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千万别去!!
自从香港故宫开放,最近两周,几乎全香港的人都去看故宫了。
朋友圈一直被香港故宫刷屏。
直到今天(7月12日)登陆故宫网站购8月参观票,排队情况还是这个样子的……
网站赫然显示:您前面排队的还有17267人。
记得小学参加暑期夏令营,那是第一次在没有大人陪同下去北京故宫。
自己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最后相机却丢了,和小伙伴的合影也没了主要是和一个帅帅男生的合影也没了。
长大后再去北京,都是找朋友们玩,再也没有机会去过故宫。
之后对故宫的了解都是通过一些纪录片,如《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等。
可能是因为这些吧,就对故宫有着特别的情愫。
所以这次香港故宫开馆,暗搓搓握紧小手,一定要抢到票!!!
门票公开发售的半小时前就进入西九文化区网页排队,此处省略一万字心理活动。
最后帮自己和朋友们抢到了多张票。
7月3号故宫开幕第一天我去做了第一批游客。
参观完我直接约了下一场!千万别去!去了还想去!
下面我就给想去参观故宫的朋友一些小小的出行建议,然后带着大家跟随我来到香港故宫一探究竟吧!
推荐大家从以下几个网站购电子票,无须排队换票,直接入场。
注意要在预约时间的一个小时之内入场,不然有可能不获准入场。
交通可以选择乘搭港铁、巴士、专线小巴。
还可以乘坐西九文化区免费穿梭巴士,来回香港故宫和M+。具体前往方式可参考香港故宫官网。
故宫一共有9个展馆。
普通票50港币可以参观1-7展馆。
特别展门票120港币,可以参观全部展馆,8和9为特别展馆。
开幕当天别提有多火爆了,每一个展馆都要排队入场。
友情提示:故宫的冷气非常足,一定要备外套,不怕冻的可忽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主体为倒转梯形,外观犹如一个方形大鼎,采用中空天井设计。
整体外形借鉴中国传统器物“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特点,营造出一种稳定而厚重的历史感。
内部空间部分,则是汲取北京紫禁城中轴空间平面递进的灵感。
地下大堂会有自然光渗入,而场内也设有3个中庭。
其中西中庭的落地大玻璃可饱览西九文化区,香港岛西面的天际线以至大屿山的景观。
而南中庭设阶梯连接2楼和3楼。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极具特色,与北京故宫的建筑遥相呼应。
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故宫元素”。
既符合香港“中西合璧”文化气息的同时,又成功与周边西九建筑群达成融合。
九百多件珍贵文物漂洋过海,不少都是在香港首次展出。
还有众多香港收藏家特别捐赠的近千件藏品。
也算是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送给港人的一个大礼包。
入口大门参照了故宫的门钉装饰设计,采用朱红色作为主颜色。
大家记得入场前在红色宫门打卡哦!顺便数一下每扇门的门钉是不是81颗哟。
入场需要过一下安检,安心出行,扫针卡。
进门右手边的顾客服务处,可以免费借语音导赏设备,或扫描二维码手机听讲解。
从上午十点半一直参观到下午五点半,饿了就出去观景台啃几口面包。
求知若渴就是我没错了(这劲头要是用到读书考证就好了)。
太多稀世珍品,令人目不暇接。
篇幅有限,挑选几个印象最深的展馆简单分享给大家。
展馆1:紫禁万象
故宫始建于六百年前,是明清两代共二十四位皇帝的居所。
亦是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木造结构宫殿建筑群。
故宫文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艺术结晶,同时也反映了明清两代宫廷文化和生活。
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同步,展示国人对自身文化历史认同的追求。
紫禁城中的家具:
康熙帝朝服像:
龙袍:
博古思幽 《胤禛美人行乐图》:
满族继承了汉族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儒家学说和礼乐典章为治国基础。
同时也存留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发扬满语骑射、尚武习劳的精神。
清朝历代帝后尊崇藏传佛教。各种传统交流互鉴,使清宫的物质文化和生活形态丰富多元。
末代皇帝溥仪兼爱中西文化,曾购买大量东方百代公司的唱片,并常用留声机聆听京剧和梆子戏。
乾隆帝认为,文房四事用以立言传道,有别于一般器物,但笔、学和纸都不如砚耐久。
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下令编纂《钦定西清砚谱》,整里内府中的砚合。
此处展出的两方砚皆收录其中。
皇帝御用弓箭:
认真聆听讲解短片的参观者:
展馆2:紫禁一日
清代(1644-1911)十位皇帝与二十多位皇后在紫禁城中居住,他们拥有华美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的精神世界。
展览按时间为脉络,以不同空间为场景,走进紫禁城,体验宫中人物一日充实有序的生活。
【勤】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代皇帝注重顺应天时,黎明即起,孜孜为政。
