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快讯 | 武汉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研讨会召开
导读
近日,由武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承办的“武汉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思路及重点问题研究评审与研讨会”顺利召开。
▲武汉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思路及重点问题研究评审与研讨会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市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物理学、智能制造和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9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会,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徐红星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邬伦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陶飞教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沈焕锋教授、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樊志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滔教授、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副主任崔蓓。
▲“线上+线下”评审会议现场
会上,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袁远明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周强分别进行致辞。
▲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袁远明副主任致辞
袁远明副主任表示,本次会议是响应《武汉市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聚焦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工作,对武汉市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周强副局长致辞
周强副局长指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直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相关研究和实践,支持对数字孪生城市积极开展研究,以促进城市仿真深度应用和武汉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
#数字孪生城市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空间感知、人工智能和高并行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和集成应用,使得对现实世界进行全新感知、精准刻画、仿真推演、实时操控成为可能,数字孪生城市逐渐从理论原型研究进入到落地建设阶段。
例如,新加坡通过打造三维城市模型和协作数据平台“虚拟新加坡”,利用先进的信息建模技术为三维城市模型注入静态和动态的城市数据和信息,以解决能耗分析、废物处理、社区导航、交通规划、疾病传播等城市问题;美国新墨西哥州通过开发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改造城市,助力新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使城市变得更清洁、更健康;雄安新区围绕城市全生命周期的“规、建、管、养、用、维”六个阶段推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贯穿数字城市与现实世界映射生长的建设理念与方式。武汉则在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长江新区等规划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采用数字建模技术,以超前理念开展数字孪生新区建设,为关键系统工程规划论证和后期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提供数字底座。
课题主要承担单位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地理信息中心)多年来在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有关成果走在国内前列。课题以支撑武汉超大城市全生命周期治理为目标,剖析了数字孪生城市的价值内涵和关键技术;着眼理清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和数字孪生城市的内在联系,对武汉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优势、可行性、重难点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基于武汉市既有基础和先发优势,提出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思路、实施路径及预设重点场景,并从顶层规划、实现步骤、重点领域应用和统筹推进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实施策略与建议。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主任胡忆东表示,数字孪生城市衔接地理空间信息基底与智慧城市应用,与城市仿真和新一代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会上,专家们对课题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武汉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关键问题和重点突破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叶嘉安教授认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要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数字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格局,权威、统一、实时的数字空间底座是其建设的核心,数字孪生的实时性以及保真性是有利于传统智慧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
徐红星教授认为,数字孪生城市不仅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载体,更是各类先进科技的结合体,是硬核科技发展的产物。目前武汉具有在智慧城市、地理信息和光电技术等领域的显著优势,应注重结合优势产业开展技术研究和建设应用,引领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邬伦教授认为,数字孪生城市需注重的是与现实世界的虚实结合、双向映射、以及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能力,需要建立包括遥感、社会感知、物联感知在内的空天地一体化的泛在感知体系,以实现将现实世界全空间、全参数地映射到数字世界,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更加精准、智慧和科学的决策支持,这有赖于一个整体规划、循序渐进、从分布式走向整体化的发展过程,建议武汉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框架基础,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设是其关键。
此外,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陈锐志教授、崔蓓副主任等专家认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需要协同城市各层子系统,因为城市是由相互连接的资产和网络组成的复杂系统,应加强不同层次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当前各地物联感知数据缺乏系统规划引导,并与地理空间信息不耦合,造成应用深度受到明显制约,建议武汉加强重要城市运行部件的动态数据采集,保障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底座持续迭代发展。
在数据体系建设方面,沈焕锋教授、杨滔教授等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社会感知数据、遥感数据、北斗卫星定位和设计、审批、验收等法定管理数据优势,借助人工智能的手段对多源、多尺度的大数据进行融合与集成,从而产生更多新的数据,满足数字孪生城市的多方位应用需求。
在应用体系建设方面,陶飞教授、杨滔教授等专家认为应用场景是数字孪生城市的动力之源,应该分阶段开展单元级、系统级、复杂系统级等不同层次的场景实践,特别是在城市规划、旧城改造、智慧社区管理等领域培育打造亮点和标杆性产品,并建议加快开展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制定,结合武汉具有的人才、产业和技术优势,着重在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优先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和标准研制,使武汉抢占先机。
在实施策略方面,樊志宏院长认为探索数字孪生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地面向未来城市运行范式,并注重要以人为中心研究城市的发展,使孪生城市具有文化特征。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作为此次会议共同承办方之一,也表示将就数字孪生、超大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与课题团队共同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共同促进武汉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成果应用落地,逐步提升武汉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专家们“线上+线下”点评
▲中国科学院徐红星院士点评
最后,专家们指出数字孪生城市目前仍然处于探索期,面临科学认知不一、标准体系支撑不足、统筹机制不清晰等诸多挑战,亟需产学研用各方充分探讨,逐步对数字孪生城市内涵、架构等达成共识,分享最佳实践经验,助力数字孪生城市快速有序发展。专家们还表示愿意积极参与武汉数字孪生城市深化研究,继续出谋划策,为“武汉模式”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公众号
推荐阅读
自然资源部关于2022年第十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认定的公告
关于取消北京考区2022年度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等9项资格考试的通知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