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会装,不当演员可惜了

肉叔 肉叔电影 2022-06-27


她,98年“人间富贵花”。

她,穿着黑貂外套,背着爱马仕包包,化着精致的妆容。
 
她,出入北京各种高档场所,五星级大酒店、头等舱休息区、艺术拍卖会……


在旁人眼里,她是个优雅高贵的名媛。去看展还有保安主动过来献殷勤,提供送水拍照服务。
 
但,这只是她“光鲜”的A面。
 
她的B面,是个“骗子”——

不花半毛钱到处混吃混喝混住整整21天。

骗倒全世界,她怎么做到的?

来,今天这篇,肉叔带你走近科学:
 
#“网络名媛”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你得是个有信念感的“演员”
 
没错,要有绝对的信念——
 
打从骨子里相信自己就不是个一般人。

网飞就根据现实中一位“网络名媛”的真人真事,拍了部《虚构安娜》,主人公叫安娜·索罗金。
 
这位姐就是有这般信念感的人,你要是敢小瞧她分毫,她立马皱起眉头凶你:
 
不要再把我当成一般人看
 
 
她的真实出身其实很普通,来自底层家庭,父亲是货车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
 
那么她要怎么不一般?
 
通过扮演,成为人上人。
 
她先是给自己起了另一个名字:安娜·戴尔维。
 
为啥?
 
因为索罗金是个特别常见的俄国姓氏,就像说到姓“金”你就想起韩国人。
 
但安娜不想自己被看成俄国人,她想扮演的是一个来自德国,一个欧洲富豪家族的千金,有6千万欧元的资产要继承那种
 
改姓之外,她还改口音,尽量掩藏自己原本的俄国口音。
 
再来,就是精致到无可挑剔的打扮。
 
她穿衣不全是捡贵价的穿,偶尔也能利用平价穿搭来彰显自己的品味。
 
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摆什么样的pose她都是行家。
 
 
后面安娜事业野心上来,为了让自己显得成熟稳重,她及时调整穿搭——
 
染深发色,外出谈生意时戴着Celine黑框眼镜,配上黑色小香裙,专业感有了,高雅也一点不少。
 
 
再后来,她因欺诈罪被警察逮捕沦为阶下囚,依旧极力打造自己的形象。
 
于是......她开创了法庭时装秀的骚操作:
 
在狱内托关系高价请到专业造型师,来拿捏她理想的公众形象。
 
确保自己每次出庭都能艳压全场(尽管也没人跟她比
 
-你在想出庭的造型?
-我想要女王贱婊风,带点青春和风骚
 

对于穿搭的执着,她有着具体的人设要求,时刻都要把自己打造出专属的“安娜范”。
 
就算是戴着手铐出庭接受审判也不能例外。
 
 
达成以上这些外在修养,安娜的扮演就满分了吗?
 
还差口气。
 
这口气就在于——过人的自信。
 
直观看来就是这个人够拽,“有涵养”的拽。
 
她对自己的独到的品位极其自信,从不阿谀奉承。
 
在艺术馆看到身旁来了真正的大富豪,安娜照样底气十足,敢直接diss她看中的画,说她选品的眼光不行,反倒让人家不明觉厉。
 
 
看到这,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前段时间在内地短暂爆火一把的网红,宋智雅?
 
同样也是凭“富贵花”+“拽姐”形象红遍全网,结果也同样是人设大翻车。
 
从撩汉技巧、时尚穿搭到凹有钱人设,宋智雅也有她独一份的拿捏。
 
跟安娜一样,穿搭上买大牌的同时,偶尔也参杂有品味的平价衣服。
 
比如她之前最出圈的造型之一,下面这套泳装,价位在三百多人民币。
 
 
她在恋综《单身即地狱》里的迅速走红,也离不开她拽姐人设的自信发言:
 
无论是对上哪个女人,我都有自信能赢过她
 
 
前不久网飞纪录片《tinder诈骗王》,有一位叫赛门的小哥,也用类似的招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多金靠谱的“高质量人类”。
 
他在社交媒体上斩获10w+的粉丝,线上线下交友都溜到不行。
 
 
尽管这些人后面均被锤到翻车甚至入狱,但他们都曾成功地通过扮演成为红人,成为那个大家喜爱又羡慕的“安娜”。
 
这个扮演成功的背后,看起来并不是多高深莫测。
 
摸到门道后,可能不少人也觉得“我行我能上”。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此。
 
而是在于——
 
为什么他们都想扮演那样的人?
 
