦苇地也卷入了火海。在冬天叶子尽落的宽阔的树林中,火苗到处乱窜,看起来非常壮观……5月1日早上,我出发去寻访附近的遗迹,并勘探这片新地。在这个过程中,有水中着火的奇怪现象,但我并不感到困惑。

第二天(5月1日)斯坦因开始考察时,营地周边的火势还未完全熄灭,即所谓“水中着火的奇怪现象”,这可能妨碍了他对营地附近及西南方的考察。至于营地的东北方、他发现三座城址的地方,则未被大火烧及,所以他描述的城址附近还是“一片长满芦苇的平地”。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考察这里,主要是深化整理第一次考察所见遗址,再未注意新的遗址。

本文所谓马迷兔小城,李岩云《敦煌河仓城址考》根据唐代敦煌文书,认为是《沙州都督府图经》《敦煌录》及《通典》《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中的河仓城。笔者认为,这些文献中并未记载河仓城的具体方位,马迷兔小城并不临河,与“河”字无涉,“仓”字则指粮仓建筑——斯坦因发现的大方盘城遗址。“马迷兔小城”属西汉长城系统,仅依据唐宋人的地理书不足以揭示其真相,应通过唐人未曾见到的汉简来研究,此城应当是汉简中多次出现的大煎都侯障。下面就根据长城西端诸烽燧已出土的汉简进行分析。

20世纪初,斯坦因对敦煌周边的长城烽燧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汉代的驻军简牍,他和沙畹通过释读简牍初步认定了一些烽燧名称,发现这些长城最西端的烽燧都属于大煎都管辖。在此基础上,王国维《流沙坠简》又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敦煌西北的长城驻防长官为玉门都尉,下辖大煎都和玉门两个侯官,侯官驻地为侯障;侯官之下各有丞,又有一系列燧长、侯长;大煎都侯官辖区为长城最西端及塞外诸烽燧,向东则是玉门侯障辖区。他还尝试确定了大煎都侯障及大煎都丞的驻地。建国后,敦煌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烽燧和汉简,王国维的结论得到一些增补,但基本未被动摇。

关于大煎都侯障及丞的驻地,王国维曾有过不同说法。起初他表示不易断定:

……次西,则有大煎都之广武、步昌、凌胡、厌胡、广昌五燧,而侯官所治之大煎都燧,与侯丞所治之富昌燧,则不知其在五燧之东西?

可见王国维此时认为大煎都侯障应在大煎都燧,但其地未详;富昌燧的地址也未确定。稍后的《燧名及所出木简表》中,王国维改变了对大煎都侯(官)及侯丞驻地的判断:“敦四乙:富昌燧,大煎都侯丞治所”;至于大煎都侯障,王国维确定在T6b(D3)凌胡燧,并推测凌胡燧和大煎都燧是同燧异名。不过,斯坦因不认可D3(T6b)是大煎都侯障驻地,他认为这个燧只是“受制于”大煎都。当代研究者者则基本沿用王国维之说。

凌胡燧(D3,T6b)所出简牍有六支涉及侯障,显示此燧很可能曾是大煎都侯障治所。但凌胡燧简牍所署时间都是西汉昭、宣帝时期,最晚一件是“五凤二年正月”(《释文》1688,五凤二年为公元前56年)。斯坦因亦说:“T6b发现的大量木简中,没有一枚存有年代晚于公元前56年的证据。”所以,即使大煎都侯障曾经以凌胡燧为治所,很可能也在五凤二年之后迁走了。

需要注意的是,斯坦因在其他烽燧出土的两支有“大煎都”字样的竹简,曾被沙畹误系于D3凌胡燧,分别是:《释文》1561“大煎都燧长尉良持器诣府,七月戊子日下时入关”,此简实出土于D5燧(T5);《释文》1556“元始三年十二月己未大煎都丞封”(元始三年为公元3年),此简实出土于D11燧(T4b)。所以不能由这两简推断大煎都燧、大煎都侯障与D3凌胡燧的关系,吴礽骧《敦煌汉简释文》在编号著录时已做了辨正。另,《释文》1560简出土于T5(D5),亦被沙畹误系于凌胡燧(D3,T6b),此简日历有“永光五年”(前39)文字,亦与凌胡燧无关。

既然这些五凤二年之后有大煎都字样的简已与D3陵胡燧无关,那么汉宣帝之后,大煎都侯障治所迁移到了何处?学界尚未关注此问题,建国后马圈湾出土的简牍多次出现“大煎都侯障”字样,提供了重要线索(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1.五校吏士妻子议遣乌孙归义侯疌清子女到大煎都侯障(《释文》90)

2.侯障愿降归德陈△窃见大都护崇檄与敦德尹……(《释文》91)

3.……大煎都侯障近于西域(《释文》108)

4.共奴虏可千骑来过敦诸尉吏在者,至障所部深城(《释文》115)

5.得行积九日乃到三节二十三日至泉都立檄府大尹(《释文》143)

6.皇帝陛下始建国天凤四年正月甲戌上敦德大煎都侯障(《释文》181)

