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博士资格考分享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斯坦福大学,作者提供)



编者按: 





本期推送的是刘遥教授几年前在就读斯坦福大学政治系的分享,详述了准备政治系博士资格考试的经验,属于专辑1“留学生年代的那些事”。刘遥教授是云里阅天下“海外学者原创小组”的首批成员之一,作者简介见文末。


今日推送的两篇文章,都谈及博士资格考试。另一篇是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张泽坤同学的资格考口试经历分享。




(斯坦福大学,作者提供图片)



斯坦福大学博士资格考分享


文 | 刘遥



篇首


我的博士资格考一共两场,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分布在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我就简单回忆一下比较政治学的考试吧。因为是第一场,也是比较难忘的。




课程设计




      斯坦福的比较政治学博士一年级课程(2011-2012)是这么设计的:第一学期比较政治学入门简介,第二学期比较政治经济学精读,第三学期研究设计。也就是,前两个学期学生是吸纳者,第三个学期开始逐步变成产出者。


        第一学期入门课一共10周左右,每周需要阅读的文献都围绕着一个“因变量”展开,比如国家形成、经济增长、民主发展。教这门课的是David Laitin老师,他每周的阅读搭配的都极周到,既有经典书籍, 也有时下最新、回应相同问题的文章,因为David希望我们能着眼“大问题”,但研究要迈坚实“小步伐”。这门课的阅读量惊人,即使粗粗略过,也从未读完。后来David也说,他不期待我们读完,只是让我们有个大致的感觉:大家在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的?哪些问题共识最多?哪些最少?哪些毫无所知?等等。


        第二学期Stephen Haber老师的比较政治经济学课,与第一学期相比,就是精读了,每周也就2-3篇文章。回过头来看,这课更像是一堂学术解刨课,老师带着我们把每一篇文章的所有逻辑链条都抽离出来,然后看每一步都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链接起来,有没有哪里掉链子了,如果掉了,我们又能如何搭起来。记得有一次Steve找来某篇文章的数据,让我们去看一个观测值录入错误如何臭了一锅汤。Steve老师其实是历史学博士出身,后来转行,所以他讲课和研究也还蛮有厚重感。


        第三学期的研究设计课,David老师再次上阵,和一个叫Jeremy Weinstein的年轻老师合上。这两位老师都是背着书包做田野的学者。Jeremy的书Inside Rebellion更是他和非洲的反政府武装长时间一起行军之后写出来的。David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他年轻时在非洲和一个卖洋葱的妇女访谈的照片。因为David曾经被她“坑过”(把洋葱高于市价很多卖给了他),所以他给学生定了一个“洋葱法则”:你如果想研究一个地方,如果不能用当地语言讨价还价并最终至少以市场价成交,你还是别乱整了。传言斯坦福政治系就是天天量化,并没有,从我们核心课程老师的配置就能看到。


        这个研究设计课,就是带着学生写出一个可以给类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提交的研究计划。学期第一周,两个老师会单独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半小时左右的问答,确定一个初步的研究问题。之后每一周都将研究推进一步,并在课上进行10-15分钟展示汇报:事实描述、人物解析、理论建构、假设提出、数据收集、描述统计、因果初断、理论调整、重返数据等等。到期末,David老师会召集全系高年级的博士生来听我们的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非常踏实的一节课。


        当然,第一年的学习一共9门必修课程,我这里只简要介绍了比较政治学的总体规划。其实这些课我上的都挺烂。总想,如果能再来一次,一定会吸收得更好,听的更舒服。


(Encina Hall, 政治系所在的楼,作者提供)





考试题目




        第一年的暑假,我和要考试的同学们一起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每人负责归纳总结一个大的题目。对相关文章,梳理好一系列问题,比如,研究问题,论点/主要的发现,数据类型,研究设计,因果机制,主要极端值,等等,然后大家统一放在endnotes中,这样考试的时候能够快速按照条目查找相关信息。


        是的,这个考试是开卷的,这也就意味着你不会轻易找到所谓的答案。问题也不是某某的书写了什么,某某对某个问题怎么看,某某和某某的辩论你认为谁对。用David自己后来的话说,这种问题太不刺激,他判卷会睡着。那么,老头的题是怎么出的呢?

(政治系教室,作者提供)


        这个考试从一个周五下午4点开始,到下一个周一的早上9点截止,几十个小时,回答三个问题。每年考试的问题都是老师在考试那一周即兴命题。我们赶上David一拍脑门出的问题是:


        (1)现在的比较政治学入门大纲是按照10个因变量组织的。假设你要教授这门课,请按照你认为比较政治学里最重要的10个自变量,重新准备一份教学大纲,每个自变量为一周的讨论话题。每周需要至少3篇阅读,请做出相应文章选择,并阐明为何选择这篇文章。


        (2)一些研究关心民主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另一些研究关注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民主。这两批研究如何通过借鉴彼此来解决内生性的问题?有解决吗?解决得如何?


        (3)过去一年,我们强调多方法研究的重要性,让你们在研究设计里这样去做。现在请于教学大纲中找出两篇只用了一种方法文章。请讨论,如果你去用其他方法检验文中的论点,你会如何设计?结果可能会如何变化?


        我对这几个问题记得很清楚,因为的确非常不按套路出牌,答得十分酸爽,我大概是57小时交卷,还提前了一些,提交之后就昏睡归去...以上就是我当时比较政治学课的训练与考试的梗概。我不知道别的学校是怎么考试,所以没有什么更多的可以说。只知道我后一年的考试也挺有趣,比如其中一题是拿出了两篇刚刚发表在顶刊的文章,让学生当审稿人,写修改意见。


        回忆完毕。给可能想读这一门的同学一点感觉。


- End -


作者简介


刘遥 (Adam Liu),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学士和硕士、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博士。2018-2019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8月起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tenure track)。研究兴趣目前主要在三个领域:1.威权国家市场发展的政治基础;2威权国家暴力资源的空间分布; 3. 国家间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互动。正由博士论文改写的书稿,是利用目前最完整的空间数据、田野调查、问卷实验,来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央地博弈如何牵动中国银行业的构建与内部竞争,以及它对中国各类型企业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云里峰主编按:本公号属一群学者自发组织为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公益项目。本公号文章目前由几位北大学生自愿者负责协助编辑和推送。除非另有通知,以后给本号所有文章的打赏金额和文末广告所得,将优先用于支付编辑同学们象征性的劳务费。公号所有成员衷心感谢他/她们和读者的大力支持。


本号内容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和作者。非经本号和作者专门授权, 不得改动任何内容或将文字和授权图片挪用。


本文编辑:招淑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