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资格考小记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编者按:  本期推送一对学术伴侣的资格考经历,属于专辑1“留学生年代的那些事”。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张泽坤同学在下文中分享了自己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过程和感受。虽然不同学校在形式和程序上可能有所区别,而且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因人而异,但在学术要求和考试内容上则一般是基本一致的。


另一篇文章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刘遥几年前在就读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时参加政治系博士资格考试的经历分享。两篇文章从人文和社科领域为学术后浪们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且有实用价值的心得体会。


在疫情期间准备美国博士资格考


文 | 张泽坤


笔者是一个三年级的历史博士生,刚刚在五月下旬完成博士论文开题和资格考试。云里峰陈教授鼓励我趁着记忆还新鲜,写一写准备资格考的经历。日常感慨忝居云里峰十学者之列的刘助理教授,严正告诫我只可谈经历,不可谈经验。


确实,行百里者半九十,完成资格考,最多也就算跑完了博士马拉松的百分之五十一。站在这百分之五十一的结点上,我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可以分享。但是回顾自己博士的前半程,虽然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莽撞踩了很多坑,但在师友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实也避过了很多雷区。


我决定还是简单记述我的备考过程,特别是从师友处获得的一些有益的指导。此文若能对感兴趣北美学术训练的学弟妹产生一点微末的帮助,也可作为我自己常年接受各方安慰指导的反馈和回报。


耶鲁大学校园(图片由作者拍摄和提供并授权使用)



011 确定研究领域


耶鲁历史系的资格考要求是,主修领域要读60+以上的书,完成一篇史学史论文,辅修领域每门要读40+以上的书,并设计一个本科生课程大纲,最后所有领域在资格考当天进行口试。可以跨学科选择领域。
作为中国古代史方向的学生,我们的固定动作是,中国古代史作为主修,中国近代史为第一辅修,剩下的一到两个领域可以自由选择。我在选择领域的时候和我的导师韩森女士有过很多讨论。我的师兄师姐大多选择日本史或者宗教史。但是我因为对奴隶制度和社会身份比较感兴趣,导师认为在北美研究奴隶相关的话题,需要具备和研究世界其他地区奴隶制度的学者对话的能力,所以我选择了和研究罗马史的兰斯基教授做我的第三个领域,世界奴隶史。这也是我最难的一个领域。最初我想选择韩国史,因为韩国的奴隶制可能是中国良贱制一个很好的比较对象,但是因为耶鲁没有专门研究古代韩国的教授,我就把自己感兴趣的韩国奴隶制度书目列进了和兰斯基教授的读书清单。
我的中国近代史领域导师选择了泰苏老师,一是因为我对法制史感兴趣,二是导师说我的委员会里不能都是老头老太太,需要有思维敏锐的青年教授。“He can write you a reference letter in thirty years, when none of us are alive!” (他三十年后还可以给你写推荐信,那时候我们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韩森女士说。
韩森女士在我因为要不要选日本史做我的第四个领域而犹豫不决的时候告诉我,资格考试不是学习这个领域的唯一方法,日后去给日本史的课程做助教同样可以获得相关领域的知识。“Orals are not your destination!”(资格考不是你学习的终点)韩森女士又说。

2019韩老师在哈佛耶鲁橄榄球赛前组织了一个Tailgate Party 车尾野餐会(图片由作者提供并授权使用)

021 列书单和读书


确定考试领域之后就要列书单。每个人列书单的时候可能都会有气吞山河的梦想。我也曾经给自己的中国现代史领域列了一百本书,而且有意避开了自己之前读过的书。还没交给泰苏老师审阅,先跟韩森女士聊起我的计划,我的雄心直接被韩森女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That’s insane.” (你疯了吧)韩森女士说。之后韩森女士就给我确立了“The most important ones, the ones you have read in class, and those would benefit your dissertation writing” (最重要的书,上课读过的书,和对你写论文有用的书)的基本原则。

 