7.始建国天凤三年十二月壬辰,敦德玉门行大尉事试守千人辅、试守丞况谓大前都尹西曹聊掾行塞蓬(《释文》193)

8.欲诣张射小吏扞迫仓达因去恨不回决迨何以谨拘在大煎都侯障使君(《释文》493)

9.护意左率诣大煎都侯障欲障为一城(《释文》586)

这些有“大煎都侯障”字样的简牍,都属于西汉末和王莽时期。王莽时敦煌改名为“敦德”,匈奴改为恭奴(或共奴),太守改为大尹,都反应在这些简牍中,大煎都亦有写作大泉都或大前都的,大煎都侯障或称大前都尹。这批简很多还涉及王莽时一次讨伐西域的战争。从这些引文可见,西汉末、王莽时的大煎都侯障是一重要军事基地,过往的军队、使节多在此停留,“障所部”甚至有一座“深城”,且此障在汉军防线的最前沿,动辄受到匈奴骑兵的威胁。

陈梦家在对居延汉简的研究中已指出,汉长城防线上,侯长的治所都称为障,故侯长亦习称障侯。关于障的形制及其与城、坞的区别,陈梦家说:“所谓城者……都作长方形围墙,版筑,其面积皆在130×130米以上……我们称为障者,是指100×100米以内的正方形的围墙,其例如下……大致上是方形厚墙,方向为正南北或大致上南北,门向南。《文选·北征赋》注引《仓颉》曰:‘障,小城也。’其他凡包围于亭障的方形或长方形墙垣,我们统名之为坞;它们的范围小于城而可以大于小障,壁较薄,但也有很厚的。”本文的马迷兔小城址,面积、形制均与陈梦家对障的描述吻合,所以它很可能就是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亦即西汉后期和王莽时的大煎都侯障治所。因为这里正处在汉长城的西尽头,需要驻防较多兵力;小城的规模也和简牍中提到的接近,可以容纳上百名戍卒,并供过往使团和行旅住宿。

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的汉居延都尉辖区内有较多的城障遗址,可以和马迷兔小城做对比。比如居延都尉所辖的甲渠侯障驻地,坞墙为47.5×45.5米,略小于马迷兔小城。居延的A39障“作正方形(78×78米),版筑,间以芦苇和柴木层,墙高4-5、基厚4米”,形制和马迷兔小城非常接近。汉玉门都尉辖区内(包括大煎都和玉门侯障防区)发现的城址很少。玉门侯障辖区内的所谓小方盘城,形制更接近陈梦家所说的坞,而大方盘城本是一座粮仓。此次发现的马迷兔小城(大煎都侯障)在这方面是一重大突破。

至于马迷兔小城西南2千米处的长方形疑似城寨,和斯坦因曾发现、但现在已不存在的三座城址,则可能是几次大规模驻军的营垒遗迹。如《释文》589提到“护意左率诣大煎都侯障欲障为一城”,即“护意左率”准备依托大煎都侯障建造一座城寨,似应在长城防线以内,可能和斯坦因所见城址有关。而笔者发现的疑似城寨在长城线外(西南侧)2千米左右,可能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有关。《史记》载李广利第一次出征大宛败归,被迫留居玉门关外:

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从汉长城形势看,汉使所遮玉门未必是狭义的玉门关,而是整个玉门都尉辖区,包括大煎都侯障防区,所以李广利应是被挡在了最西段的长城线外,疑似城寨便可能是李广利残军的宿营地。《史记》言李广利第一次败归后“留敦煌”,亦未必指留敦煌城内,而是广义的敦煌太守辖区,而疑似城寨也属于敦煌范围。这又牵涉到学界关于玉门关址的一段公案:斯坦因、沙畹和王国维等早期学者过于拘泥司马迁文中的“玉门”、“敦煌”字样,以至认为当时玉门关尚在敦煌城以东,遂酿成了聚讼多年的“玉门关曾迁址”之论,实无必要。

疑似城寨附近水草丰茂,士卒生活尚不至于困难,且紧邻长城线,免于匈奴的直接威胁。罗新也认为李广利所部应驻扎此处,虽然当时尚未发现遗址:“(魏晋之玉门关长吏)当在玉门关外汉代的大煎都侯辖境内,其地即今之榆树泉盆地。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初征大宛失利,回军即屯于此处。这里是西汉以来玉门关外最重要的屯兵之地,魏晋自然也要善加利用。”本文讨论的两座城址,和斯坦因记录的三座城址都在汉长城最西端,虽然方位稍有不同,但地貌特征比较近似,都是沼泽湿地(本文发现的两座城址甚至更加低洼、潮湿),地下涌出的盐碱水已将城墙等建筑物腐蚀掉,难以有简牍等文物保留下来。斯坦因也曾遗憾地写道:“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呈碱性等因素的作用,我们不能指望在这样的地面上能保存什么建筑物遗迹。”所以他没有把那三座城址绘入考察地图。但在1907年的考察中,斯坦因认为长城最西端才是汉代最早的玉门关:“这些壕沟防护营地的遗迹可能就位于从塔里木盆地延伸过来的古道、经过长城内侧城墙的那一点上吗?这难道不可能就是原先的玉门关的位置吗?在这个高地的底部,原先是存在一些庇护处的,而且在那里开掘泉水也并不困难。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有一个大的兵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1914年考察之后,斯坦因放弃了这里是玉门关说,但仍强调汉朝在长城最西端设置一座大型兵站的合理性:“把这里以及T4a与T4b之间的长城以南地区的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之后,我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即我现在面对的是一座早期边防堡垒,而且这里又正好是楼兰道向西走向关外头的地点。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一片高地脚下,表面上沙漠植被丰富,因此不缺牧草和柴火,还可以避开猖狂的北风,只要愿挖井,水也不成问题。在这里设立一个大型兵站的必要性在于,长城最西端明显暴露在外的一角必须得到切实的防卫。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这里是中央集权控制的范围内最后一个能够长期住人的地方。对于出关前往楼兰和西域的中国军队和使节来说,这是最后的歇脚地,对于那些还能回得来的幸运儿来说,这里是进入关里头的第一站。因此,对于穿越罗布沙漠的艰苦卓绝的长途旅行而言,这个兵站起到了补给站、桥头堡的作用。”

