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见 | 椰岛渔歌随浪涌

智渔 智渔 2021-11-07


自去年起,智渔开展环岛调研,召开多次研讨会,就是为了摸清楚我国并不“小”的小型渔业现状。在上一篇探寻浙江小型渔业之后,作为智渔大本营的海南,在独特海岛气候和人文风情共同孕育下的小型渔业和浙江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


自然环境与渔业资源概况


海南岛本岛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坐拥南海广袤的海域和其中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在2000年张本开展调查中总共发现并记录了鱼类807种、蟹348种、贝类681种、头足类58种、棘皮动物511种,以及主要经济虾类86种。在智渔开展的渔港渔获物季节性调研过程中,仅万宁乌场渔港的单次渔获物采样中就鉴定出了常见鱼类84种。
受到气候、环境、洋流变化等影响,海南岛沿海渔获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沿海小型渔业渔民利用渔业资源的方式,从而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捕捞方式和特有的渔业文化。例如:万宁乌场的渔民倾向于使用灯光围网作业,春夏季,有大量的蓝圆鯵,秋冬季杂鱼多,但是有品质上好的马鲛鱼;而延绳钓则成为儋州海头小型渔业的心头好,春季鱼获少主要以小型的鲷科鱼类和鯻为主,从夏季开始钓黑鳗,秋冬季捕带鱼,钓黄麻鱼和红鱼……


 人口与经济概况 


渔民年龄组成

我们通过对全岛30多个渔港、渔村进行调查,发现受访渔民中,从业10年以下的渔民比例达22%,显著高于30岁以下渔民占比(6%),有近16%的渔民年龄超过30岁且从业年少于10年,这一差异表明这部分渔民并不是一直以捕鱼为生,而是从事其他行业一段时间后才回家转行做渔民。我们猜测,除了海南渔村可能少有外出打工的文化以外,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渔村居民而言,外出打工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收入,同时生活成本高,更加辛苦,不如捕鱼自由。但绝大多数受访渔民表示不希望后代继续从事渔业生产,虽然也有人认为子女会靠海吃海,但是他们相信下一辈会从学校、互联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用完全不同于传统渔业的方式生产。

海南省受访小型渔业渔民年龄与从业年限组成


 
主要生计来源

80%受访渔民的家庭收入仅来自捕捞,也有少数渔民开始尝试拓展渔业相关的副业和新的营销方式:

1. 在房地产、旅游区周边开放程度高、外来游客多的社区(如三亚后海、昌江昌化、等),有极少渔民家庭开展旅游相关产业,如:旅游纪念品、民宿餐馆、出海观光、海钓等获取额外的收入。

2. 休渔期里有的渔民会在附近正在开发的乡镇里做临时工,如:建筑工、服务人员等。

3. 部分渔民开始经营微商,收购村里的渔货、海产品干货并对接消费者,获取更大的利润。
 

生产资料与方式

调研发现,海南小型渔业渔船多以12米左右的木制渔船和玻璃钢渔船为主,有极少数渔民还用着船长7米以下的小船。渔船多为个体渔民所有,少数会有来自当地“渔业大户”的投资,作为回报,在价格没有明显差异时收到投资的渔民会将渔获优先卖给这些大户。

作业区域一般在沿岸8海里以内,捕捞方式视目标物种而定,主要有流刺网、延绳钓、灯光围网、定置网等,多以家庭为单位(夫妻共同出海较多,常被称为“爱情船”),作业时间视网具、天气和潮水而定。使用流刺网和延绳钓的渔民通常会选择在凌晨三、四点出海,天亮后回港,海南渔民较为随性,觉得行情不好的时候会选择在家休息。
 

刺网、灯光船及定置网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社会文化特征 


社区关系

海南小型渔业社区的社会凝聚特征十分明显。出海捕捞作业、分拣、补网等工作由家庭成员分工完成,也有家族中几家人一起出海互相照应以应对风险,在这样的模式下,渔民及亲属之间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类似互动关系也体现在社区里,但由于渔业资源的时空差异,不同社区也体现出其独特的互动形式。例如:万宁大洲岛渔场作为渔业资源热点区,长久以来是周边渔民共同的目标作业地点,我们推测由于码头和渔场的稀缺性,周边渔民逐渐聚集形成以码头为中心的社区,在当地有声望且有能力管理码头秩序的渔民被称为“锚头”。随着社区逐渐发展,“锚头”也逐渐起到提供投资、渔船维护、分销渔获的作用,在渔业社区形成了非正式、自组织的合作模式

而对于在临高的部分渔村,近岸没有明显的渔业热点区,小型渔业渔民作业更为独立和分散,同时由于早期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渔获大多由收购商(俗称“老板”)收购,再统一运输销往其他大型市场。随着“老板”的增多,之间出现了更多竞争,当地便形成了更重视市场交易关系的互动形式。
 

人文观念与生活方式

靠海吃海的小型渔业渔民是海南节奏缓慢、闲适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在生产经营上一般没有太大野心。他们最典型的一天是:半夜出海捕鱼,早上回港整理网具、销售渔获后,男性通常去茶馆喝茶、谈天说地,女性则更多在做家务、拉家常。“随遇而安”的的海南小型渔业渔民,相对于较勤劳、高频捕捞的浙江渔民而言可能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较小,但同时他们也更不愿意转行从事别的行业或学习新的技术,给渔业产业转型带来一定阻力。


传统习俗技艺的传承

延绳钓作为一种传统钩钓技法,在海南许多渔业社区如海南西部的儋州、昌江等地沿用至今,由老渔民在生产过程中将这些渔业知识和技艺,代代相传。如昌江一位渔民所说“我们这里不是每家每户都会钩钓的,其他渔民不会钩钓的就用网捞,我这个技术只传给我儿子”。而在乐东莺歌海和琼州海峡的部分渔村,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海流,当地渔民利用海流的变化,通过放置定置网的方式作业。
 

