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回响 | 众建筑:漫步城市空间
“城市更新”是苏州国际设计周一直以来关心的核心议题之一。2020设计周走出展区,来到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带来一系列的“建筑装置”。从封闭而开放的“多彩宝盒”,到讲述“第三空间”故事的顶棚装置,再到玻璃盒子里游牧王国,每一次遇见,都是对城市的一次重新解读。
疫情期间的隔离生活,让附近化的生活场景逐渐萎靡,再加上现代生活对即时信息和互联网应用的依赖,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人群愈发目的明确,泾渭分明。在这个崇尚效率的社会生活中,城市漫步成了奢侈的事情。
重要的城市空间都按功能区分,例如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办公区或是旅游景区,对于链接这些特定场所的公共空间,人们则通常选择迅速经过。
但是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在功能性场所和空间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非场所(Non-Places)。每个城市具有明确功能的空间一般来说都容易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大部分城市的特点和性格都散布在功能场所之外更广阔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往往只有当你放慢脚步、随性漫步,才会开始看见一座城市深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徒步而行让每件事都可以串联在一起,因为只有在行走时,一个人才可以活在整个世界中,而不只是分割出的一个个小小世界中。”
——丽贝卡·索尔尼《走路的历史》
在当代社会对移动互联网严重依赖的生活惯性中,线下实体空间的漫步体验,同样可能是我们突破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和观念同温层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漫步观前
众建筑的步行空间实验
观前街周边密布的繁华街巷是苏州城市中心较早形成的步行街,这里是当代苏州人记忆中的城市中心,来到这里的游客或者本地居民,很可能并没有很强的实际目的,只是在这里随机漫步。
2020苏州国际设计周邀请PAO众建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建筑和装置,在观前街的街面上建起的“众行拱廊”——探究步行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利用曲折蜿蜒的拱廊形式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创造缓步漫游的体验。
另一处北局三弄小广场上的“回廊绿洲”则是将拱廊结构首尾相接,围绕广场上的六棵小树形成回字形半开放空间,为活动发生和路人休憩提供场所。
这两处临时建筑的设计参考了苏州园林的空间格局中游廊的形制和作用,同时也保留着临时性建筑的开放性,一方面“众行拱廊”规划出步行街上的行进动线供人参考,另一方面这两处建筑的空间并没有严格的边界,游人可以在任何位置进出,随机与建筑空间发生关系。
相比前两个建筑项目,观前街龙凤金店四楼露台上的“蓝天泡泡” 更像是城市景观装置,蓝色充气结构模仿对面玄妙观的屋檐,让肃穆的古典建筑元素呈现出轻盈现代的模样。
众建筑的设计师们擅长以这种临时建筑或者艺术装置的方式,与社会和城市对话,激发公共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他们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材料,用在自己的空间实验中。
“设计为大众”
创造更多城市漫步空间
此次苏州设计的“众行拱廊”,也延续众建筑2015年他们为英国普雷斯顿市所设计“众行顶”的理念和创作方式;而在2020苏州国际设计周落幕后,“众行拱廊”也将前往它的下一站,于12月下旬再现于深圳街头。
▲ 由众建筑设计的英国普雷斯顿街头的“众行顶”
在众建筑团队看来,面对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与空间体系,相比通过传统的建筑项目进行干预,灵活的插件和临时的方法可能更有意义。
“众行拱廊”的基本结构来自南方常见的伸缩雨棚,简单的结构与材料使其便于在不同场景中复制,移动;而相比那些材料和结构上给人震撼感的当代建筑,这一系列桃红色的拱廊给人的感觉更贴近日常。
▲ 创造第三空间,成为社群活动的发生地
人们可以毫无压力走进这种熟悉的建筑,同时轻质结构和鲜艳夺目的色彩又消除一部分大体量建筑的严肃感,给人轻松随意的漫步体验。
对于步行者而言,毕竟,最重要的体验是身体的经验,主动的身体行动才能激发人们的心灵活动。
“这也是行走既难以界定又内涵丰富的原因所在:它不但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一段旅程,也是目的地。“
-END-
内容提供|苏州国际设计周
撰稿|Lord Chord
编辑 | Pan
设计|Lil_Loop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