斯坦因提及的城址已经毫无踪迹,但李岩云和笔者发现的两座城址又支持了斯坦因的推论。陈梦家曾指出,居延汉塞上诸侯障的障城,相距多在50公里左右,和出土汉简、汉代文献中的“百里一塞”吻合。玉门侯障驻地今尚未确定,目前看以小方盘城可能性较大,马迷兔小城址距离小方盘城40多公里,和居延汉塞两个侯障驻地间的距离较一致。小方盘城和马迷兔城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紧邻湿地:小方盘城北临疏勒河下游河谷湿地,马迷兔则西临榆树泉湖盆,湿地附近便于打井取水,且芦苇等草木可供马匹食用,并提供建造屋舍、城塞的材料,便于侯障所辖的吏卒生活。

最后说一说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燧,这座烽燧与大煎都侯障驻地相伴,以前一直未能确定方位。D5燧(T5)曾出土一枚简牍,是大煎都燧长向东去往玉门都尉府的过关记录。但D5燧在长城尽头以西,属关外之地,且斯坦因在此燧发掘出了5枚简牍,过关文书仅此一件,所以大煎都燧长不大可能是由此入关的。此简出现在D5燧,当是某种偶然原因,王国维认为D5是广武燧,亦未有直接的简牍证据。

笔者推测,如果马迷兔小城是大煎都侯障,则东面近2千米的D9烽燧(T4c)应就是大煎都燧。此燧不在长城线上,但居高视远,是方圆数十里内最明显的地标建筑。笔者在长城尽头踏勘的数日里,不论在沙海戈壁还是芦苇丛中,D9烽燧都遥遥在视野之内。斯坦因对它的描述是:“从刚刚提到的烽燧T4c来看,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初人们对这里的防御极为重视……烽燧位于高出周围洼地120英尺、侵蚀严重的黏土台地顶部西端……在我看来,建T4c除了拱卫T4a和T4b屏障南面地区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目的……从T5发出的烽火等信号,T4c和T4b都可以同样看得很清楚。因此,T4c建在长城线后面肯定是针对其他什么目标,而且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目标。”

吴礽骧亦说:“此燧不在塞防线上,是附近地势最高的烽燧,当是邮驿道上亭,可起路标的作用。”大煎都侯障处在长城最西端,辖有长城线以西数十里的诸燧驻军,D9烽燧显然是观察周边和发布指令的最便捷之地,它应当就是汉简中的大煎都燧,汉简中的煎都亭也应在这个烽燧之下。马圈湾出土文书曾提及煎都塞旁的一座亭(《释文》1035):

隧傅天田道里簿一

明隧天田五里其二

里煎都塞三里亭以东皆沙石井深十丈五尺

笔者怀疑,D9烽燧的煎都亭也被汉卒称为三里亭,涉及简文的分行断句问题,尚难成定论,但D9烽燧确实在大煎都侯障城址以东三里,亦即最西段长城内侧三里处,这三里间是湿地沼泽地貌,而自D9燧以东,沿长城线二十多公里都是砂石戈壁,和“煎都塞三里亭以东皆沙石井深十丈五尺”所言若合符契。

综上所述,此次在长城最西端发现的两座城址,与斯坦因描述过但现已无存的三座城址,构成了汉代大煎都侯障治所、驻军营地以及与它们相配合的(大煎都)亭、燧等指挥、通讯体系。如果加强对此地的勘查,也许还能取得一些考古收获。

后记:敦煌西湖湿地管理局批准了笔者这次考察,并提供了车辆、向导、食宿等帮助;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审阅了本文初稿,并提出了多项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注】文章原载于《敦煌研究》2016年第5期。

责编:李毅婷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往期回顾

【边疆时空】李勤璞 | 对忠诚的考验:额济纳土尔扈特人在民国的经历

【边疆时空】张文德 | 明代天方国使臣来华考——兼议明人对天方国的认识

【边疆时空】牛敬飞 | 论汉代西部边疆上的《禹贡》地名

【边疆时空】于向东 成思佳 | 郑若曾与《安南图说》略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