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智渔鲶鱼们的灵魂拷问(上)
在挪威的渔业市场中,鲜活的沙丁鱼总是比速冻的贵上好几倍。有一种说法,在当地长期以来只有一艘渔船能做到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这是如何做到的?秘诀只有这艘渔船的船长知晓,但他始终不愿透露半句。船长离世后,渔民们在他的渔获舱中发现了一条鲶鱼东游西窜。沙丁鱼们为了闪避鲶鱼,改变了一贯的惰性,不停游动以求保命,从而存活下来。这个故事用到了管理学中,就是“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
智渔也发现了“鲶鱼”的强大作用,把新加入的伙伴看成“鲶鱼”,希望促进机构内的“沙丁鱼”们始终保持鲜活。于是,就有了“灵魂拷问”这个管理机制。
智渔是怎样工作的?智渔和一般的智库与科研机构有哪些区别?智渔跨界又多元的组织视角是如何在工作中发挥优势的?智渔期待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机构内成员自我质疑或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呢?……
刚刚进入智渔的“鲶鱼”对机构充满了想象,当然还有各种问号。智渔在今年开始了一个新的大胆尝试,邀请加入机构的新人与线下实习生连续3个月,每周向自己的同事提出一个关于组织的、实在想不明白的疑惑问题。“鲶鱼”们把询问到的答案记录、整理下来,形成一个有关“灵魂拷问”的文档。
这种灵魂问答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新人们理解机构的定位、愿景、使命与战略;另一方面,也帮助机构的“老人”们暂时抬起头,有机会更透彻地思考自己正在走的路,更笃定的继续前行。这样的相互交流机制,就是澄清过往和相互激发灵感的过程。对!这就是专属智渔的“鲶鱼效应”。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两位“鲶鱼”与智渔老伙计们的问答,一起理解智渔的工作与所走的这条“可持续渔业道路”吧!
鲶鱼1# 一彤
硕士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社会学专业,一嘴南方口音的爽朗河南妹子。2022年春节后来到小岛,以线下实习生的身份来到智渔,参与可持续水产品的相关桌面调研工作。
大连海洋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口音既无海蛎子味儿,也无大碴子味儿的辽宁小伙。在去年冬天来到小岛,以线下实习生的身份参与机构水产养殖项目调研与数据处理工作。
灵魂拷问1:
智渔跨界而多元的视野是如何回应项目中的问题,使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
云虹(智渔执行主任):
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在问题发生的现场,而问题发生的原因不能从单方面进行简单的归因——利益各方的立场各不相同——多维度的思考和面对不同群体的交流方式因此至关重要。
智渔作为协作者,重在识别真正的、根本性的问题,就需要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带入问题中,并鼓励大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真诚的交流走进人心,或者引入实用的技术,耐心又客观地跟他们确认我们调研的结果,比如,我们用打印出来的地图、配合手机APP,给村长们展示他们村里的鱼塘在哪里,解释得清清楚楚,还能方便他们以后更新数据。这让合作伙伴看到,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靠谱,同时是对他们有益处的。
马馨(智渔社区发展总监):
合作伙伴中收入较低的渔民和养殖户,他们的需求更多的是改善当下的收益和生活水平,要求他们一下子完全遵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生产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反过来想很重要:在当下的情况,我们能做出什么来尽量改善渔民和养殖户生活,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和政策。
灵魂拷问2:
智渔和一般智库、科研机构的区别?我们政策咨询的独特性?
李劲松(智渔政策总监):
智渔在政策咨询方面的特点在于贴近一线,扎根渔业生产,从而能广泛认识和了解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接各方语言体系来打通信息壁垒,促进利益相关方的相互理解并提升彼此的信任度,从而让对话可以发生并共创出解决方案,我们的研究及咨询产出往往服务或源于这样的多元沟通过程;此外,我们拥有多元中立的视角,与问题场域中的各方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灵魂拷问3:
如何解决公益组组自我质疑/内驱力不足/难以评估成效的问题?
李劲松:
大部分公益组织都面临成效评估困难、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种现象似乎是公益组织难以避免的问题。公益组织往往没有天然存在于社会的原有治理格局中,需要自身进行不断探索来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和自我定位,这让我们做的事情与传统的模式有很大不同,也就难以用常用的方式进行评估。
具体来说,在方法层面,可以合理分解长期目标为短期小目标,欣喜于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自我激励);在心态层面,抱持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信念,相信:智渔是播种者,现在的行动所能带来的改变尚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如果不做,肯定不会发生改变。
贝伟烈(智渔养殖项目经理):
像在儋州海头镇面对石斑鱼养殖户的时候,我们想引导他们改变养殖习惯,需要长期沉浸式的进行社区调查,摸清基础情况,识别关键问题,以及哪些是我们可以利用当下资源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我们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就找外部合适的力量来做。同时,我们还需要快速迭代这样的社区实践经验,为之后类似项目做“知识和经验迁移”的准备工作。
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仅帮助智渔的“老成员”们更加清晰的与坚定脚下的路,也帮助这些“鲶鱼”们更深刻地理解作为社会第三部门的公益组织,如何看待并参与解决可持续渔业,以及当下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一彤在记录下这些问题,并思考总结后,颇为感慨地留下了这些话:
“我有幸加入智渔和一群可爱的伙伴们一同做快乐事。在这里,我们可以不从纯粹的商业角度和短期利益出发去探讨问题、开展项目,而在实际行动中更多的考量环境效益以及弱势群体的福祉;在这里,我在都市里浮躁喧闹的心静下来,“罕见的”重新思考生物、环境和人的关系:生态环境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弱势群体,……在这里我们试图重新厘清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界限。
虽然外部环境很艰难,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初心、保持中立客观多元的视角去看世界和做事情。”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编 辑丨贺一彤、祝伟强、郭慧排 版丨易凤婷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