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张铁山 | 俄罗斯学者Л.Ю.吐古舍娃及其回鹘文文献研究

张铁山 边疆时空 2019-12-17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作者简介

张铁山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突厥语族语言与古籍教学和研究。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类课题20余项。


内容提要:俄罗斯收藏着部分回鹘文文献。本文介绍俄罗斯学者Л.Ю.吐古舍娃的生平及其对俄藏回鹘文文献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Л.Ю.吐古舍娃 回鹘文文献


俄罗斯学者Л.Ю.吐古舍娃(Лилия Юсуфжановна Ту гушева)1932年1月10日生于今哈萨克斯坦新喀赞卡村(Новая Казанка)。1948年9月至1953年6月在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东方学系学习突厥语文。1953年9月至1957年3月进入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顺利通过题为《鞑靼语限定词组的词序》的副博士论文答辩。1957年3月至1966年3月在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阿尔泰语言组任初级研究员。1966年3月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后改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任初级研究员,从1977年4月至今任高级研究员。

独联体有着众多的操突厥语的民族。据1989年统计,独联体内操突厥语的人口约46109000人,其中人口较多的有乌兹别克人16474000人,哈萨克人7931000人,阿塞拜疆人6656000人,鞑靼人5773人。这些民族历史悠久,文物文献众多,早就引起俄罗斯学界的重视,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在前苏联和俄罗斯,仅研究突厥语言和文献的著名学者就有拉德洛夫(W.W.Raddoff)、梅里奥兰斯基(П.М.Мелиоранский)、萨莫依洛维奇(А.Н.Самойлович)、巴斯卡阔夫(Н.А.Васкаков)、德米特里耶夫(Н.К.Дмитриев)、阔诺诺夫(А.Н.Кононов)、马洛夫(С.Е.Малов)、捷尼舍夫(Э.Р.Тенишев)、克里雅什托尔内(С.Г.Кляшторный)等,其中吐古舍娃就是一位在回鹘文文献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

吐古舍娃早年就曾参加了由В.М.纳杰利亚耶夫主编的《古代突厥语词典》(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й словарь,列宁格勒,1969)的编写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她进入了研究高峰时期,陆续出版了不少有分量的论著,引起了各国同行的瞩目。下面就吐古舍娃的回鹘文文献研究成果做一介绍。

1.对回鹘文文献《玄奘传》的研究。回鹘文《玄奘传》在国内外均有收藏:(1)国家图书馆藏本。1930年前后出土于新疆南疆,梵筴式,长44厘米,高18厘米,四边划有红格线,两面书写,每面27行,存248叶,其中23叶较为完整,其余残损严重。此本1932年由德国冯·加班从北京图书馆借走,1946年交还,1951年在北京影印出版该写本。(2)海金(Joseph Hackin)1932年参加锡春考察队自叙利亚赴北京途中所得,仅有8叶。(3)法国魁梅博物馆收藏,共123叶。(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本,内容分别属于5、6、8、10卷,但这部分残卷何人何时于何地所得不见记载。以上各处所藏回鹘文《玄奘传》均为同一译本拆散分出之残卷。

回鹘文《玄奘传》译自汉文本,文中保留了许多重要的语言材料。该文献成为各国学者研究回鹘语言文字、西域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吐古舍娃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回鹘文《玄奘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出版了多部(篇)论著,使学术界了解了这部分文献的内容和收藏情况。

1974年,吐古舍娃发表了《回鹘文〈玄奘传〉第十卷研究》(Уйгурсая Версия Биографии Сюань-Цзана,Фрагменты из л.X),载《东方书面文献·历史语文学研究年鉴·1971》(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Историко-филоло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Ежегодник 1971),197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第253~296页。该文对俄藏编号SIUig6的回鹘文《玄奘传》第十卷的7叶(14面)进行了转写、俄译,并附有词汇和语法索引、注释以及由Л.Н.缅什阔夫完成的与汉文原文不同点的对照表等。1980年,吐古舍娃出版了《回鹘文文献〈玄奘传〉研究》(Фрагменты Уйгурской Версии Биографии Сюань-Цзана,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0年)。全书260页,内容包括前言、转写、俄译、注释、形态学注释、词表(词汇表、回鹘文原文所见地名)、附录(汉学家Л.Н.缅什阔夫完成)、原文照片、缩略语表。1991年,吐古舍娃又出版了《回鹘文本〈玄奘传〉》(Уйгурская Версия Биографии Сюанъ-Цзана,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1年)。全书591页,内容包括前言、转写、俄译、注释、词汇表、地名表、缩略语、原文照片。该书对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5、6、8、10卷进行了全面研究。

吐古舍娃在上述论著中对俄藏回鹘文《玄奘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学界了解了这部分文献的内容和保存情况。同时,她的论著也成为研究回鹘文《玄奘传》的必读书目。