我一开始觉得韩森女士也太小瞧我了,毕竟泰苏老师的书单可是有两百多本。韩森女士说,“你泰苏老师当年可是读了JD又来读PhD,你和他的主领域不同,人生阶段也不同!”我懵懵懂懂地删了书单,等到真正开始读之后,面对同时准备三个领域的考试和写开题报告的压力,又被系里阴差阳错分去给美国史做助教,我才理解了导师给我泼冷水背后的智慧。

 

很多制定了宏伟阅读计划的同学,在执行时往往难以下手,导致学习进度一拖再拖。疫情期间,系里把所有博士生的学术要求无条件延期一年,又降低了很多人的学习动力。准备资格考试,是一个需要很强自主性的过程。你不去找老师聊,老师基本不会主动找你。而且泛读本身就有违人类的阅读习惯,是一个需要强迫自己在固定时间内尽可能获取知识的过程。一旦不设立严格的时间线,就会很容易在一本书上花费很多时间,完不成阅读任务。所以我都尽量跟老师约固定的时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日程,强迫自己去读大量的书。虽然很多书还是读得虎头蛇尾,每次和老师聊天之前都压力山大,但是聊完之后,就会觉得自己至少完成了一些东西,不是原地踏步。和很多同学相比,我比较幸运的是之前有囤书的习惯,所以疫情发生之后图书馆突然关门也不至于无书可读。

 

美国的教授思想大多非常开放,他们很喜欢和本领域之外的人一起工作。兰斯基教授对我这个没有任何古代希腊罗马史背景的国际生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耐心。他总是对我讲的东亚有关的情况展示出极大的兴趣,并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给我解释各种罗马法律和制度,最后再升华出一些中西方比较史学的智慧。

 

我和兰教授偶尔的鸡同鸭讲甚至都呈现出这样的对话模式。有一天,我俩正在视频聊书,兰斯基教授窗前掉下来一只隼。正在讲庞贝古城的兰教授突然眼睛放光,说, “Oh my god, that’s a falcon.” (哦我的天,那是一只隼)正在思考城市奴隶日常给养的我一时懵逼,直觉发问,“What? Sorry I don’t know.” (啥? 对不起,我不知道。)兰教授用他一贯的耐心,抑扬顿挫地跟我说,“Oh, it’s a big black bird. It’s very common along the coast of Connecticut…I think China might have similar ones, but not that common in the city…” (哦,那是一种黑色的,大大的鸟。康州海边很常见…我觉得中国可能也有类似的鸟,但是城市里可能没那么常见…” 察觉到我眼中的费解,兰教授终于一语中的, “By the way, it’s not in Pompeii. It just dropped right in front of my window…” (顺便说,它不在庞贝,它就掉在了我窗前…)

 

我一开始对世界奴隶史这个领域非常畏惧,虽然书目清单是自己列的,但是选书的时候,对领域内的学者缺乏了解,大水漫灌,真正要读的时候看着那么多大部头的罗马史和地中海史著作,就总是畏难。书读不动,就不好意思去找老师聊,恶性循环,人很焦虑。后来我鼓起勇气去让老师给我选出最应该先读的书,好像突然有了突破口,接下来每次聊完,都让老师帮我选三到四本书,后面的学习就逐渐变得顺畅。



031 资格考前和考试当天


不同学校和院系对于资格考和论文开题的时间有不同的要求。耶鲁历史系可以自己安排两个考试的时间,但是一般都不会相隔太远。韩森女士建议我先论文开题,因为她觉得我开题报告写得还可以,让老师们带着开题答辩留下的好印象去参加我的资格考试,可能会对我比较有利。

 

韩森女士在考前对我进行了密集的应试技能培训。一开始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因为担心后面无话可说,总是倾向于先说废话,把重要的观点留在后面。韩森女士在距离考试还有近三个月的时候对我进行了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后一针见血地跟我说,“Your answers are not sharp.” (你的答案不够犀利)我一阵心绞痛。韩森女士又问我,口试的目的是什么。我嗫嚅着说, “force us to read more books?” (强迫我们多读书吗?)韩森女士睁大眼睛,看着我,像要把这句话用眼神凿进我的脑子里,“口试是为了让你学会日后怎么和同事聊天,特别是那些不是你领域的学者。”我又一次恍然大悟。