文化习俗

渔业是高风险行业,出于对航行安全和丰收的渴望,不少渔村都形成了当地的独特信仰,并逐渐有固定的渔业祈福场所和活动。随着时代变化,这类活动都逐渐演变成了村里的文化节,热闹非凡,例如:在儋州市海头镇的十月初十,很多外地务工、移居省城居住的海头人都返回家乡,家家户户在妈祖庙设贡品、上高香,全村人聚集在广场上,白天设宴摆酒,夜晚唱歌跳舞。
渔歌作为海南渔业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渔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历史变化。海南西部临高地区的“哩哩美”是渔歌中的典型代表,起源于新盈、调楼一带,据说最初只是渔姑的叫卖声“卖鱼嘞,大家来买鱼嘞……”,由于旋律优美,在后来的生产劳动如赶海、织网、婚嫁中被推广开来,被加入更多内容形成优美动听的渔歌。如今“哩哩美”除了经常出现在地方大型文艺演出中,更是渔民日常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例如在逢年过节时,渔村居民便会聚集到村广场上集体唱渔歌。
渔村文化节、渔歌等活动,不仅是地方居民自我娱乐的好方式,更将当地人凝聚在一起,加强了交流和互动,增进当地人的精神归属感,有着凝聚沿海社区、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水港妈祖诞辰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发展三产的条件

  
  渔村社区要进行转产转业,往往意味着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发展过渡,而这就需要当地渔村基础设施、渔民服务意识和能力都具备一定基础,而且政府有意识地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

    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海南大部分沿海渔村和港口的条件一般,尚不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配套商业条件,还需从最基本的道路交通、港口硬件基础、是否有公共场所供大家聚集交流信息等这些基础的指标去判断渔村试验转产转业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发展阶段超前的浙江省各地渔村公共基础条件和渔民对外开放程度,我们希望能够在较为一致的衡量标准之下描述各渔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可以寻找出目前基础条件相对处于优势的渔村,为今后海南省渔村转型研究和发展建设提供大致的方向。

根据我们调研过程中的观察,很多情况下通过国家统一标准来衡量渔村的基础建设情况不能够更准确地将渔村间的细微差异体现出来,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主观评议方法,参与调研的人员从进村交通(高速至渔村段的路况)、村内交通路况、港口基础建设、渔村公共活动场地(设施)建设、村民普通话普及度这五个维度赋予1到5的分值,并取平均值(具体评分细则请参考浙江小型渔业研究)。
 

各县市三产条件总体情况对比


渔村渔港三产发展条件平均得分


各渔村交通条件评分


海南省整体相对于浙江较差,道路状况比较参差不齐,而且很多渔村都离高速公路有相当的距离。渔村村内较难通车,但也有一些因为旅游发展等原因村内道路在近年来有经过翻修、硬化和扩宽,交通条件要超过其他渔村。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村内都在翻新道路,同时随着海南环岛高速公路的建成,我们相信道路建设方面地区性不平衡的情况也会得到极大改善。
 

渔村普通话评分


在海南的调研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沟通交流上的语言障碍,因此在设定评分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将3分和4分的差距设置的较大,从图中也可以看出除铁炉港和林桐港未能采访到渔民以外,大多数渔港渔村普通话评分都在3-4分之间,这一情况在有旅游产业或有外地人在当地经商、从事养殖行业的地方较好。


渔村港口基础建设评分


大部分走访到的都是天然港湾/码头,保留了自然环境的特点,避免了对沿岸生态的人为影响,但也给渔业管理和渔业资源调查带来压力。不少渔船数量较多的码头都在建设之中,我们从渔民处得知随着新码头的建成,渔政部门也会进驻,逐渐加强对船只进出港以及渔获物的监管。

渔村公共活动场地(设施)评分

 
也许是由于海南渔民大多有喝茶、祭祀等习惯,海南受访渔村的公共活动场地(设施)多以茶馆、凉亭、棋牌室、庙、戏台为主。
 
如今浙江和海南的小型渔业发展显然还处于不同的阶段,浙江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都领先海南。但同时海南有超过50%的渔村总分都仅仅是略低于20分,而且调研过程中这部分渔村中的个别渔民也向我们表达了转产转业进军旅游产业的意向,以及少部分人还有自己的蓝图。我们相信随着本地有转型意愿的居民不断累积经验和在自己在家乡的领导力,以及海南基础建设的发展,这一类处在转型发展早期阶段的渔村的发展潜力也会被逐渐挖掘出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海南小型渔业的发展,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充分挖掘渔民的智慧,助力渔业转产转型。


作者简介

罗一鸣

中国智人罗一鸣(Yiming Chinesis Luo),别称Sharky,灵长目,人科,人属。该物种可以在各种栖息地中被找到,主要见于沿海区域,分布广泛,适应性强。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拥有一定渔业资源调查、渔业管理、渔业生态以及自然哲学思辨能力。通常两脚直立行走,偶有发现使用单车、脚蹼等工具迁徙,能够以不同语言、符号以及数据来表达思想。食性和普通智人相似,对酒精有显著偏好(p→0)。




你可能还想看:

满船歌曲满船鱼,一海浪涛一海笑

国际视野 | 小型渔业(SSF)转型发展的探索

现代化进程下的小型渔业——海南小型渔业初探

海南小型渔业转型发展遇到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图片来源均由原作者制作拍摄



编  辑 | 罗一鸣

 排  版 | 杨禾馨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