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常心---国学六法(62)

2016-12-07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311augwvq&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二、平常心

有人问睦州和尚:“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真够俗的。怎样才能超脱这些呢?”

睦州回答说:“穿衣吃饭。”

那人大惑不解:“我不懂您的意思。”

睦州又回答说:“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请穿衣吃饭吧!”

那个人的问题,是想摆脱平凡的生活。睦州的回答呢,就是让他从平凡中求不平凡。因此佛家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烦恼之外另有个菩提,生死之外还有个涅槃。菩提就在烦恼之中,涅槃就在生死之中。迷的时候是生死烦恼,悟的时候就是菩提涅盘。

平凡中有伟大,这就是禅的开悟。

因此禅宗又讲平常心、平常事。普愿和尚说:“平常心是道”,这一句话,就回到了中国传统。中国传统就主张“人伦日用即道”,道就在老百姓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

平常心,这是以禅清心要培育的第二心。

在禅宗看来,成佛就在平常心,平常事,不在刻意做秀,也无需轰轰烈烈。禅宗因此提出一个著名命题:“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还有比担水砍柴更平常的事吗?但是,就在这看来最平常的事情中,却充满了禅的妙道。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悟道。悟道之前是担水砍柴,悟道之后还是担水砍柴,但是大大不同的是,悟道之后的担水砍柴,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就像部队的政治工作者对农村来的炊事班新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加革命队伍之前是养猪种菜,参加革命队伍之后还是养猪种菜,但有了革命觉悟再养猪种菜,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也就是禅家经常讲的,在我们迷时,山是山,水是水,在我们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因此禅宗说“随所住处恒安乐”, 随遇而安,触处生春。该干啥就干啥,在随处点发中获得心灵的开悟。心灵开悟,禅心光复,就时时处处都能了悟佛理。你瞧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的答问录:

问:和尚修道,要用功吗?

答:当然要用功。

问:怎样用功?

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问:但是一切人都这样啊!他们的吃饭睡觉也和您一样,是在用功吗?

这位是在讽刺大珠。心想你也太能对付我了,如果用功就是吃饭睡觉,我还用得着专门向你请教吗?我倒要清楚清楚,你的吃饭睡觉,和一般人的吃饭睡觉有什么不同。

大珠回答:不同。

问:怎么不同?

答: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盘算;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景德传灯录》卷六)

同样是吃饭睡觉。悟道者就是踏踏实实地吃饭睡觉,老老实实地说话办事,平常心,平常事中体悟人生道理。没悟道的人呢?胡思乱想,心浮气躁,结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甜,他就失去了自我。

赵州禅师的答问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位刚刚出家的僧人问赵州禅师:“我刚刚进庙,请您多多指教!看看我应该做些什么?”

赵州问他:“吃粥了吗?”

僧人回答:“吃了。”

赵州吩咐:“洗碗去吧!”

这位僧人顿时大悟。

还有一次,也是新来的僧人向赵州请教。

赵州问:来过这里吗?

答:“没来过。”

赵州吩咐:“既然没来过,喝茶去吧!”

另一位过来请教。

赵州又问:“来做这里吗?”

答:“来过了。”

赵州同样吩咐:“既然来过,喝茶去吧!”

寺院的主管听了很纳闷,就问赵州:“怎么来过的您让他去喝茶,没来过的您也让他去喝茶?”

赵州立刻招呼:“主管!”

主管回应:“在!”

赵州:“喝茶去吧!”

(《指月录卷11·赵州》)

僧人们本来热切地想从大珠和赵州这样的高僧那里得到深奥的佛理。但是在禅宗看来,越是复杂离奇就离佛理越远,佛的本事就在于复杂问题简单化。于是大珠和赵州才用最简单的回答来启发他们。

吃饭、睡觉、喝粥、洗碗,喝茶,这不是最平常、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吗?然而悟道,就在这平常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耸人听闻,标新立异,玩儿深沉,作秀,这都违反佛家讲的“八正道”。人生很多事,其实就那么简单。记得王蒙说过:真理往往都很平凡,也不那么惹人注目,荒谬绝伦的忽悠才吸引眼球。你说人都要死,人家会说你“废话”,你说有长生不老药,立刻很多人就围了过来。你说人要吃饭才能活着,人家会说你“弱智”,你说人不吃饭也能活得很好,立刻就有很多人喊你“大师”。

禅宗讲平常心,平常事,要求我们既不要哗众取宠,自命不凡,故作惊人之语,又不要心为物役,舍本逐末,丧失自我。因此,以禅清心,既要我们清除傲慢的虚荣心,又要求我们培育一颗清净心,不被种种诱惑和刺激所左右。

清净心,这是以禅清心要培育的第三心。

慈悲心--色即是空---国学六法(60)

第三法以禅清心----国学六法(59)

以道养生全集---国学六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