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佟丽娅陈思诚离婚,“七年之痒”该背锅吗?
▲ 来源:微博
撰文:许琪
责编:李婷
写在前面
在婚姻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听到一句魔咒般的俗语——“七年之痒”。这个词汇最早来自生物医学范畴,是对顽固的皮肤病的一种抱怨。那么为什么单取“七”这个数字呢?一种说法是因为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于是“七”就有几分“宛若新生”或者“重新来过”的意思。
“七年之痒”第一次被用来描述婚姻,来自于玛丽莲·梦露曾经主演过的一部电影,名字就叫“七年之痒”。故事讲述一个结婚七年、有贼心却没贼胆的出版商汤姆·尤厄尔,在妻儿离家到乡间度假时,对刚搬入楼上的女房客、美貌的广告小明星想入非非,不过,在纠结又纠结之后,他还是做出决定:拒绝诱惑,去度假地与家人团聚。自此以后“七年之痒”成为媒体与大众形容婚姻质量下降的标志性词汇。
在中国备受八卦的明星婚姻中,也不乏“七年之痒”的经典例子,林忆莲和李宗盛在结婚后第6年宣布离婚,王菲和李亚鹏在刚刚跨过7年婚姻之后和平分手。杨幂和刘恺威从开始恋爱到正式宣布离婚也刚好7年。今天,佟丽娅和陈思诚也在微博发文宣布结束7年婚姻生活。
“七年之痒”真的存在吗?它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运用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持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夫妇的离婚风险随婚姻持续时间的变化我们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夫妇的离婚风险随婚姻持续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结论。
▲ 来源:微博
1
真的存在“七年之痒”吗?
▲ 图1:离婚风险随时间的变化(全部样本)
如果将所有样本婚姻持续的时间和在该时间离婚的风险绘制成图(图1),可以发现,中国夫妇的离婚风险随时间呈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且曲线大约在婚后第7年达到顶点。换句话说,婚姻似乎真的在第七年最不稳定,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七年之痒”完全吻合。真的如此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 图2:离婚风险随时间的变化(分初婚期群时间队列)
如果我们把对不同年代结婚的夫妇分开分别加以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夫妇的离婚模式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发现中国夫妇的离婚模式其实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从图2可以发现看到,对那些在1980以前结婚的夫妇而言,离婚的风险几乎是一条水平线,而只有对在1980年以后结婚的夫妇来说,离婚风险才呈现出有规律的“倒U型”曲线。但从曲线到达顶点的时间看,1980-1989结婚期群大概在婚后11年,1990-1999结婚期群大概在婚后8年,2000-2010结婚期群则是在婚后5-6年。总而言之,离婚风险函数到达峰值的时间在逐渐提前,或者说“痒”的时间点在提前。对比西方国家的数据来看,离婚风险的最高点是在3-5年之间,这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痒”点可能继续提前。
▲ 来源:新浪微博
2
问题2:“痒”从何而来
我们已经展示了对不同年代结婚的人,“痒”的时间点是不同的,但不管是五年之痒还是十年之痒,“痒”还是客观存在的。离婚的风险随着婚姻持续时间呈现倒“U”型,这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是一致的。
那么“U”型从何而来?或者说“痒”从何而来?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口学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一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子女的数量和年龄对婚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刚结婚时没有子女,夫妇处于蜜月期,婚姻满意度最高。但孩子的出生会打破夫妻之间的二人世界,夫妻需要做大量的调适以适应新的角色,且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多,调适的程度和难度也越大。不过,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子女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养育子女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在逐渐下降;子女成年以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夫妻又可以重新回归二人世界,婚姻满意度又可恢复到刚结婚时的状态。
总而言之,这个理论认为子女数量和年龄随婚姻持续时间的动态变化是导致“倒U型”离婚模式的主要原因,它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这个理论将子女视为夫妇离婚的导火索,这与很多经验研究并不相符。我们对中国数据的分析发现,子女数量越多的夫妇越不可能离婚,而且与年长子女相比 ,年幼子女对婚姻的保护作用更强,这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预期恰好相反,所以总体来看子女数量和年龄的动态演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夫妇的离婚风险为何会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
▲ 来源:微博
二是自然演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之间的激情会逐渐消退,而矛盾却会不断积累,所以离婚风险在一开始会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不会一致持续下去,因为结婚时间越长,婚姻的沉淀成本越高,离婚的难度也越大,所以到达一个顶点后离婚风险会因为离婚成本的上升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形状。这个理论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对有离婚经历的夫妇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离婚风险实际上是随婚姻持续时间线性递增的,这与该理论的预期并不相符。
▲ 来源:微博
三是总体异质性理论。总体异质性是一个人口学的专门术语。虽然人口学特别强调对人口总体的描述,但事实上,总体中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以婚姻总体为例,有些婚姻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每天都面临着崩溃的风险;而有些婚姻则始终四平八稳,永远也看不到离婚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稳定的婚姻会陆续解体,只有稳定的婚姻会持续到最后,所以从这个理论来看,总体的平均离婚风险在出现一段时间的上升后必然会下降,因为该离的早就离了,剩下的都是不会离婚的(如图3所示)。
▲ 图3:总体异质性视角下的离婚风险模式
根据我们的分析,总体异质性理论对中国的拟合结果非常好。在中国,有离婚经历的人的离婚风险实际上是随婚姻持续时间线性递增的,但是,由于总体中绝大多数人不会离婚,离婚者的离婚风险最终一定会被不离婚者拉下来,最终形成我们在图1中看到的“倒U型”的总体离婚模式。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七年之痒”,它不过是总体异质性的表现。
▲ 图4:离婚风险随时间的变化(离婚子总体)
分结婚期群的研究发现,近些年来,中国有离婚经历的夫妇的离婚风险的斜率出现了明显增加(图4),这是导致图2中我们看到不同结婚期群“痒”的年份不断提前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近些年来,中国人离婚的时间正变得越来越早,“闪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那么这个研究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呢?
首先,无论是“七年”还是“痒”本身都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说法。婚姻维系的关键不在于第七年,也不在于第一年、第二年,而在于每一天。所以没有必要因为婚姻到了第七年就忧心忡忡,也不要因为婚姻过了第七年就沾沾自喜,因为离婚的风险每天都存在。
那么如何让婚姻不容易破裂?研究发现,除了夫妇双方对婚姻的持续投入之外,子女实际上对维系婚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会在后面专门有一期推送讨论子女对婚姻稳定性的作用。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婚姻没有破裂不代表婚姻满意度就一定高,因为婚姻满意和不离婚完全是两个概念,孩子虽然可以像“胶水”一样把感情已经不合的夫妇强行粘连在一起,但如果一个婚姻维持的意义只是为了孩子,那么这段婚姻一定不会幸福的。
最后,离婚要慎重考虑。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离婚的时间正在不断提前。但婚姻不是儿戏,现在年轻人因为一言不合就闹离婚的事情已经不是新闻,今天结婚明天就离婚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在婚姻面前我们不能太任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我们都要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许琪、邱泽奇、李建新:《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原文刊载于《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Kulu, & Hill. (2014). Marriage duration and divorce: the seven-year itch or a lifelong itch?. Demography, 51(3), 881-893.
许琪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副教授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