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娱回春?回光返照吧

肉叔 肉叔电影 2022-06-27


葛斯齐又上热搜了!


等等,葛斯齐是谁?



没错,就是爆料汪小菲的那位娱记——


前风行工作室成员,号称台湾第一狗仔。


上周的一次直播,葛斯齐以一人之力搅动了娱乐圈一池浑水……



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甚至直言:


以后内娱爆料都给我按这个标准来



可能吗?


如你所知,内娱所谓的“狗仔队”,已经消失很久了。


再提这个词,肉叔甚至都觉得有些陌生。


择日不如撞日。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浅聊一下内娱狗仔的发展史。


也欢迎各位瓜友来评论区踊跃补充~



狗仔队本无关八卦


最近内娱流行考古,各种陈年旧事被翻出来,短暂地活跃了这潭“死水”。


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


没有狗仔兴风作浪的内娱,吃瓜群众还是太无聊了。


就像很多人对卓伟的评价一样:


卓伟在的时候骂他,不在的时候却有点想他。



纵观国内的狗仔兴衰史,发现其实并不长,但他们给娱乐圈乃至中文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可不小。


尽管人一批批倒了,可他们所爆出来的消息,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


恐怕你不知道的是,“狗仔队”这个词本与八卦无关。


如果你看的港片够多,自然会心领神会。


成龙《警察故事续集》。


陈家驹被分配了新任务,骠叔找了个八人小组来帮忙。


一看:懒懒散散,都是小混混的模样。


这组人,便是“狗仔队”。



是的,狗仔队原是警方的一个部门,所谓跟踪组,最早隶属刑事情报科,50年代便已出现。


他们擅长的手法,如你所知,跟踪、窃听、偷拍……


大同小异。


作为情报收集的一环,狗仔队在港片里经常出现。


譬如1979年翁维铨唯一的警匪片《行规》。


白鹰带着一群狗仔队分批跟踪毒贩,半偷拍的摄影方式让紧张感更加明显。



譬如2007年游乃海唯一执导的电影《跟踪》。


任达华、徐子珊们跟踪劫匪梁家辉、林雪,是少有的以狗仔队为主角的影片。



所以说,称娱记为狗仔队,颇有几分贴金的意思。


那么。


这警方的昵称是如何转移到娱记身上的呢?


不能不提的一个人:查小欣



查小欣和另一位媒体人卢觅雪,被称为香港的“狗仔队之母”,正是这两位姐将“狗仔文化”带入香港。


在香港,几乎你能叫得出名的当红艺人,都曾接受过她的采访。


还是独家的那种。


1980年,她进入娱乐行业,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当时因为《上海滩》的许文强火爆一时的周润发。


五年后,她已经是总编辑了。


这一年,哥哥张国荣在红馆开首场个人演唱会,哥哥的场刊,就是由她负责的。


在港圈鼎盛时代“出道”的查小欣,迅速积累无数人脉资源。


她的战绩之一,就是曝光梁朝伟和刘嘉玲的恋情。



和现在被唾弃的狗仔不同,这位娱乐圈女王也会“耍点手段”,但又不会被骂成过街老鼠,甚至还跟很多明星艺人成为朋友,关键在于一点:


有节操



她在接受采访时举了个例子。


你报道一对明星艺人谈恋爱,说他们在“拍拖”就好了,没必要硬要用“幽会”这种暗自赋予感情色彩的词语。


关于这点,如果有了解过港媒报道习惯的应该能get到个中意味。


只是。


香港娱乐杂志一向毒舌,爱搞噱头。


尤其是在“狗仔文化”熏陶下,大量八卦杂志便应运而生。


《东方新地》、《东方周刊》……


一个词:全民吃瓜。


这些杂志抓住了人们想要窥探明星私生活的猎奇和八卦的心理,牟足劲在报道上搞噱头吸睛,特别是言辞之犀利露骨,玩梗之夸张生动,点评之夺笋缺德,无人能及。


难怪有人说,你永远可以相信八卦港媒起标题的能力。


比如2008年熊黛林在郭富城家过夜,他们是这么写的:


熊黛林屠城33小时……


林允拍摄《美人鱼》时,疯狂减肥停经:


变成……



还有当年AB和黄晓明被拍到出双入对,港媒大搞谐音梗:


出入黄(皇)宫。



就像1991年周星驰为《东方新地》拍摄的那则广告:


八到顶唔住!



而这,也侧面反映了巅峰时期狗仔文化的特点:


只要有人看,便无所不用其极。



港圈狗仔的癫与狂


不得不提1995年,那年香港演艺圈发起了一场“72小时封嘴行动”。


梅艳芳、梁朝伟、张学友、许冠文等人戴上口罩,以抗议那一年狗仔偷拍的风气。



为什么是那一年?


