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7-12-22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ty Better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谷鲁奇 范嗣斌 黄海雄 GU Luqi;FAN Sibin;HUANG Haixiong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亚作为 “城市双修”试点的简况;其次,论述了对“双修”工作的认识;接着,结合三亚具体实践对“双修”的相关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提出创新意见与思考;最后,总结了“双修”对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实践意义。

 

1 三亚市“城市双修”的背景

 

1.1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概况

 

2015 年3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筹备期间,住建部的领导来到三亚考察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6 月10 日,住建部正式发文将三亚市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城市”的试点城市。2015 年下半年以来,三亚全面推进“城市双修”的试点工作。2016 年12月10 日,住建部在三亚市正式召开全国“城市双修”工作现场会,考察了三亚“城市双修”重点工程项目的实践情况。

 

1.2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三亚为代表的城市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但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同样带来不少城市问题,欠下不少“生态账”“功能账”“民生账”。从国家层面的视角来看,“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的开展,实际包含着对中国城市问题的反思和对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思考。

 

从国际经验看,当前三亚乃至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2 三亚市“城市双修”的理念

 

“城市双修”的本质是针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更新和改造。我国现阶段提出“城市双修”的目的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理论及方法。综观城市存量更新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更新的组织模式经历了完全由政府主导,到市场逐步参与形成公私双向合作,再到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形成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更新的方式也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转变为以谨慎的、渐进的社区邻里更新为主要形式的小规模再开发,这种开发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需要,强调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及居民参与的社区邻里自建。

 

我国的“城市双修”延续了“城市更新”的演化及发展趋势,是针对现阶段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的城市生态及人居环境的更新改造工作。所采取的方式是小微的、渐进式的修修补补,而非大拆大建。“城市双修”的目标是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项目更新,带动更大区域的发展,提升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以最小的社会存量财富的消耗,换取最大的社会财富的增益。

 

因此,在“城市双修”工作开展之初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由此,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需要在工作中秉持的价值理念:①民生诉求先于形象工程;②长远发展大于短期利益;③绿色发展优于经济发展;④地方特色强于国际通行;⑤自然生态重于人工景观。

 

3 三亚市“城市双修”的实践

 

三亚的“城市双修”工作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部分,采取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确定了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

 

3.1 生态修复

 

三亚市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集中于三个要素:山、河、海。通过对生态要素的修复,进一步完善三亚市“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

 

3.2 城市修补

 

城市修补是运用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空间格局中的各类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依据《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山、河、城、海”相交融的城市空间体系为目标,针对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进行“修补”。 

 

3.3 重点实施项目

 

三亚的“城市双修”以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区域,其中又以河西、河东的老城区及近年来北拓的区域为重点修复和修补区域。本次“城市双修”将其作为核心区域,结合“一湾、两河、三路”的空间骨架,选取18个重点项目作为三亚市“城市双修”工作首先启动的示范性项目。

 

 3.4 制度标准建设

 

三亚将此次“城市双修”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的相关制度标准,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三亚的综合治理能力。三亚市自开展“城市双修”工作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14项部门管理规定;同时出台了九项技术导则及建设标准。确保“城市双修”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4 创新与思考

 

4.1 价值:自然生态、以人为本

 

 “自然生态”和“以人为本”成为本次“城市双修”工作的两大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各项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根本出发点。

 

城市的建设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城理念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典范。本次“城市双修”的价值理念并非“创新”,而是倡导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回归”。生态修复回归“天人合一”的传统营城思想,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修复城市中各类自然要素和生态本底,让人与自然回归和谐共生的关系。

 

“城市双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修复和修补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因此,三亚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衡量“城市双修”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就深入社区内部,倾听和了解普通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结合他们的诉求,提出相应的修补策略和措施。


4.2 方法:系统梳理、重点示范

 

此次三亚“城市双修”探索并创新了“系统梳理、多方协作、重点示范”的技术方法,在总体城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整体梳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涉及的各系统要素,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进而通过规划、景观、建筑、市政等多专业的技术协作,提出修复和修补的策略,解决综合性问题。在整体把握、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实施区域,并落实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中,通过对局部重点区域的改善,起到触媒效应,“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地推动城市整体性、综合性的提升。

 

4.3 运行:近远结合、长期行动

 

 “城市双修”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特定问题和挑战的综合应对,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考虑其长期、渐进的实施过程,应当对其作出近、中、远期的差别化安排。

 

本次三亚试点工作结合了“城市双修”的特点,创新地提出了长期、分步实施的计划,按照“近期治乱增绿、中期更新提升、远期增光添彩”的时序,将动态推进、渐进实施的工作方法融合到实践中,对分步骤的城市建设提出指引。

 

4.4 机制:制度建设、长效保障

 

本次“城市双修”通过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部门管理规定以及专业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指导三亚市城市建设的制度标准,形成了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切实改善城市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提升了三亚的软实力。

 

5 结语

 

“城市双修”之所以成为全国性的示范项目,是因为这项工作顺应了我国城市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的发展趋势,成为体现现阶段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展”转入“质的提升”的重要实践。三亚“城市双修”实践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包括:采取行政统筹负责、技术协同对接的组织方式;回归生态优先、和谐宜居的价值理念;运用系统梳理、多专业协作、重点示范的技术方法;制定近远结合、长期实施的运行时序;完善优化治理、长效保障的管理机制等,对启发我国其他城市进一步推进“城市双修”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城市双修”作为中国特色城市更新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三亚试点的“城市双修”理论和实践探索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对“城市病”的一剂药方。治理“城市病”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其次,“城市双修”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包含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最终目的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最后,“城市双修”是城市建设的相关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和优化的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可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的能力。


*本文为删减版,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7年第3期。



导读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试点城市,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本期《城乡规划》的专题栏目围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展开, 选取了九篇论文,其中研究“生态修复”的有五篇,“城市修补”的有一篇, 还有三篇是对两者的综合研究。因三亚是中国第一批唯一的“城市双修” 试点城市,本期特别突出以三亚为例的实践研究主题(占五篇),以期借鉴三亚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生态修复”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健康活力运作提供必要的生态安全格局, 同时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 “生态修复”关乎的“天、地、人” 三才的共同系统, 其研究的对象生态系统是处在“道”化之下,秉“天”滋养,受“人”关照,属“地”范畴,这种理念将“山、水、林、田、湖” 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而“生命共同体”必然有生命同构的复杂性特征, 明确生态系统不确定性之下众多的影响因子,量化提取潜在的自组织复杂性现象及其运行规律,使其空间演变明晰化,是基于客观规律提出良性“生态修复”方法的基础,此过程也是对“天人同构” 的深入解读。


“城市修补”着眼于城市建成区,基于更新、织补理念“修补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是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外向发散,因此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是研究的导向。


本期主题文章反映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实践思路的思想指导和技术指引,特别讨论了三亚“城市双修”工作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目前城市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种种的“城市病”问题, “城市双修”工作的实施对象堪称“复杂巨系统”,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解决“城市病”的思路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章

《城乡规划》杂志首次编委会年度会议暨《城乡规划》研究会(名称暂定)成立仪式圆满落幕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打造城乡规划发展学术阵地

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开启三亚城市发展新征程

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地区规划应对—以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为例

杨贵庆: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及其“修补”方法

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助推城市转型发展—以三亚市为例探索“城市双修”理念实施的路径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会刊投稿”获取在线投稿链接

想与协会合作,就请点击“阅读原文”留下联系方式吧!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