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影话 | 潭门听渔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1973年,在刚过完中秋节的第一天,一场台风突然袭来。很多潭门人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葬身在那次的台风之中。
12级以上的台风,就像是一个黑洞,无情地吞噬着一切,房屋倒塌、大树断裂。很多出海作业的渔民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但有一位船长,靠着他那艘排水37吨的小船,在西沙的海域上生存了下来。
老何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眸光熠熠。他也是一位渔人,生活在海南东海岸的潭门小镇里,以海为生。
老何近照
以海为田,靠海吃饭
傍晚6点,我们到达了潭门渔港。渔港给人的视觉冲击很大,一半停着传统的木船,一半停着现代化的钢制渔船。
因为正逢休渔期,渔港略显冷清,但咸湿的海风吹打着船上飘飘的红旗倒很是显目。
在环视一圈之后,我们找到了老何,他当时正和儿子忙着给船上漆整修,但还是放下了手中的杂务与我们一同交谈。
老何父子在船上刷漆
老何是专门跑南沙的渔民,也是一名船长,还曾担任过当地的人大代表,拥有两艘排水量150吨的木船,在木船里算是较大的船。我们所处的便是其中一艘,估计船身有十来米长。
在经过老何的同意之后,我们便进入到船舱内去参观。初入船舱时,地板上堆满了各种捕鱼道具和生活用品,甚至有点难以行走。这与船身给人的感觉反差很大。
据老何说他们出海一趟的时间基本在10-30天之间,舱内的生活空间其实很小,他们一行人除了生活空间的狭小,还得忍受海水风浪的颠簸。
但就是这样一艘古朴的木船,老何曾把它开到过印度洋,南纬8度。
船身侧面照(局部)
他们踏浪而来
潭门镇从事渔业的人很多,可以说这是个遍地是船长的小镇。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不需要依靠GPS导航与天气预报,仅依靠一个航海罗盘与一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囊括了整个南海的《更路薄》便可乘风破浪的船长。
船舶驾驶室内的舵轮
船长这个身份在这儿并不稀奇,老何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他们懂得如何与大海去做周旋,个个都是海上的勇士。秉着不到三沙不回头的信念,哪怕葬身南海,长眠三沙。
三沙景致(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网络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我们和老何加上微信后,手机都同时收到了一则消息。是老何发来的中国南沙群岛岛屿清单。我们不免感到一阵惊讶,原来这么多年来,给刚认识的新朋友普及这一知识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不管你会不会认真去看,但老何却是认真地在做这件事情,只是希望身边朋友能对三沙了解再多一点。
“现在的技术很发达,手机里装上一张全球通的SIM卡就可以保持信号,我们还可以发微信呢,不像以前啦。” 看着海面上细碎的银光,大家都感到一丝动容。以前只要出了海,就和岸上失了联。你在海上漂泊着,家中是翘首以盼的亲人,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归。
老何说,船上还配备了卫星系统(估计是指VMS,即船舶监控系统),当台风来袭需要回港,或者附近有船只需要救援的时候都能及时收到通知。有了这些技术支持,在海上你再也不会是孤独的一个人,也不是断了线不知何时才能回家的风筝。
不撒网的渔夫
据老何介绍,他们一行一共26人,但并不组成船队,而是独立作业。
在到达三沙的珊瑚礁礁盘区域后便会分坐小船单独行动,大家从各方将鱼赶到一起便潜入水中,单只使用一根呼吸管来代替氧气瓶,下潜之后再用网兜把鱼捞出。
潭门渔民在三沙赵述岛潜水捕鱼
图源:南海网
潜水捕捞,是潭门人特有的捕捞方式。但因为捕捞、防护工具简陋,及长期潜水对耳膜造成的伤害,其实这种捕捞方式的危险性很高。
不同于其他普通渔夫,他们冒着如此危险亲身下海是为了捕捞活鱼,再移至船内饲养。等再回到潭门,码头便成为了市场,上岸不过片刻功夫各种稀奇鱼类便被一抢而空。
何去何从
在与老何道别之后,我们继续向前,来到了钢制渔船的那一带。
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渔人舍弃了他们的旧木船,换上了这个现代化的厉害机器。
说实话,现代化的钢制渔船可以帮渔民在出海时减轻很多压力,也能收获更多渔获量。现在这个时代,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捕鱼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有很多其他省份的渔民凭借更先进的捕鱼技术与海南渔民一同竞争渔业资源。
而潭门镇曾在几年前组织了一起换船运动,所以今天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么多的钢制渔船,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渔民保留着他们的传统木船,很多渔民的木船都是自祖上留传下来的,陪着他们祖祖辈辈经历了很多风浪。
面对时代的变迁,他们是否应该继续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呢?还是顺应时代作出改变,放弃传统的捕捞技术?不管他们做何选择,潭门渔人的精神仍在继续。
作者简介
你们可以叫我核心或者歪Call,目前是智渔的一名办公室实习生,在台湾中山大学主修社会学专业。曾经两三年跟着同学们一起跑过大大小小的田野调查,也不知道有没有开启我的“社会学之眼”(问号)。个人性格比较佛系,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处乱跑,因为宅不住。所以田野调查对我是really适合,这是我第一次实际接触关注渔业资源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NGO,也是第一次去走访渔港渔村。越了解,越喜爱,希望大家都能来关注他们这一群热爱公益的人们。
你可能还想看: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片均由智渔拍摄
编 辑 | 杨禾馨
排 版 | 杨禾馨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