对于香港狗仔历史来说,那一年尤其重要。


最初,是一位负责电影的杂志记者接到了一通电话,说王祖贤和已婚的男友林建岳在办公大楼,例行,他把这则消息报了上去。


谁知道主管领导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要求记者立刻到达现场,拍摄王祖贤离开大楼的照片。


“有图有真相”。


于是,史无前例的偷拍封面诞生。


果然大卖。


杂志社尝到了好处,一不做二不休,成立“特别调查组”,也就是后来的狗仔队。



而另一方面。


对于商人来说,见到这样的火爆如何不动心?


于是趁着风生水起,大量报纸杂志创刊。


他们纷纷高举起了偷拍大旗,“王菲窦唯婚变”、“梁朝伟刘嘉玲分手”等新闻应运而生。


《东方周刊》、《东周刊》……满街狗仔,满街八卦。


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偷拍手段也逐渐下三滥。


以至于所谓的“72小时封嘴行动”,没有产生半点的影响。



仔细来看。


和最初的“特别调查组”一样,每家报社的狗仔队配置都大同小异——


司机、摄影记者、文字记者。


他们会调查:接近明星身边的人,比如发型师、化妆师等等,得到各种消息。


他们会跟踪:跟车自不必说,有时也请外援进入记者进不去的场所。


最重要的是,他们擅长各种角度刁钻的偷拍。


2002年谢霆锋顶包案,人被关押在赤柱监狱。


那天。


监狱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潜伏”着大概30名的狗仔。


吃喝拉撒睡,以及漫长和漫无目的的等待。


终于十几个小时之后,谢霆锋出来了,穿着囚衣。


瞬间。


各种长枪短炮,狂轰乱炸。



但,对于香港的狗仔来说,这还是“良性竞争”。


什么是非良性的?


进入明星的房间翻垃圾。


窃听。


道路上上演“生死时速”大飙车……


甚至于——


毫无道德可言。


比如陈宝莲遗照事件。


比如阿娇更衣室偷拍事件。


等等等等。


虽然说,对娱乐明星的窥探,是大众的心理需求,但如此这般,终会迎来反噬。




内娱,风起与落


彼时,借着港媒八卦盛行的东风,内娱狗仔正悄悄登上历史舞台。


同样离不开一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第一狗仔——卓伟。



2000年,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卓伟被介绍到《每日新报》,正式进入娱乐行业。


此时,他29岁。


和查小欣的经历有点相似,卓伟“出道”也是高峰(还没到巅峰)。


跑现场跑多了,他也积累下不少人脉,认识了不少同行。


卓伟捕捉到的第一个大瓜,是2001年,当时一个香港狗仔给他通气,成龙要办生日会。


深度吃瓜群众应该会见过这张图:



生日会当晚,章子怡和成龙的亲密举动,被卓伟偷偷拍下来发回报社。


任谁看了都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八卦新闻,上司当即选了张照片做封面。


这一期,爆了,创下《每日新报》的最高销售记录。


后来,卓伟又迎来人生另一个转折点——


北京的《明星bigstar》杂志。


在这,他遇到摄影师冯科,两人一拍即合。


从此,便诞生了内娱首个狗仔队。


这对内娱头号狗仔队,确实来势汹汹。


独家,对新闻工作者,乃至狗仔的吸引力巨大。


为了捞到好素材,他俩在被告边缘来回试探。


有一个段子。


为了偷拍明星拍摄的第一现场,他们到剧组蹲点。


当时正值陈凯歌的《无极》开拍,他叫人把整个拍摄场地封闭起来,以防偷拍。


不过还是被卓伟找到漏洞——他在没有人的大半夜爬上墙,找到角楼拍到照片。


片场泄漏的消息传到剧组,工作人员按着网上的照片复盘,找到卓伟蹲点的角楼。


看到地上的烟头和矿泉水瓶,连陈凯歌都被折服:


我们拍电影的人如果像这狗仔队如此敬业,那没有我们拍不好的电影。


但并非次次都如此侥幸。


踩过界,麻烦自然不请自来。


2004年,《明星bigstar》策划了一期名为“明星地图”的专题。


他们将某些住在北京的明星所居住的楼盘,用地图的形式进行报道。


有个读者像现在的私生饭一样,顺着地址找到冯小刚家。


以至于冯小刚呵斥他是“神经病”,还在《天下无贼》的新闻发布会上怒骂《明星bigstar》的记者,并喊话“我xx想抽你”。



事情发生之后,不少明星联名抵制《明星bigstar》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


报社受到重创,管理层被更换,卓伟和冯科相继离开了。


但这次离开,却促成了一次足以载入娱乐圈史册的合作。


2006年,卓伟再次找到冯科,成立风行工作室。


自此,这个工作室承包了内娱各式各样爆炸性的八卦新闻。


比如史诗级的王菲和谢霆锋复合,还有姚笛文章、陈赫张子萱这些充满争议的恋爱八卦。



在那之后,在风行的大锤之下,一个接一个明星塌房,有人口碑跌入谷底,有人从此退圈。


说来也巧合。


就在这一年,香港艺人就某周刊的偷拍事件,也进行了一次集体抗议。


他们联合召开声讨会,抵制狗仔偷拍。


明星艺人不约而同的处理手段,仿佛意味着狗仔队那可预见的未来。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有一个很矛盾的点。