 

春假之后,因为新冠疫情,大家人心惶惶,我也和很多同学一样陷入焦虑,纠结要不要回国。泰苏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泰苏老师说,你现在回国也没办法好好玩,不如留在美国好好读书。于是我给国内一个基金会捐了钱,然后短暂地关闭了社交媒体,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现在回想,过去的几个月,我努力地让自己没有什么情绪波动,每天看书做饭睡觉,宛如修行。修行期间,几个住的近的朋友在爸妈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戴着口罩相互送饭,让我对社群支持的重要性有了深刻领会。


2019年耶鲁图书馆门口(图片由作者拍摄和提供并授权使用)


我不是一个稳健型的选手,考试前一天还在抱佛脚。不过最有趣的就是考前临门一脚向里峰主请教了清代讼师有关的问题,成功押题。考试前一小时,我焦虑地在家里转来转去,云峰主白老师机智地告诉我,应该做深蹲。蹲完之后,我气喘如牛,果然没那么焦虑了。

 

考试的过程很刺激,三个老师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韩森女士延续她一贯的坑娃传统,主要根据我的史学史论文提问,专门挑我没写到的问。而且不按平时练习的套路出牌,包括现场让我给另外两位考官推荐书,并说明这些书为什么会吸引他们。泰苏老师问的问题不出之前讨论过的大方向,但是大到清代法典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小到合同在经济活动中的限制,让我仿佛回到大学的羽毛球场,被高手的吊球吊得左支右绌,满场乱飞。兰斯基老师最为厚道,拿着我设计的世界奴隶史课程大纲,悠悠一笑,说你设计的问题不错,我就挑几个你问的问题问你吧,于是我最担心的领域就这样有惊无险地答完了。



041 考试之后


考试之后,韩森女士第一时间来接我去一个海边的露天餐厅吃饭。“我们去庆祝一下,保持社交距离的那种,” 韩森女士在电话里说。可是等到了海边,没有想象中的热烈庆祝,韩森女士整顿饭都有些欲言又止。终于等我啃完牛肉三明治,开始喝汽水,韩森女士抓了抓头,开始给我讲起目前历史系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疫情之后的经济危机可能导致的就业市场缩水。“It’s time for you to face the reality.” (是时候面对现实了)韩森女士说。

 

北美社科博士就业现实参见刘思达教授文章《写给要找工作的博士生的话》

读博期间如何发表论文参见杜乐教授文章《读博期间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


- End -

作者简介


张泽坤,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专业领域为唐宋社会史。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文中人物


韩森女士(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著作包括《纪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丝绸之路新史》和《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 : 中古契约研究》等。韩森女士是北美汉学界知名博导,门下研究生只要报上韩森老师的大名,就会收获“壮士不易”的眼神致敬。

 

兰斯基教授(Noel Lenski),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著作包括Failure of Empire: Valens and the Roman State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兰斯基教授几乎出现在所有罗马史近作的致谢里,人送外号“scholar sage.”

 

张泰苏老师,耶鲁大学法学院、历史系双聘教授。著作包括The Laws and Economics of Confucianism: Kinship and Property in Pre-Industrial China and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因早年一篇青春激扬的采访,成为“耶鲁少年。”



云里峰主编按:本公号属一群学者自发组织为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公益项目。本公号文章目前由几位北大学生自愿者负责协助编辑和推送。除非另有通知,以后给本号所有文章的打赏金额和文末广告所得,将优先用于支付编辑同学们象征性的劳务费。公号所有成员衷心感谢他/她们和读者的大力支持。


本号内容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和作者。非经本号和作者专门授权, 不得改动任何内容或将文字和授权图片挪用。 手机读者点击文末“在看”即可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