 
 
安娜被捕后,她的辩护律师说过这么句话:
 
我们内心都有一点安娜的影子
 
 
虽然他的话是在为安娜作辩护,但这话却不无道理。
 
安娜的欺诈里,的确刺到了人性的弱点。
 
注意一点,上面律师口中所说的安娜,指的不是那个众人熟悉的那个网红或者名媛“安娜”。
 
而是作为普通人的安娜。
 
他说的这点影子又指的是什么?
 
是99%的人在现实世界中会遇到的磕绊——
 
因为起点低所以在竞争系统里更显吃力的疲倦。
 
是一个普通人心底里的欲望。
 
作为99%,渴望成为那1%。
 
而做人上人的诱惑是什么?
 
是特权。
 
说一个剧中关于点酒的细节。
 
在上流阶层眼里,看一个人如何点酒,就相当于看一个人在什么层次——
 
如果只会点最贵的酒,那是新贵阶层,说难听点,只是暴发户。
 
但如果你会按年份、酒庄啥的来点,那是旧钱派,是有格调有品味的贵族。
 
 
特权这俩字,可以具体到你能知道这座大都市里哪家餐厅有最好的鱼,哪家酒庄产最好的酒。
 
她知道路西恩餐厅有最美味的鲑鱼
以前威佛利餐厅最好吃的料理是艾美许鸡肉
 
 
就算在狱中,她都想尽办法谋求这种特权。
 
比如有记者来监狱采访她,走的只是一般探监而不是媒体探访。
 
安娜就会趾高气昂地反复念叨那个记者:你为什么不以媒体身份来见我,这样你就是VIP,我们也就能有单独的会谈室。
 
 
说回宋智雅,这种特权的彰显在她身上也是肉眼可见的。
 
她之前专门出过一起参观她的新房的视频,在里面她可以轻而易举地说,自己就是为了看到这片江景才搬到这来。
 
 
她的家中随处能看到香奈儿的装饰,从挂画到灯具,无处不香奈儿。
 
这种别人努力半辈子可能也得不到的所谓生活方式,在她口中是“我喜欢所以我拥有”。
 
 
宋智雅发布的一系列视频,以及她持续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富贵花形象,背后无时不刻在透露着一个信息:
 
她是个拥有特权的人。
 
安娜的律师说,社交媒体改变了世界,让每个人能虚构出另一个自己,一个作秀给全世界看的形象。
 
但他没有进一步去戳穿社交媒体在这个层面上的本质。
 
其实它是一面镜子,投射了每个人心中最理想的自我,同时,照出了社会群体性的欲望——
 
谁不想是拥有特权的1%,更称心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呢?
 
 
宋智雅穿假货为什么会引起众怒?
 
安娜骗钱为什么能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他们扮演一个含着金汤匙的人,扮演这个社会中的1%,借此成为一个根本不符他们原本身份的人。
 
而通过扮演,他们得到了本来没有的优待,而曾经羡慕他们,在他们身上投射自我想象的大众,遭到了幻灭。
 
文章开头提到的女孩叫邹雅琦,划个重点——

人家不是真骗子,而是个做行为实验的中央美院学生。

她这次实验,是假扮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21天,为此专门采购山寨爱马仕包包等装备。

