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7年,我拍了部以港漂为主角的网剧。
大家好,我是一名2013年就来港的老港漂,也是一名影视民工。最近,由我担任制片人的网剧《我在香港遇见他》终于播出了。
这部剧讲的是咱港漂的故事,从最初萌生这个想法,到真正拍成片,再到如今播出,中间历时整整六年。
今天,就来跟各位聊聊,这一路我都经历了什么。
● ● ●
我是2013年从内地来港读书的学生,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传学院。2014年毕业后,我去了英皇电影打工,当时主要工作就是帮上司找电影题材。
那时候影视行业有个词很火,叫“IP”。我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泡在各大社交网站和论坛,从严肃文学到网络小说,从时事新闻到八卦轶事,在看遍海量“IP”之后,我在豆瓣上发现了一篇名叫《巴巴我在HK这么多年住过的凶宅》的帖子,相信看过这篇帖子的港漂年龄都不小了(不是)......
这篇帖子的作者叫“等待乔乔”,他也是一名从内地到香港念书的港漂学生,但因为囊中羞涩,只好租一些有问题的便宜房子住,在每一个房子里都发生了诡异的经历。
当年看到这个帖子的第一眼,我就产生了强烈共鸣,萌生了想要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
因为租房问题,真的是所有港漂心中最深刻的痛了。(当然,富二代除外)
● ● ●
第一次感受到香港的住房紧张是在2009年,那年我刚高考完,自由行正风行,我跟几个高中同学约着一起旅游,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香港。
当时我们住在旺角的一家小旅馆,房间小得连行李箱都无法打开,“香港的居住环境还不如湘潭”,来自湖南的我们开着玩笑。
后来我来到香港念书,第一件事就是在论坛上发帖找室友——两室一厅,每间房住一人,但整套房一共住三个人,为什么呢?
这个梗估计只有港漂过的人才懂,因为客厅也是要拉个帘子住人的呀。
每次跟非港漂朋友介绍这个“省钱小帖士”,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香港租房太贵了,读书时候租的房子在马鞍山一个叫海澄轩的公寓,月租金1万6,大房7千、小房5千、客厅4千。这是我第二次直观感受香港住房的紧张。
因为英皇大厦在湾仔,毕业后我风尘仆仆从新界搬到港岛——一个位于北角不到600呎的单位,两室一厅,我一个男生住小房,床只有1.2米宽,床顶有个柜子,起身得侧着脑袋。
下了床只有一个书桌的活动范围,唯一的安慰是,窗外望出去就是海景。虽然跟香港最好的海景相比,暗淡无光,但足够麻醉自己了。
我还曾听一个朋友说(真的是朋友,不是我本人的经历
一个说去时钟酒店,288港币三个小时,这算体面的;还有的,让我朋友去某某大厦的公厕隔间,这至少在闹市区,出不了大事;更有的,约去某郊野公园,说知道一口废弃的深井,绝对没人……
这事儿冲击了我的认知,香港的居住环境太糟糕了,糟糕到人类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所以当时我看到那篇《巴巴我在HK这么多年住过的凶宅》时,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就这样,我约了作者“等待乔乔”见面。
● ● ●
我跟“等待乔乔”约在湾仔一间茶餐厅,他当时是港大的PhD,我们聊得很投缘,我提到了把帖子改编成电影的想法,他颇有兴趣。(他在港大待了很多年,关于他的真实身份,他希望保密)
但在2014年,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网剧”、“网络电影”都不是影视行业的主流,虽然我的英皇上司对这个帖子也表示出有点兴趣,但毕竟帖子由9个短篇故事组成,改编成一个电影故事还是挺有难度的,于是就搁置了。
不过那些年我心里一直揣着这个事儿,跟“等待乔乔”也保持着联系,后来甚至发展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晃三年过去了,到了2017年,“网剧”、“网络电影”在内地开启了新纪元。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体裁,我把将帖子改编成网剧的想法跟“等待乔乔”说了,他也丝毫没有犹豫,把故事交给了我。
为了专心开发这个故事,我从英皇辞了职,选择暂时离港。
● ● ●
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个金主爸爸来投资。
因为我本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大多数老师和师兄弟姐妹都在北京的影视圈中,资源都在那,所以我决定飞回北京找投资。
有一晚跟中戏本科师兄弟姐妹吃火锅,我聊起了这个帖子,我的师姐,她叫金津,是后来这部剧的编剧,她虽然没有在香港“漂”过,但作为资深北漂,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我相信无论是港漂,还是北漂、沪漂、深漂......所有在异地漂着的人都能理解那种“爱一个地方、离不开一个地方,但又知道永远不会真正成为这个地方的主人”的感受。
一种被梦想、努力包裹着的无力感。
找到投资后,2017年我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策划,做出大纲、剧本,对接视频平台,寻找导演、主演、匹配团队……一切秩序井然,欣欣向荣。
但这一切被一个主持人和一位女明星打破,影视行业经历地震;而我们故事发生地在香港,这里氛围环境的变化,更不用多说。
在这段时间,我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独立制片人,全身心投入在这个网剧里,没有稳定的人工,还要负担开发成本,而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实在难以招架。
突然有一天,我坐在我北角的出租屋,看着被窗户割成好几块的海景,做出一个决定:彻底离港,结束“港漂”生涯。
● ● ●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把所有行李打包,寄到北京,全心投入网剧创作。
但毕竟这部剧跟香港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所以这几年还是常常回到香港,短暂停留。
只是每次回去,走在路上的感受不同了,从“临时主人翁”变回“路人甲”。
时间终于来到2020年,这一年全球人民都过得很艰难。而对我来说,在这糟糕的一年中,唯一的安慰就是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的剧终于上线了。
我把这部剧的主角设定为一名从内地到港大念书的港漂学生,剧中有很多香港元素,比如港大校园里的各个场景,香港这座城市的地标,还有在香港生活的各种生活化细节。
当然,也有很多我个人关于港中文大学的记忆:冷到尿颤的图书馆、新亚的阶梯教室,网球场,饭堂的西多士,酸汤肥牛米线、水煮鱼套餐、女工捞面、柠檬批……(怎么报起菜名了)
大家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可能会惊呼:“哦,这里我去过”,“这个我吃过”,“这就是在香港的我本人”……
所以我一直说,咱港漂看这部剧的感受,会跟其他观众不一样,因为这就是属于我们港漂自己的剧。
这部剧播出当天(9月21日),我在港中文的班级微信群里发了一段很长的话,还翻出了当年我们在图书馆、在教室、在兰桂坊蹦迪的老照片。
我说——
“毕业后大家都奔于生计,成了社畜,不晓得会不会偶尔从百度网盘里翻出当年的合照,那时候真好,20出头,哪里都紧致,想怎么浪就怎么浪,疯狂地交朋友、蹦迪(偶尔学习),不怕试错,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变成想变成的样子,结果还没来得及变,就30了。”
“所以我希望借《我在香港遇见他》这部剧,致敬整个港漂群体,也跟自己的港漂青春告别。”(我哭了,我装的。)
-END-
● ● ●
/本 文 作 者/
汤禹宸
一个港漂影视民工
/欢 迎 来 聊 聊/
你最近在追这部剧吗?
/同 场 加 映/
想要看更多在香港的有趣/实用/奇葩经历
记得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