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女人可以是“哥”、是“爷”,男人却不许“娘”?

缪斯夫人 2020-09-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情感婚姻研究所 Author 钱岳

来源:pixabay.com


撰文:钱岳


前几天和一个师妹聊天,她在读博士,毕业后想进高校工作,她跟我抱怨女博士以及国内青年女教师,尤其是在女博士比较多的专业里,生存环境艰难。她说:


女教师要想成功,暂时还只能以男性的方式。还有一些女老师说我找工作还挺有优势,因为长得好看。我觉得那些觉得我“有前途”的老师,无外乎觉得我像男生一样思路清晰逻辑好,能拼有战斗力,而且长相还不错,也就顺应male gaze(男性审视)


给你举个例子吧。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讲话太快,做 presentation(演讲)的时候不够 interactive(互动)。这次我去 present(演讲)的时候,特意练习了好久娓娓道来,结果有人会跟我说,觉得我讲话太慢太温柔,显得很弱。我觉得一方面是我 present 技巧不够好,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像男性一样masculine(具有男性特征),要咄咄逼人。


和她聊天之后,我感触颇深,想到今年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上,Paula England发表的主席演讲《Sometimes the social becomes personal(有时候,社会的变成个人的)》

演讲视频链接

http://videoarchive.asanet.org/presentation/?fw__param=asa_awards_ceremony__presidential_addre


Paula England是美国有名的学者,我在公众号里介绍过一系列她的文章,比如:

《衰老的双重标准:晚婚的女人嫁给了谁?》

《为什么男人永远喜欢20岁的女人?》

(点击上方文字跳转文章超链接)


她研究男性和女性在工作、家庭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她的很多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论点:“性别歧视不仅仅是把女性排除在有权力、高回报的社会角色之外,更是通过贬低任何与女性相关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的。 (Sexism doesn't just take the form of excluding women from powerful and rewarded roles but also takes the form of devaluing any roles associated with women.) 


师妹的抱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女性不仅在就业时遭遇歧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场所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弱”。


还有什么例子呢?比如,女人逐渐进入男性比较多的领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并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是当护士、幼师、家政工的男性仍然很少。


女孩练体育、玩乐高,但男孩子却很少玩洋娃娃。


女生日常穿牛仔裤已经完全不是稀奇事,但是几乎没有男生日常穿裙子。


以前看《虎妈猫爸》时,我就发现赵薇演的女强人叫毕胜男;《我的宝贝》里姚笛演的女强人叫刘若男。很少有家长给男孩起名叫“若女”、“似女”吧。这里面隐形的价值观就是,男人永远是参照物,女人只能努力看齐、追上。


为什么所有的改变似乎都是女性在往男性的方向变,而男性几乎不变?


这正是因为所有与女性相联系的特征、活动,都被贬低,所以对于女性而言,她们有精神的或物质的激励,“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也正是因为社会对男性特征的重视和嘉奖,使得男性不愿意表现得不像个男人,因为男人失去男性气质比女人失去女性气质所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如果说“女汉子”还带着一点戏谑的褒义,那么“娘娘腔”则是每个直男都不愿意被贴上的标签。



Paula England认为性别给予我们一个社会定位 (social position) ,改变性别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性别对我们的影响几乎会伴随我们一生。


人的社会定位,意味着与之相随的机会和限制,以及因为你处于这样的社会定位,人们对你的期待。比如,中国社会对女人的主要期待仍然是“做个贤妻良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对男人的期待是“买房买车”、“养家糊口”。


那么社会定位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呢?Paula England提出了两种可能途径。


第一种是,社会定位直接改变人生。比如,如果用人单位直接说:“我们只招男生”,那么性别这一社会定位,则是直接影响我们的职业前景。再举个例子,同样是在北京出生的小孩,有北京户口的小孩可以上公立学校,而没有北京户口的小孩上公立学校的机会则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户口给予我们一个社会定位,并且直接改变我们的受教育机会。


第二种是,社会定位给人的生活提供了限制、机会、或者社会期待,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个人特质(比如技能、习惯、身份认知identities,世界观、喜好、价值观等),从而影响我们的人生。


从师妹的例子来说,或者推广而言,从职业女性的经历来说,她们要想在职场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变性成男人,那也得具有很多男性特征,比如领导力、竞争精神。所谓的温柔、谦让、照顾人,在职场仅凭这些特质很少能成功,即使成功了,别人说不定还会给你贴上“被潜规则”的标签。


我觉得另一个例子是,女人,尤其是在家里地位相对较低的女人(比如农村的女人或者嫁入豪门的女人),对儿子的渴望。为什么很多人如果发现自己怀的是女孩,会选择流产?为什么很多人生了女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怀孕、生孩子,直到生到儿子为止?


看过宫廷戏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流传一句话:“母凭子贵”。后宫妃嫔若是生了儿子,多则飞黄腾达,少则安身立命。所以,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定位,改变了女人对孩子性别的偏好,进而改变她们的行为。


这些女人天生就喜欢儿子吗?可能不是的。大多时候,是生儿子后伴随而来的婆婆的重视、丈夫的满足、她们自己在家中地位的提升,使得她们形成了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如果这个社会全是女皇帝、结婚后丈夫搬入女方家住、或者遗产都留给女儿,那么对孩子的性别偏好或许是截然不同的。


来源:pixabay.com

    
总而言之,我们身处的社会,我们自己的社会定位(性别、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国籍、职业等),都可能影响我们的习惯、喜好、以及三观,从而决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谓的“直男癌”、“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很多时候是个人特征反映社会观念。


说了这么多,好像很消极。社会变迁也是有可能的。途径之一,是让社会定位变得没那么重要。比如,所谓的“给女性三年产假”,表面上是减轻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负担,但仔细一想:一生娃休三年,用人单位还敢招年轻女性吗?即使招了,敢把她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吗?女性休了三年,还能重新返回劳动力市场吗?所以,这样的政策,实际是迫使女性在生娃和追求事业中二选一,也是在强化男人和女人在事业和家庭上的分工。与其给女性三年产假,不如分别给女性和男性各半年的强制性产假。这样,做家长这件事本事对事业的影响,并不会因为家长的性别而有太大差异。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 她的更多文章 -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链接)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