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无不如此。
清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增至数亿。
一国之君需要处理内政外交事务,可谓日理万机。
雍正帝白天召见大臣,而傍晚仍于灯下批阅奏折,工作到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一时,不觉疲倦。
他在位的13年里,平均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在古代就是2个时辰。
雍正一年就给自己放3天假期,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了。
甚至为了节省时间,移居养心殿。
养心殿自雍正帝移住以后,成为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和居住的中心。
乾隆帝在夏季时,早上六时之前已开始处理政务,进行听政、批阅奏章、引见官员等活动。
每天亲政时间达九小时以上。
勤勉执政,造就了举世闻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新年的紫禁城,冬梅绽放,瑞雪术尔,丰年可期。
乾隆帝喜雪,他携家人来到内苑,小皇子们或放炮竹或踩岁。
自己则怀抱幼子坐于廊下,敲击挂于戟上的绿色玉馨,加之下垂的双鱼饰物,寓意“吉庆有余”。
欢乐兴压的皇室家族,正是国泰民安的缩影和代表。
皇帝每天起床后,近侍都会用盛有热水的面然为他洗脸。
清代男子皆蓄长辫,近侍们每日要为皇帝梳头,编发和剃须。
右边的太平车为按摩工具,石瓦或玻璃的按摩头可于穴位上前后液动,有舒前活络、健身防病之效。(刘亦菲们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呀)
【孝】
清代皇帝以孝治天下,推行儒家教化政治。
乾隆帝事母至孝,登基后尊生母为崇庆皇太后,时常亲往太后宫中问安。
逢皇太后生辰前后,乾隆帝都会敬献大量珍贵寿礼。
崇庆享寿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太后。
乾隆帝为其母后崇庆皇太后七旬大寿,命数位宫廷画师花费近十年的时间完成此描绘京城盛大欢庆场景的画作。
在皇太后的七旬寿宴上,乾隆帝将这份特别的寿礼献上。
此画描绘京城的五塔寺前,一千名身穿黄色法衣的喇嘛齐声诵经,为皇太后祈福祝寿的场景。
全册共八开,为现存已知最大的清宫册页。
【忠】
乾隆帝行书大行皇后挽诗:
孝贤纯皇后在随丈夫乾隆帝东巡途中受风寒,不幸病死于舟中,终年三十七岁。
乾隆帝悲痛至极,在妻子去世三个月后,作此诗以寄托哀恩。
【学】
艺术鉴赏与临摹创作,是清代皇帝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乾隆帝甚为欣赏王羲之(303-361年)的书法作品。
尤其对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钟爱有加,反覆摹写。
兰亭的“曲水流觞”因而也成为清宫书画创作以及工艺品、文房用具上纹饰的主题。
乾隆帝行书临王羲之杂帖册:
馆内还设有书法临摹处,观者可以在此体验书法临摹的乐趣。
【食】
紫禁城里吃火锅:
中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火锅是清宫中不可或缺的冬季菜肴。
乾隆五十四年,一年之中乾隆帝吃了两百多顿火锅!
此火锅以铜为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加以掐丝珐琅做装饰,既实用又美观。
【庆】
节庆期间的紫禁城,室内会摆放各种带有祥瑞图案且饶有趣味的陈设。
大吉葫芦就是其中一种节庆摆设:
展馆3
龙颜凤姿 清代帝后肖像
清代宫廷艺术中,人物肖像占有重要地位。
帝后的肖像时称“御容”、“圣容”,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其中,专为祭祀所绘者,不仅呈现人物形象,亦用于祭祖礼仪,悬于皇家祠堂中,供后世瞻仰膜拜。
在此展出的帝后肖像,曾安奉于紫禁城外景山北麓的寿皇殿。
寿皇殿是清代帝后御容贮藏与展奉的首要场所。
肖像中,帝后身穿最高规格纹饰绚丽的朝服,头戴朝冠,端坐于精雕细琢的御座上。
凝视前方,神情高贵肃穆,彰显皇权尊荣。
清代宫廷画师在绘制正图前,须先画出稿本用于呈览,称“画样”或“起稿”。
稿本存世比正图更为稀少,因蕴含丰富的创作过程信息,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此图为孝钦显皇后朝服像的稿本:
记录画稿修复过程的影片亦于此首度公开,配合展出传统修复工具和材料,呈现中国绘画修复的步骤及手法。
观看画稿修复过程的观者:
展馆6
同赏同乐 穿越香港收藏史
近代香港在逐渐发展为繁荣的贸易城市之时,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地之一。
新成立的香港文化博物馆为承此传统,以独特的本地视觉,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观众同赏同乐。
本展览回顾香港本地收藏史,细述香港超过一个世纪的收藏活动。
勾勒本地博物馆发展的轨迹,并向一直为香港及海外观众推广中华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学者、博物馆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