2.《突厥语〈白莲华社经〉》(Сутра Общины Белого Лотоса,Тюркская Версия,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出版公司,2008年)。全书207页,内容包括前言、《白莲华社经》原文转写、俄文翻译、注释、附录(词汇表、缩略语)、原文照片。白莲华社为4世纪庐山慧远所创,主张崇拜阿弥陀佛。此派因在寺院的池塘内种植莲花作为象征而得名。在中国佛教史上,此派因提倡念唱阿弥陀佛的名字便可死后生在“西方净土世界”,又被称作“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著作有三部:(1)《阿弥陀经》,一卷;(2)《无量寿经》,二卷;(3)《观无量寿经》,一卷。

回鹘文本《白莲华社经》名为“yürüng lianxua čäčäk tärgini nom ärdini”,译自汉文《大白莲社经》,大约形成于10~11世纪。该文献的刊布对研究佛教净土学派的传播史及宗教文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就目前所知,回鹘文《白莲华社经》残卷是上世纪30年代前后在吐鲁番地区出土,后被分别卖给了法国、土耳其、俄国等国。藏于国外的这些残卷已由学者刊布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也藏有几叶该经残卷,但来源不清。

3.《摩尼教忏悔词》(与A.L.Khosroyev合译)(Xuastvanift,Manichaean Confession of Sins,圣彼得堡,2008年,82页)。全书包括前言、原文转写、翻译、注释、参考文献、原文照片等。回鹘人早在漠北高原时期就已接受摩尼教。840年以后,摩尼教与佛教、景教并存于回鹘人中,并留下一些回鹘文摩尼教文献,回鹘文本《摩尼教忏悔词》就是其中之一。该文献语言古老质朴,包括15项具体忏悔的内容,是了解回鹘摩尼教徒宗教生活的重要原始材料。回鹘文《摩尼教忏悔词》约10~11世纪在现今新疆抄写而成,现藏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SI DI/SI 3159。

4.《中世纪早期突厥书面语:语文—修辞结构》(Раннесредневековый Тюрк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Язык. Словесно—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е Структуры,圣彼得堡,2001年,第176页)。本书对中世纪早期突厥书面语结构进行语言修辞学研究,论述了新疆出土的书面文献(9~14世纪)所记录的突厥语族语言,即9世纪中叶从蒙古高原迁居新疆的回鹘部落的语言。该书的内容包括前言、中世纪早期回鹘语文献的特点、中世纪早期突厥语书面语语法结构的一些特点、文艺作品的结构(重复与平行、表达方式、加强语势、隐喻方式、韵律因素、中世纪早期突厥书面语ol的功能、动词tägin-、yarlïqa-、ötün-的功能、固定的表达方式、熟语、回鹘语《玄奘传》的修辞特点)、诗歌语言的构成、世俗文书的结构、结语、原文、参考文献、缩略语。

5.《圣彼得堡藏回鹘文〈十业道物语〉研究》(与庄垣内正弘、藤代节合著),(The Dasakarmapathavadanamala in Uyghur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St.Petersburg,中西印刷株式会社,1998年,377页)。本书研究的回鹘文文献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是与日本同行于1997年根据日本文部省的“日本俄罗斯共同研究中亚古代书面文献”项目(由西田龙雄教授负责)而完成的。全书包括序论(写本的体裁、文献对照表)、转写、翻译、注释、语汇表、引用文献和原文照片。

6.《中世纪早期新疆出土回鹘文文献》(Early Medieval Uighur Records from East Turkestan),载《东方文献·东方文献研究》卷2第3期(Manuscripta Orienta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Oriental Manuscript Research.Vol.2,No3),1996年,第8~15页。本文研究刊布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四件回鹘文残片。第一件编号SIKrI6,两面书写,残片大小为26×22厘米。一面存10行,前4行记录了4个人名,其中3人含有ila(和尚)一字。这也许说明他们属于某一宗教团体。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文献可能是诗歌体残片。残片的另一面为佛教文献,也是10行,是梵文拼写的陀罗尼经。

第二件残片编号SI Kr I 145,仅存两行,大小为21.5×19.5厘米,其内容可能是一文学作品的片段,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到了喀喇昆仑山(Qara Qorum)。喀喇昆仑山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将喀喇昆仑与中世纪早期回鹘人的主要居住地吐鲁番和别失八里隔开。然而,我们看到,回鹘人用了相同的名称。喀喇昆仑山的名字在中世纪早期回鹘文文献中的出现值得注意。

第三件文献编号SI Kr IV 606,存5行,大小为14.5×15.5厘米,是记录家庭经济支出的文书残片。

第四件编号SI Kr I 420,大小为26×13.5厘米,存12行。文中出现了多个带有šila名称的人名,因此,可推断此文书可能是记录某宗教社团经济支出的文书。