之后混进过头等舱休息室里吃免费自助餐,在五星级酒店大堂过夜,逛艺术拍卖会时还会遇上主动献殷勤的保安为她端茶送水。
 
 
她的行为实验前期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在于如何伪装成一个假名媛——‍
 
利用“富人优待”的心理去“攫取”社会上的过剩物资。
 
看似病态的“安娜”,只是一个症状。
 
病灶,是消费社会里普通人的身份焦虑。
 
而社交媒体,则是窥视这病症的一个放大镜。
 
 
 
去年,“拼单名媛”一词曾刷屏全网。
 
一夜间我们窥探到了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网红们背后的暗面。
 
被披露出来的“上海名媛群”群聊中,群里大多是家境一般的女孩,却在网上打造高端人设——
 
拼单租大牌包包,拼单一晚魔都顶级酒店拍照,拼单奢华下午茶......
 
图源见水印
 
虽然这篇文章后来被指信源可能有假,但也有媒体报道,比如新民周刊,采访到名媛群里的女孩菲菲。
 
她说自己并不富有,月薪五千多,日子过得很普通。
 
社交网络给出一个过上“双面人生”的机会。
 
开始“炫富”后的菲菲开始感受到了某种优待,朋友圈给她点赞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记者问到参加拼单群后生活有什么变化,她说体会到了“有钱真好”。
 
图源:新民周刊
 
你不用真的住下那个高端酒店,也不用真的吃一口奢华下午茶......
 
因为他们消费的不是这些东西的有用性,而是物品背后的符号意义。
 
《三十而已》里顾佳费尽心思也要凑钱买一个爱马仕包包。
 
就像她所说:这不是一个包那么简单,它是武器,是她进入上海富太圈的一块敲门砖。
 
 
而这种符号意义在以图像博眼球的社交平台上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炫富”成了网红在社交媒体上流量密码。
 
随便打开某书某音等平台,人均高富帅、白富美,奢侈品满屏飞,各种高级感打卡胜地......
 
“装富产业链”也早不是新鲜事。
 
前面我们说的例子虽女性居多,但装富凹人设这事上,男性也不例外。
 
之前上海名媛群刚上热搜不久,“男版名媛”也同样火出圈。
 
想成为“成功男士”的兄弟们花点钱上某宝就能拥有高端社媒展示面。
 
 
打造高端人设背后是什么,上图其实直接点明——
 
“高价值人设”。
 
它意味着你在旁人眼里更具可靠性,比如《tinder诈骗王》里的赛门,在交友软件上没事晒晒豪车啥的,就斩获了一票潜在对象的好感。
 
 
它更意味着收割能变现的流量。
 
之前央视网也曝出过某网红炫富背后的图谋——兜售三无产品。
 
他们通过在网上晒自己的奢华生活,获得一批粉丝关注量,紧接着就开始卖货。
 
图源:央视网
 
网红炫富的本质是吸睛,消费人们的注意力。

除了凹高端人设这类“常规”操作,更极端的方式也不断冒出。

去年河南暴雨,为了拍摄吸睛视频的网红偷走了救生艇。

当时救援队队长说,他们十几分钟休息吃个饭的功夫,转眼救生艇就消失了。

等再被找回,船体遭到严重损毁,但这已不仅仅是资产折损的问题。

而是浪费了4个小时宝贵的救援时间。

搜寻人命的救生艇,没想到,在某些人眼里,成了博取流量的拍摄道具。

图源:中青网b站账号
 
最后咱回过头看眼剧名,Inventing Anna,直译的话是“创造安娜”。

肉叔这篇文章想说的“安娜”,远不止安娜·索罗金一人。

而是以她为代表,陷入“红人”怪圈里的人们——

反复沉迷于扮演不是真实自我的那个“我”,甚至到最后扭曲出一个病态的我。

这个剧名“创造安娜”,只把话说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是谁,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安娜”?
 

今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

还没看爽?来瞅瞅这几篇呗:
她离了,全网叫好
谢娜终于做对了一次
恋综玩这么脏,把我看yue了
作成这样,又一个学霸翻车
贾玲这玩笑,我笑不出来

少点“安娜”,多点“太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