7月3日参观完普通展馆后,7月9日我专门又去看了特别展馆。
这次我起了个大早,十点钟开门没多久就入场了。
特别展馆8
国之瑰宝 故宫博物院藏 晋唐宋元书画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精心挑选了三十件晋、唐、宋、元书画。
分三期,每期一个月,分别展出十件书画瑰宝。
第一期就见到了我超级喜欢的一位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浙江吴兴人,兼善书法和绘画。其艺术成就全面而卓绝,为深受元代统治者赏识的文人画家。]
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这是徽宗名下唯一的雪景山水画:
李嵩的《花篮图》:
宋代以前,花卉画在画史中受重视的程度不及人物、山水等题材。
两宋时期其地位逐渐提升,宫廷画家参与花卉画题材创作的人数增多,画作数量也有所增加。
本品是南宋画院画家李嵩罕见的傅世花卉画精品,更是体现宋代宫廷工笔花卉画风格的代表作。
还有《溪山春晓图》:
本品无作者款识,旧传惠崇作。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中声名最著者,其笔下汀渚坡岸,芦雁浅滩,笔意清润,世称“惠崇小景”。
明中叶至清初,此卷为诸多名流傅颂,屡经转手,题跋著录不绝。
尽管今学界将此作定为南宋摹本,但其仍是传世所见最能代表惠崇画风之佳构。
“书画看多了审美就上去了,不止能看雅俗共赏的东西,知识越多也就越包容。”
听说后面第二期展览中还有《江山秋色图》,第三期展览还有《快雪时晴帖》!
太让人期待了吧!
特别馆9:马文化艺术
本展览可谓一场中外马文化的对话。
展示的历代马文化艺术精品以故宫博物院文物为主,辅以罗浮宫的珍藏。
开放的唐朝广纳百川,也是中国马文化艺术发展史的另一高峰。
多姿多彩的三彩马俑便是唐代高超艺术创造力的写照。
清朝宫廷的御用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清朝知名的宫廷画家,深受康、雍、乾的赏识。
他将中西绘画技艺融会贯通,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生动展现了清朝中前期的社会景象。
郎士宁《狮子玉》:
此马名为“狮子玉”,乃乾隆帝的十骏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的贡品。
郎士宁《八骏图》:
郎士宁《乾隆帝射猎图》:
弓马骑射,作为满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尚武精神。
自顺治帝 (1644一1661年在位)入关后,清室便有于京城南郊围场狩猎的传统。
乾隆帝对骑射也甚为热衷。
图中时年四十五岁的乾隆帝,骑着这匹名佶闲骝的花斑纹骏马,在南苑猎场捕射野兔。
双龙纹乾隆帝御用马鞍:
赵孟頫《人骑图》:
元成宗元贞元年 (1295年),赵孟頫自北京返回家乡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专注艺事。
《人骑图》正是他回乡后翌年的名作。此画可视为赵孟頫致力延续唐宋画马传统的佳证。
展览甚至还搬来了北京故宫紫禁城宫殿上的脊兽,海马和天马。
他们是清代紫禁城宫殿上常见的脊兽。除结构功能外,也有护佑平安之意。
这个马首于伊朗东南部克尔曼出士,来自萨珊王朝,四世纪:
来自罗浮宫博物馆
路易十四骑马雕像:
来自法国卢浮宫
古今中外励精图治的君主,如清代的乾隆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等,往往利用战争或骑射的宏大场景,来彰显军事的强盛与王朝的辉煌。
即使在和平时代,君王狩猎仍是营建荣耀的重要方式。
自商代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常以狩猎进行军事训练,展示军威。
清室更是把满族的骑射狩猎传统视为统治基础。
从古至今,军事力量,才是保护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
这次故宫的参观,我透过世界顶级专业艺术品展柜,不仅可以全方面欣赏文物,还可以近距离观察帝后画像。
一边感叹宫廷画师精细的笔墨,一边惊叹历代匠人的手艺。
实用和审美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和权利,也体现了不同年代不同的审美。
可谓蔚然大观。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唯有这些文物依然伫立。
静静守护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记忆。
历史大戏的主角们已经远去,留下这风雨散尽的舞台,静静倾听着后来者的足音。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
阡陌
Carpe Diem !
/小 助 理 推 荐/
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本文为“香港体验官”版权所有
转载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小助理
“有图我已经很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