7.《对回鹘文世俗文书释读的一些补充》(Некоторые Дополнения к Чтению Древне-уйгурских Делов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载《东方书面文献·历史语文学研究年鉴·1976-1977》(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Историко-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Ежегодник1976-1977,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第240~246页)。1928年B.B.拉德洛夫辑录和刊布了大量的回鹘文世俗文书。尽管此后又发现了不少的新材料,但对以前刊布过的文书重新进行研究仍是学界重视的一项内容。该文对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分别为3 Kr 31a、3 Kr 32b、3 Kr 33a(此3叶为H.H.克罗德阔夫藏品)和B36(此叶为格龙威德尔藏品)四件回鹘文世俗文书,重新进行了转写、俄文翻译和注释。这四件文书在B.B.拉德洛夫《回鹘语文献》一书中已刊布(拉氏编号分别为Usp112、Usp120、Usp111和Usp36)。

8.《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回鹘文文献》(Уйгурская Рукопись из Собрания ЛО ИВАН СССР),《东方书面文献·历史语文学研究年鉴·1969》(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Историко-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Ежегодник1969),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2年,第315~339页。本文刊布研究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编号为SI Kr 2/5I的11叶(22面)残卷。这些残卷内容分别属于《法华经》和《金刚经》。

除了上面介绍的论著外,吐古舍娃还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由于篇幅所限,将其中主要者列于下,以供学界参考:

《克普恰克人———他们是谁?》(Кыпчаки—кто они?),载《东京大学语言学研究》(Kyoto University Linguistic Research)23卷,2004年,第114页。

《关于鄂尔浑如尼文碑铭某些资料的注释问题》(Об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и Некоторых Данных Орхонских Рунических Гекстов),载《克劳斯·洛本六十华诞纪念文集》(Festschrift für Klaus Röhrborn Anlässlich Seines 60. Geburtstags),伊斯坦布尔,1998年,第411~417页。

《蓝突厥人与吐火罗人之间的关系》(Göktürkler ve Toharlar Arasïndaki Münasebetler),载《突厥人》第2卷第8册,安卡拉,2002年,第152~156页。

《〈玄奘传〉及其回鹘文本》(Биография Сюаньцзанаи ее Уйгурская Версия),载《欧亚语言学(1)》(Issues in Eurasian Languages I),东京,2001年,第79~104页。

《古代突厥人崇拜怎样的神?》(Каким Богам Поклонялись Бревние Гюрки?),载《阿尔泰学》(Altaica)卷4,莫斯科,2000年,第144~155页。

《巴布尔》(Бабур),载《阿尔泰学》卷3,1999年,第117~145页。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几件回鹘文文书》(Несколько Уйгурских Документов из Рукописного Собрания 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филиала ИВ РАН),载《彼得堡东方学》(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卷8,1996年,第215~238页。

《一件中世纪早期回鹘文本诗歌残片》(A Fragment of a Draft of an Early Medieval Uighur Verse Text),载《再访吐鲁番》,柏林,2004年,第155~157页。

《新疆出土中世纪早期回鹘文文献》(Early Medieval Uighur Records from East Turkestan),载《东方文献》(ManuscriptaOrientalia),圣彼得堡,1996年,第815页。

《一件中世纪早期回鹘文文献》(Ein Fragment eines Frühmittelalterlichen Uigurischen Textes),载《吐鲁番,和田,敦煌—“冯·加班与吐鲁番学”会议文集》(Turfan,Khotan und Dunhuang//Vorträge der Tagung“Annemarie und die Turfanforschung”),柏林,1996年,第353~359页。

《格隆威德尔收集品中回鹘人的书信》(Деловые Письма Уйгуров из Коллекции А. Грюнведеля),载《中亚历史与文化》(История и Культура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莫斯科,1983年,第209~220页。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两件回鹘文文书》(Два Уйгурских Документа из Рукописного Собрания ЛО ИВ АН СССР),载《苏联突厥学》(Советская Гюркология)1975年第4期,第92~101页。

《古代维吾尔语》(Древнеуйгурский язык),载《世界的语言》(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Языки мира),莫斯科,1997年,第54~63页。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与中世纪早期突厥语文献的关系》(Диван Лугат аттюрк Махмуда Кашгари и его Связи с Раннесредневековой Гюркоязы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ой),载《苏联突厥学》(Советская Гюркология)1988年第1期,第86~94页。

《回鹘王子的三封信》(The Three Letters of Uighur Princes),载《匈牙利东方学学报》(Acta Orientalia Hungaricae)24卷第2册,1971年,第173~187页。

《鄂尔浑突厥语与回鹘语的相同点和区别》(Орхонотюркский и Древнеуйгурский Языки. Их Сходство и Различие),载《突厥学文集·1974》(Тюрк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1974),1978年,第114~124页。

《中世纪早期回鹘文献语言中的ol一词》(ol в Раннесредневековом Уйгурском Литературном Языке),载《突厥学》(Turcologica),列宁格勒,1986年,第277~283页。

《中世纪早期回鹘文献语言中的tägin-、yarlïqa-、ötün-动词》(Глаголы tägin-、yarlïqa-、ötün- в Раннесреднековом Уйгурском Литературном Языке),载《维吾尔语研究》(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Уйгурскому Языку),阿拉木图,1988年,第36~46页。


【注】文章原载于《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

责编:杨一晨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