比如卓伟。


他用非常手段,发现大量丑闻。


肉叔曾在弹幕上看过有网友这么评论他:


他是妖同时也是捉妖师。


卓伟自称有新闻理想,他把娱乐八卦看作自己的新闻事业,势要发现最真实的朋友圈。



曾经接受记者采访时,卓伟这么解释自己的“八卦理想”:


明星是一个特殊群体,和普通人不一样,身上有商品的属性,公众知情权的组成部分有一条是公众对消费的商品的知情权,这个商品有没有假冒伪劣,有没有质量问题,那么明星是被大众消费的,名利都是大众提供的,所以我们监督明星,反应其真实一面,这是维护大众的知情权。


通过对卓伟的“八卦理想”的了解,对观众有一点启示是永不过时的:


不要轻易地为娱乐圈披上华丽的外衣,为明星们编织美丽的泡沫,因为一不小心,最后幻灭的只能是你自己。


然而,作为狗仔,他们获取丑闻的方式也很“丑陋”——


通过跟踪偷拍来取证。


这份理想,是灰色的。


就拿隔窗偷拍这件事来说。


前有王菲谢霆锋激吻恋情曝光。


后有港媒偷拍黄宗泽家中全裸。


你如何可以心安理得地肯定它的合理性?


于是,港片讽刺过狗仔队——许氏兄弟的《新半斤八两》,他们在电影中经营的便是一家名为“内幕”的八卦杂志。



明星们怒骂过狗仔队——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周杰伦的《四面楚歌》,“他说他是为了狗周刊,看能不能拍我,多换几根骨头”。



不择手段,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他们的“诉求”。


最后,再说一件事。


也是巧,还是2006这年。


这件事,堪称当时香港内地的狗仔“大团建”。


什么事这么轰动?


——王菲准备生李嫣。


那是金星在综艺上讲过的一个段子。


当时香港有两大报业集团在私下较劲,他们都声称自己能拿到王菲生女的独家照片。


甚至有高层向狗仔放话:一张王菲独家,50万。



香港各报业都纷纷派了狗仔到北京,加上内地狗仔……他们分工驻扎在王菲家和两家医院门口,人最多的时候,高达一百多人。


要知道那还是王菲已经隐退一年多的盛况。(难怪王菲都说她最大的烦恼……是太红了。)



尽管当时李亚鹏安排了大量保安,但神通广大的狗仔还是想尽办法混进去。


装成送饭送花的,还有打扮成跑错楼层的病人家属……


最后实在没办法,他们只能继续等。


不过咱们的天后好像是有点东西在身上的,预产期都过了,她愣是在医院住了两个礼拜。


后来狗仔是等麻了,在外面百无聊赖用打牌来打发时间。


有一个香港狗仔,打牌老是输,想着起身上个厕所,顺道转转运。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王菲生了。



从病房转移的短短几十秒,被这位手气差的狗仔碰巧抓拍到了。


这也是现场唯一的王菲出产房的露脸照。


上百人,一个多月的苦等,背后集团烧了几百万,就为了这么一张照片。


单纯王菲生女这件事,报纸上天天看到,读者早就厌倦了。


那诸如此类的娱乐新闻,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看到这,你还以为这仅仅是天后再婚生育的明星八卦吗?


实际上,它蕴藏着狗仔文化背后的本质内核。


狗仔们摆在底线边缘,摇摆在法律、道德乃至人情之间的灰色地带。


它注定不会长久。


也就是说。


这场狗仔大战,其实是狗仔文化在高峰时期的辉煌。


几年之后,互联网兴起,再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种毫无意义又烧钱的娱乐八卦项目了。


香港不再有了,内地……更不用说了,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的八卦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间歇性“周一见”。


再到近几年,大量娱乐八卦媒体被陆续叫停。


肩负着八卦“时代使命”的狗仔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这么说。


狗仔队的兴起是源于我们对于“窥私”的迷恋。


本是人的正常心理诉求。


明星们越是光鲜亮丽,越容易引起人们对其皮囊之下的丑闻的兴趣。


所谓“戳穿假面目”。


然而,当“竞争”越来越激烈。


手段越来越“出格”。


狗仔文化引起的反噬也就会越来越剧烈。


一如那张照片:王菲生育后憔悴的素颜照。


它辉煌表象的背面,也定格着狗仔文化的余晖——


这次快门,不仅为王菲而按。


也为自己而按。


这是一次开始,也预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今日打工人:王家卫生委员



还没看爽?来瞅瞅这几篇呗:

内娱新救星,你们没爱错

海外爆红国内翻车,妈的她没错

刘亦菲新剧不值8.8

爆了,这次又是韩国

开分9.7!炒冷饭还得看TVB


再见了,内娱狗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