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三十而已:全职太太算独立女性吗?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钱岳
责编:靳永爱
演员童瑶在最近播出的一部新剧《三十而已》中,饰演了一位全职太太顾佳。顾佳活得非常精致,既可以照顾好家庭,又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眼界。
顾佳这个人设走红之后,在网上引发了极大的讨论。有网友问:“如果有些女性经过权衡之后,选择牺牲事业,以家庭为重心当全职太太,但她们的能力、技能也许并不比职业女性差,这种情况下,她们还能不能算独立女性呢?”
这个话题现在一点就炸,但我还是决定来分享一点我的想法。欢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有讨论才有进步嘛。
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下,我个人认为全职太太是很难独立的。
男性在职场上拼搏,积累了工作经验,一路升职加薪,他获得的资源和财富,并不限定在目前的家庭里,是可以转移的;而女性为了操持一个家,放弃了事业,照顾一个男人以及他们的孩子(有时甚至包括丈夫的父母),她积累的资本,大多时候是不可转移的。
如果离婚了,男性在家庭之外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然后他还可以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继续生活得很好,也可以轻松地进入下一段婚姻;但是女性呢,如果她去找工作、征婚,说她自己从上一段婚姻里学会了如何照顾人,会做家务,还有一个带得很好的孩子,这会是她在劳动力市场或者婚姻市场上的筹码吗?显然不是。
很多时候,有过婚史、带着孩子,反而是女性再婚或重返职场的绊脚石。很多研究显示,离婚之后,女性陷入贫困的几率更大 (Holden & Smock 1991),而且女性(特别是有孩子的女性)再婚概率比男性小很多 (Shafer & James 2013)。华盛顿邮报上报道过,日本单亲妈妈非常容易陷入贫困,而且社会对单亲妈妈的态度仍以负面为主。我最近听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James Raymo的一个讲座,他与合作者Jia Wang的最新研究发现,日本单亲妈妈的贫困和她们婚后停止工作或者从全职工作变成兼职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全职太太的能力也许并不比职业女性差,但由于社会的不认可和职场中断的负面后果,在婚姻解体时,她们为家庭的付出并不能迅速转移到家庭之外,成为她们重返职场或再婚的资本。
但是这一切都是女性的错吗?
▲ 来源:The Washington Post
曾经我看过八卦芒果写的一个《我的前半生》的影评,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为了维持一个家,家庭主妇和丈夫分工合作,家庭主妇和丈夫、和职业女性(也应该包括家庭主夫;钱岳注)都理应是平等的,并不是没尊严的身份。但是呢!‘平等’说的是最理想的情况,可惜现实不是真空环境。这个社会无论是认识上还是法律制度上,都没有给‘家务劳动’应有的价值保障,做多了是应该,做少了被嫌弃,妻子的幸福全然靠丈夫的良心。把自己一辈子幸福押在一个人的良心上,不觉得很高风险吗?”
现在很多女性,特别是高教育的女性,会说自己是“经过权衡之后,选择牺牲事业,以家庭为重心当全职太太。”这其实和改革开放以后,新自由主义的宣传很有关系(Sun & Chen 2015)。新自由主义主张一种“精英导向、强调个人选择”的论调。比如说,很多媒体都在宣传,男女所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是有根本差异的,这种差异不是不平等,只是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的兴趣和特长而已。因为女性天生是更好的照料者人选,家庭领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是你情我愿的个人自主选择。
但是成为全职妈妈真的仅仅只是“个人选择”吗?有多少人又是在无奈之下的被迫选择?
比如,职场歧视有孩子的女性,很多女性或许在职场屡屡受挫,觉得不如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
比如,丈夫和妻子的教育程度明明差不多,但是因为性别收入差距,丈夫又完全不愿意分担家务或育儿,女性发现自己的工资抵不了请住家保姆的钱,所以她们干脆回家带孩子,支持丈夫工作?
比如,女性在职场做得很好,但是周围的人都说“你怎么这么自私呀!一点都不照顾孩子”、“培养成功的孩子才是女人最大的成功”、“你是个不负责任的妈妈”……在这些舆论和指责之下,或许女性感到强烈的母职愧疚(maternal guilt, Collins 2020),所以“选择”退出职场?
比如,很多早教的商家,不断给新妈妈洗脑“宝宝三岁之前,妈妈全职陪伴的重要性一生中都无人能及”,在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的期待下,女性“选择”退出职场?
所谓的“选择”,一方面可能是很多女性被规训(discipline)得太厉害,她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被这些社会规则和期待限制着行为和思想。另一方面,“不得不回家带孩子”或者“因为男权压力/职场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而放弃工作”的语境,不是现在中产家庭或精英阶层的主流话语模式。很多人,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希望为自己的生活找个名正言顺、掷地有声、甚至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那么,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包括男性和女性),都把女性当全职妈妈,看做她们的“个人选择”。
但是,男性就没有被这样的体制伤害吗?显然不是。
无论男人和女人,很多人还是希望参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的。看着孩子长大、陪伴家人,是很多人的愿望。但这个社会给了男人太多赚钱的压力,很多男人被“买房买车”、“养家糊口”的重任压得喘不过气。很多时候,成年子女不知道如何与父亲交流,也是因为父亲在中国家庭里一直是缺位的,这往往也成了孩子和父亲双方的遗憾。
我并不是想说,女性应该留在不幸的婚姻里面。这里反映的很大的问题是,女性的婚内劳动,没有受到足够的认可,在私有领域的付出,并没有转化为公有领域的资本。
研究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家Paula England有一系列的论文,都点明了深层次的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不仅仅是把女性排除在有权力、高回报的社会角色之外,更是通过贬低任何与女性相关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的。
在与女性相联系活动(比如,家庭劳动)没有得到足够认可、法律没有保护为家庭付出的一方的权利时,全职妈妈、家庭主妇很难有独立可言。
参考文献
Holden, K. C., & Smock, P. J. (1991). The economic costs of marital dissolution: Why do women bear a disproportionate cos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7(1), 51-78.
Shafer, K., & James, S. L. (2013).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in first and second marriage form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5(3), 544-564.
Sun, S., & Chen, F. (2015). Reprivatized womanhood: Changes in mainstream media's framing of urban women's issues in China, 1995–2012.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7(5), 1091-1107.
Collins, C. (2020). Is Maternal Guilt a Cross-National Experience?. Qualitative Sociology, 1-29.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助理教授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