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3年—2035年)》正式获北京市政府批准
导读
近日,《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3年—2035年)》正式获得北京市政府批准,《规划》围绕村庄安置重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综合防灾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等13个方面系统谋划,标志着门头沟区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高质量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
23.7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第一时间组织规划、地勘、测绘“三大院”为门头沟区提供技术支持,组织责任双师、高校深入灾区一线开展灾情调查评估,绘制完成全区灾损“一张图”,为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会同门头沟区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和“首都发展重要门户”的发展新内涵,围绕区域功能定位,锚定“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全面分析灾损情况、科学评估分区规划实施成效,明确建设安全韧性、绿水青山、专精特新、诗情画意、团结奋进“五个门头沟”。本次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35年,其中一年近期目标是确保安全兜得住、生活能恢复、服务有保障;三年中期目标为生活有奔头、发展有动能、安全韧性强、生态环境优;远期目标为城乡统筹更全面、绿色转型更深入、空间格局更优化、服务保障更有力、山水魅力更彰显、人民生活更幸福。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提升斋堂深山区综合服务中心作用
《规划》提出,延续并完善分区规划提出的“一城、两带、三点、多脉”结构,构建“一主一次,两带两翼,多脉联通”城乡空间新格局。其中“一主”为门头沟新城,“一次”为斋堂镇中心区,“两带”为永定河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带与沿109国道区域协同发展带,“两翼”即新城-军庄至海淀山后、新城-潭柘寺至房山两条区域协同发展走廊,“多脉联通”则强调以沟域为基本单元,通过交通、能源和通信网络,打通深山区沟域内外联系。这一空间格局,突出门头沟新城和斋堂镇在全区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凸显永定河、109国道历史文化与生态特色,强化救灾和生态通道的联通,体现与海淀区、房山区、石景山区联动发展思路,融合了安全韧性和高质量发展。
强化安全韧性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抵御风险能力
《规划》提出,以“中灾正常、大灾可控、巨灾可救”为目标,构建以防灾体系和抗灾体系为第一道防线,救灾体系为第二道防线的山地城镇综合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山区“三横五纵”、新城“七横三纵”的路网布局,打通与房山、昌平跨区域的大循环和山区—新城区域内小循环,形成互联互通的主辅生命廊道。构建多源联网、分散应急供水网络,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供水管网联通,补齐新城排涝和雨污利用短板。推进供电线网由单联络向多联络转变,打造8个通信网络堡垒基站。高标准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平急两用”功能。
立足“三区”战略,推动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历史使命,坚持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并行并重,科学划分生态分区,在生态修复中坚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修复路径,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实现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城区进一步优化专精特新产业布局,提升绿色转型动能,围绕人工智能、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超高清数字视听三大细分产业领域,打造“专精特新门头沟”产业品牌;山区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山地经济,加快构筑区域文旅发展格局,紧抓109国道功能转型机遇,以109国道沿线和永定河文化带为带动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引擎,构建“山、水、村、驿”4类景观系统、18大山水人文场景、78个特色景观节点,将109国道沿线风貌打造成为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爱起来”的全域风景道和京西生态文明窗口。
《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河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指导门头沟灾后恢复重建和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规划落地实施,规划从空间布局上统筹衔接灾后重建项目需求,明确了近中远期实施任务清单,建立了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下一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进一步加大对门头沟区的支持力度,协助门头沟区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优化简化灾后重建项目审批程序,使门头沟区建设的更加宜居宜业、更加韧性安全。
|内容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